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星際穿越》:一部60年前被劇透的電影
過度解讀《星際穿越》
《星際穿越》自上映后,各式各樣的解讀充斥著網絡,什么理科生眼中的《星際穿越》;看《星際穿越》前需要知道的N個知識;N個細節解讀《星際穿越》……不一而足,影迷們腦洞大開,忙著吸收著各式各樣的科幻知識,將自己的膝蓋獻給諾神。只是,這些多半是滿足獵奇的科技和科幻知識,從電影中衍生,但與電影的主題關系并不大,因為,細心的影迷會發現,涉及情節理解的科技知識,如墨菲定律、蟲洞、摩斯碼、五維空間、如何借力黑洞等原理……都在電影里有明確的解釋,即便不看科普解讀也足夠理解,相反,看了科普則會產生更多的疑惑。
本文作為萬千解讀中的一篇,試圖通過電影中最重要的一首詩,狄蘭-托馬斯的《不要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依托電影本身的細節,探討劇情的疑點:為什么會有哥哥這個角色;布蘭克教授的謊言有什么含義;曼恩博士是一位反派嗎;天上一小時地上七年給我們種下怎樣的腦洞……小編發現,2014年的這部作品,早就在導演諾蘭出生前就被劇透殆盡了。涉及劇透,建議觀影后閱讀。
電影《星際穿越》中的庫珀和墨菲
【結構篇】
《星際穿越》里,狄蘭-托馬斯的這首《不要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被反復地吟誦,說明了它在電影里的重要地位。事實上,電影的發展脈絡和結構和該詩有著讓人驚嘆的重合。
電影開篇VS詩歌的第一節
不要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
老年應當在日暮時燃燒咆哮;
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
狄蘭是個十分重視詩歌的節奏和音調的人。我們在讀這首詩的時候,會先沉浸于他設下的腔調,然后才能注意文字表達了什么。在這首詩第一節里,狄蘭在第一句就定下了整首詩的基調,采用“不要去做”、“你應該做”的命令式口吻,情緒十分強硬和緊湊。
電影的開篇就刻畫了人類地球文明的危機,強硬、迫切的節奏與詩歌如出一轍。諾蘭講故事的能力讓人艷羨,他摒棄了上帝視角式的繁冗贅述,直接通過主角的對話、視線、行為,將人類的危機托盤而出。通過大片的玉米地和對話臺詞,交待糧食作物慢慢因為枯萎病而滅絕;通過足球比賽,銜接沙塵暴情節;通過地磁的變化,交待蟲洞存在的合理性;通過無人機情節,庫珀(馬修-麥康納飾)昔日工程師的身份,以及兒子和女兒讀書的事,交待了人類面臨糧食危機,而不得不舍棄科技研發的背景……一切都非常和諧,并不生硬。
結合狄蘭的詩歌,這時候的地球,就像詩中走入暮年的老人,“光明”在慢慢消逝,死神就在眼前。但是面對危機,人類就該坐以待斃嗎?不,于是“人類文明從這里誕生,不該在這里消逝”,男主角遇到了布蘭克教授,通過蟲洞,他們制定了拯救人類文明的計劃。
情節鋪展篇VS詩歌第二、三節
雖然智慧的人臨終時懂得黑暗有理,
因為他們的話沒有進發出閃電,他們
也并不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
善良的人,當最后一浪過去,高呼他們脆弱的善行
可能曾會多么光輝地在綠色的海灣里舞蹈,
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
在這首詩的這兩節中,“懂得黑暗有理”代表了人類的思考行為,“高呼善行”代表了人類的語言交流行為。這兩種行為則是接下來劇情的中心。
庫珀遇到布蘭克教授以后,擔任拯救人類任務執行團隊的核心。太空里的困難無時無刻不在考驗著他們的腦袋,這時候的他們雖然明白計劃的重要,卻不能為其預設明確的行進路線和結果,他們經歷了爭論和團隊磨合,在到達第一顆星球之后,甚至還付出了一位成員的生命,以及時間和燃料的浪費。
在經歷了重重困難之后,他們卻被告知努力執行的PlanA只是一個謊言,那些許諾給他們的“返回解救家人”的善意如此“脆弱”,如此不堪一擊。主角們不得不考慮進行PlanB。此時,庫珀依舊沉浸在“小我”的境界里,想要駕駛飛船返回地球,照顧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