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片成爛片代名詞 一邊賺大錢一邊被嫌棄
販賣青春法則:有眼光不是超級IP咱不上
從郭敬明的《小時代》系列,到去年大賣5億的《匆匆那年》,再到《左耳》《何以笙簫默》,皆是根據暢銷的青春小說改編而成。時下正值電影圈IP盛行,所謂IP,可以是一個故事,也可以是某一個形象,運營成功的IP可以在漫畫、小說、電影、玩具、手游等不同的媒介形式中轉換。而把一個已經成名的IP形態改編成電影,簡直就是事半功倍。
《何以》的導演黃斌明確表示,在《何以》這個項目里面,他把自己就是定位在一個產品經理式的導演,“首先得承認這是一個娛樂產品。我覺得我們這個行業變得越來越市場導向,前面有什么成功的經驗成為了后面競相追逐的目標。我們現在的這段風潮就是青春或者是網絡小說。大家都一直去尋找這里面的金礦”。他說,自己聽到《何以笙簫默》這五個字的時候就決定一定要做這個項目,“這是真正的超級IP”。
不過黃斌也承認,超級IP只提供了很好的基礎分,“一個電影成功跟綜合要素有關,很少有一個演員或者單純地IP扛起票房。我覺得青春文學這股風潮不知道在哪一年哪一個時刻會過去,又有新的風潮”。
懂市場不愛粉絲的導演不是好經理
有了好IP還不夠,不懂市場也做不好。在其他領域,產品經理的特點之一就是摸清用戶最真實的需求,為自己的產品設計提供良好的支撐。而區別于傳統電影人從表達自我出發的拍攝初衷,電影圈的產品經理得在拍片前就摸清自己的目標觀眾,而其中絕大部分觀眾都是原IP的粉絲。
樂視影業張昭曾把郭敬明比作中國電影界的第一個產品經理,并毫不避諱地談起了《小時代》系列影片對于粉絲的依賴。“我們清楚整個商業模式的依據是基于粉絲經濟,所以我們跟粉絲溝通的方式是讓粉絲告訴我們在第一、第二部當中,他們有什么不滿意的,結果他們就覺得還不夠‘小時代’,沒有一個人提什么價值觀,或者說這個故事的結構拍得不完整。所以我們就遵從了粉絲的意見,就是說為粉絲制造他們這個群體更加窄眾的需求。”張昭說。
人脈廣交一個天后級別的歌手朋友
營銷當中很重要的一環是影片推廣,從張一白的《將愛》推出《因為愛情》開始,國產電影歌曲進入復蘇期,其中流行程度甚廣、真正能為電影推廣起到推波助瀾作用的,還是諸如王菲、那英、樸樹等一線歌手演唱的歌曲。所以,這就體現出產品經理人脈的重要性了,如果沒有天后給你駐唱,那些內容一般的電影怎么辦?看看《怒放》的票房就知道了。除了主題曲,上映前一輪又一輪的微博轉發、點贊、推薦也不能少,沒有那幾十萬粉絲和幾十個明星好友,您還好意思做推廣嗎?
能抗壓一邊賺大錢一邊被嫌棄
任何職業都不只有風光的一面,雖然賺的錢多,但產品經理們挨的罵也不少,輕的說他們拍的都是爛片,重的說他們給國內電影圈帶來不正之風。但是產品經理也委屈,《匆匆那年》的導演張一白就說了,青春片怎么就不能沒完沒了地拍?“其實咱們國家的青春片真不多,仔細一算,只有五六部。如果不把《小時代》算進去,一只手的手指頭都數不完。”
他認為,為什么《匆匆那年》的票房很好,為什么這種片子還會有人關注,就是因為我們在還歷史的賬。“中國的年輕人里,就70后和80后的青春影像記憶是空白的,他們的成長的過程中間幾乎沒有一部影像記憶。兩代半人缺影像記憶,三部戲就能把它還完嗎?我們60后,還有一個什么《葵花朵朵向太陽》《讓我們蕩起雙槳》呢,他們有嗎?從數量上來說,我們還缺很多呢,未來還會不斷有青春片出來。”
盡管被嫌棄,但想做好產品經理就得有顆強大的內心,首先對自己的身份理直氣壯,其次對自己的片子信心十足,口碑什么的,隨它去吧。
為何偏愛青春片門檻低、投資少、回報高
話說回來,電影類型千千萬,產品經理為何獨愛青春片?當然了,首先是情懷。張一白就說,自己看完兩個80后改編的《匆匆那年》劇本就老淚縱橫,想起了自己60后的青春和感情。不過也不是沒有其他原因,青春片的投入產出比實在很高,是讓它頗受產品經理青睞的首要原因。
拿幾個大賣的青春片來看,《匆匆那年》投資4000萬,總票房超過5億,投資方凈賺2億;《左耳》投資約6000萬,上映首日就基本收回了成本;《何以笙簫默》由男主角黃曉明親自投資,自己的片酬肯定省了,又請來好友佟大為擔任男二號,片酬拿的也只是個紅包價,最花錢的明星部分都這么節省,投入產出比自然很高。
其次,青春片的技術門檻比較低,這也是跨界導演處女作最喜歡選擇的類型,既不需要太復雜的劇情,又不需要很高端的科技,只要處理好基本的人物關系。真正成熟的電影人一般不會選擇青春片,而是對一些更加復雜的類型比如喜劇片更感興趣。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