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關注陜西扶貧搬遷 重搬更要重扶陜西新聞聯播
所以說,扶貧搬遷,重搬更要重扶。在“扶”字上下足功夫,才能搬得出、穩得住。“扶”是牽涉到上學、看病、就業甚至生活習慣等一攬子問題的系統性工程,環環相扣、事事相連。而只有讓群眾有奔頭,才能留住他們;只有讓搬遷與地方發展共濟互補,脫貧成效才能牢固。
鎮安縣共有八個移民搬遷小區,每個至少能容納一千戶居民。像尹本熊這樣,搬下山又返回山上的,各個移民小區都有。
當一方水土難養一方人的時候,搬遷就成了精準扶貧的重要抓手。然而,搬遷只是手段,脫貧才是目的。扶貧搬遷不是簡單地幫困難群眾“挪個窩”,而是要給他們的生產生活“鋪好”。
搬回山上的,大都是中老年人,因為搬到移民小區,用水得交費,買菜要花錢,可中老年人出去很難找工作,沒有多少穩定的收入。
今天(1月13日)的央視《》節目,在“理政新實踐”專欄中,以鎮安縣為例關注報道了我省正在開展的移民搬遷工作,并配發短評。短評中談到,當一方水土難養一方人的時候,搬遷就成了精準扶貧的重要抓手。然而,搬遷只是手段,脫貧才是目的。扶貧搬遷,重搬更要重扶。在“扶”字上下足功夫,才能搬得出、穩得住。
姜繼美帶來的,是一個新消息。就在尹本熊那個移民小區的附近,去年底剛開發了一個云蓋寺古鎮,是陜西省33個文化旅游名鎮之一,能增加一批就業崗位。
搬到山下,能不能住得,關鍵在于收入。問清了尹本熊的需求,姜繼美給他開起了藥方。
在一些偏遠地區,由于條件惡劣,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針對這類情況,習總指出,貧困人口很難實現就地脫貧的,要實施易地搬遷,確保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國家級貧困縣陜西鎮安一些搬遷下山的移民,前一段時間又搬回了山上,他們遇到了什么困難?扶貧干部會怎么解決?《理政新實踐》專欄繼續《脫貧軍令狀》系列報道,今天關注陜西省鎮安縣的移民搬遷。
央視網消息(央視《》欄目):
鎮安縣的這個扶貧搬遷移民小區,建成剛兩年。這里的絕大多數住戶,都是從山上搬下來的貧困戶。
在太平村,人均收入不到兩千元,搬遷下山,才有脫貧的希望?刹簧偃藢ι较碌纳,滿是擔心。
對這些企業,縣里會提供貸款、土地出讓等政策優惠,要求他們招收員工時,必須有40%的貧困戶。尹本熊妻子以前在餐館當過配菜工,就可以去古鎮的餐館工作,一個月能收入兩千元。
扶貧搬遷:重“搬” 更要重“扶”
針對家里有老人的情況,移民小區還會新建一個日間照料中心,年輕人白天出門打工,老人可以送到這里,取暖聊天,并由提供免費午餐。山下這些變化,搬回山上的尹本熊不太了解,現在新增了很多就業機會,兩口子表示春節后就搬下山。
鎮安縣地處秦嶺深處,貧困人口5.77萬,有三萬多人需要通過移民,搬出大山,才可能實現脫貧。移民小區建在山腳下,地勢平坦,整齊漂亮,為什么有人不愿住呢?前兩天,鎮安縣分管扶貧的副縣長姜繼美去了趟太平村,他要去找一位叫尹本熊的村民。
目前陜西還有360萬貧困人口,幾乎都生活在山區,其中125萬人必須通過移民搬遷才能實現脫貧,陜西省將在2019年前全部完成搬遷,并通過加大培訓力度、鼓勵外出打工等手段,讓他們搬得出來,富得起來。
尹本熊今年48歲,搬到移民小區才五個月,他就帶著老人孩子搬回了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