青春片成爛片代名詞 一邊賺大錢一邊被嫌棄
有待市場淘汰“爛青春”
從2013年的《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票房超7億元開始,國產青春片看上去迎來了黃金時代,但與高漲的票房形成鮮明對應的是,近年青春片的口碑卻不怎么樣。“影視毒舌”影評人楊文山認為,青春片的遍地生根、良莠不齊,自有市場的淘汰機制,假如市場也很難淘汰,讓它們獨領風騷,那只能說明我們的“主流電影”做得太差勁,“‘青春片’之所以遭人嫉恨,說到底它是以一個健康市場中配角的身份搶了主角的光環。”楊文山認為,作為一種次類型的“青春片”,有一兩部現象級票房成績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如果出現一批,那肯定是不正常的,“這種電影市場‘撥亂反正’的完成,有待主流電影的集體發力。”
好青春片應是一部社會電影
曾幾何時,中國也有過不“墮胎”的青春片。影評人韓浩月介紹:“像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王小帥的《十七歲的單車》,都很好地表現出了青春味道。現在的比較穿越,各種元素混雜在一起。”他認為,現在中國電影正處在對青春片需求的初期,如果該類型不把握住一個好的趨勢,很有可能會讓這個題材透支殆盡。
對于不少青春片導演把自己比作產品經理,韓浩月認為,電影也是一門生意,這種想法無可厚非,但過分商業化對中國電影的發展可能造成破壞。
他表示,產品經理們也可以通過學習來提高自身業務水平,“首先作品應該符合電影創作的基本規律,除了節奏氣質要對年輕人的心理把握精確,還應該對他們的時代背景有所分析,好的青春片應該是一部社會電影,讓觀眾明白角色為什么會有那樣的生存狀態。比如賈樟柯的《小武》,就把社會背景交代得很好。其次如果拍攝的是小說改編的電影,應該用電影的文本去表現而不是把小說簡單從頭到尾演一遍。電影應當是再創作的過程,應該高于小說。”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