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證券活動借股民學校外衣還魂
非法證券咨詢機構似乎比你自己更“關心”你的投資。它們的廣告詞、開設的課程名稱很容易讓投資者產生這種。
“不懂技術趨勢(財苑)?不懂上市公司財報?不懂專業公告解讀?你還在為只是業余小散而困惑迷茫嗎?不用怕,三天讓你通曉股票市場,變身投資專業高手。”如果僅看這則非法證券咨詢機構打出的廣告前半段話,或許中小散戶十之會動心。再讀后半段,一半以上的受眾會被夸張的詞匯嚇跑,不幸的是仍有少數股民中招。
證券時報記者獲悉,目前已有數千人在參與了以股民培訓學校為名的股票投資課程,并因購買了“知名老師”推薦的股票而大幅虧損,最終不已。
利用QQ群、微博、電話咨詢、招募會員等方式開展的非法證券咨詢活動早為投資者所熟知。而今,利用投資者對資本市場知識和技能的渴求,非法證券咨詢機構裹上了股民學校的外衣,開展經營。
根據深圳證監局提供的案例,40多歲的柯大姐在2010年11月份多次接到深圳股×公司營銷人員的電話,邀請其參加股票投資課程,并稱課程將有“千某某”等三位投資大師授課。
柯大姐自2011年1月起試聽了兩個月的股票免費課程,于當年4月開始繳費聽課。
據柯大姐回憶,股×公司免費課程只教授資本市場的基本知識,在繳費課程中授課老師才會推薦股票。具體方式是,老師授課時會提到某只股票,并針對該個股進行預測分析,并指導趕緊買入,以免錯過賺錢機會。
柯大姐在千某某老師的課程中以每股9.6元的價格購買了3萬股其推薦的宏圖高科,一心等待著該股上漲至老師預測的13元以上,誰知8個月后該股最低時跌至3.85元,柯大姐最高浮虧達17萬元。
柯大姐虧損后曾通過QQ群和手機聯系推薦個股的老師和營銷人員。和所有人被騙的經歷相同,老師最初以僅為授課為理由賠償,到后來手機停機人已消失。營銷人員也賠償或者手機停機。
記者查閱多家以股民培訓為噱頭的非法證券經營機構資料后發現,類似非法證券活動有如下五大新特點:
一是聯手高校或學術機構辦學。股×公司便是與某財經大學證券期貨研究中心簽訂了聯合辦學的合作協議。在協議中,該大學證券期貨研究中心授權股×公司在全國范圍組建金融投資實戰班,選派優秀師資團隊教學;有權審查教師教學資格和學院結業資格。同時研究中心將分得總學費的10%。
非法證券活動在免費課程時并不推薦股票,而是以股市基本面、技術面分析和分析方等為主要內容。當認為自己已獲悉股市密碼、告別業余選手身份后,則被開始實戰訓練營的課程,并向推薦個股。
二是聘請所謂行業高手進行面授。記者在查詢資料后發現,股×公司曾先后聘請多位所謂行業頂尖高手、高校研究所客座研究員參與教學。這些老師無一例外都擁有“股壇教父”、“金融奇才”、“中國盤口語言第一人”、“新一代波輪趨勢交易家”、“中國股市時空第一人”等炫目頭銜。無疑這些冠以教父、第一人、交易家的名稱對于股民熱切提升自身投資水準具有很強性。
三是教程都直指股民需求要害。例如“阻擊漲停板”、“黑馬擒拿術”、“黃金解套”、“牛股價值挖掘機”、“波段大贏家”等等較為夸張的課程名稱。據記者了解,不少股民正是因急于解套所持股票而將希望寄托于此類特別直指的課程。
四是善于捕捉投資者消費心理。部分公司針對老投資中的諸多疑問(大部分就是虧錢)組織免費課程再回饋。例如“新模式下的資產有限配置和科學管理理財新方法”。對攜帶的直系親屬,則在學費上給予50%優惠。讓人啼笑皆非的是,股×公司提出“尊敬老人是本公司準則”——年滿60歲以上老人報名只需交納50%的學費。
五是付費課程均標價不菲。在股×公司的廣告宣上,記者發現,黃金系列之“牛市三劍客”課程中每位單獨課程現場優惠價在9800元~19800元之間,三個課程打包價為12800元。也就是說,一般而言付費課程至少在1萬元以上。
一切手段只為一個目標:招收獲得高額收益。以股×公司為例,該公司自2010年11月份成立至去年底收入為5260萬元。單個老師最高提成比例達到51%;一年多時間內總收入超過50萬元的為10人,超過100萬元的4人,中收入最高的達到430萬。另一起涉案金××教育培訓案例中,業務推薦人員的提成為費用的10%~13%。
多年來,每到股市行情走強,非法證券活動便屢次冒頭并能得手。在單邊牛市中或許還可以非法證券活動潛藏的巨大風險,但隨著行情走低,股票下跌,非法證券活動便顯露出。
大部分市場參與者都祈愿投資者教育不要以這樣的方式奏效,而是能通過多個不同案例真正懂得遠離非法證券、一夜暴富的不切實際的幻想,并在每一個投資決策前慎重三思。
那么,非法證券咨詢如何界定?監管部門對此有兩點定義:一是有關機構不具備中國證監會批準的證券經營資質,個人不具備證券從業資格,并未在中國證監會批準的證券經營機構進行證券咨詢;二是在不具備上述從業資格的基礎上,提供了證券投資分析、預測或者等直接或間接有償咨詢服務的活動。
拿著以上兩條標尺,目前市場上著的所有非法證券咨詢均被囊括其中。非法證券經營行為因不而不受國家法律,由此投資者依照非法證券咨詢進行投資造成的損失很難追償。
事實上,當投資者被非法證券活動打動那一刻,應在心中多問一下自己:如果有人天天能找到黑馬和漲停股等,何必費勁招會員、賣軟件呢?(證券時報記者 游蕓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