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行·兩千多年原生態鎮遠古城給人意外驚喜
南開大學寧稼雨的雅雨書屋:青燈攤書、傳道授業、以文會友、閑情雅致。
2019年9月3日中午,在西江千戶苗寨看過原生態苗族歌舞表演后,立即驅車趕往貴陽機場。因為晚上的航班,中途又在鎮遠古鎮吃了午飯,對這個名氣不大但貨真價實的兩千年古鎮印象頗佳。
鎮遠古鎮是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鎮遠縣名鎮,位于舞陽河畔,四周皆山。河水蜿蜒,以“S”形穿城而過,北岸為舊府城,南岸為舊衛城,遠觀頗似太極圖。兩城池皆為明代所建,現尚存部分城墻和城門。城內外古建筑、傳統民居、歷史碼頭數量頗多。鎮遠古鎮交通方便區位優越,湘黔鐵路、株六復線、320國道、滬昆高速公路穿境而過,距銅仁、湖南芷江和貴飛機場分別為90公里、170公里、270公里。縣境東界湖南新晃,南臨三穗、劍河,西毗施秉,北接岑鞏和銅仁地區的石阡,素有"滇楚鎖鑰、黔東門戶"之稱。鎮遠歷史悠久,自秦昭王30年(公元前277年)設縣開始至今已有2281年的歷史,其元代清代為道、府所在地達700多年之久。
舞陽河以高峽平湖、瀑泉飛流、喀斯特為主體;山色水韻風光迷人。“破鏡重圓”半含水中半露崢嶸;鴛鴦夫妻結隊戲水,情深意濃;奇妙的三疊水、珠落玉盤直瀉深潭;喊泉神靈有喊必應,呼之水出、止呼水隱;石峰神形如“孔雀開屏”、形態逼真;“大圣師徒”前往探幽,忙里偷閑,“面象山”渾然天成,鬼斧神工,整個景區一灣一畫,一步一景。
祝圣橋位于貴州省鎮遠縣城東中河山,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間。說到這座橋,還和張三豐有關。據說,修這座橋的時候,給橋墩下腳就碰到了難題:河底淤泥太厚,挖不到底。眾石匠苦苦思索,無有良策,工程停下多日。張三豐見了,卻哈哈大笑,說;“基腳挖成這樣,已經行了,只是差一樣東西墊在下面。”張三豐找了個竹籃,去到街上買了一籃豆腐,晚上來到橋基地方,往每個基腳坑里撒了一些豆腐,口中還念念有詞。第二天,眾人出工來到工地,往基坑一看,不禁大吃一驚!原采基坑底是整塊的大青石,穩穩當當。就在青石上砌上了橋墩,所以鎮遠人都說祝圣橋是張三豐用豆腐墊的底。一座歷經600多年的歷史滄桑,光是修建的年代就長達250年的古橋,同時又是中國西南的要道,這樣的一所橋擁有的文化內涵,以及在如此漫長的時間長河中所起的作用,都讓記者充滿了無數的好奇。貴州省鎮遠縣的祝圣橋原名"溪橋",后因為康熙大帝祝壽,改為"祝圣橋"。橋長135米,寬8.5米,高14米,它不僅在貴州,甚至在西南地區都是比較長的一座橋。這座橋全是青石建造而成,橋墩是明代的,而橋身卻是清代的,它的始建年代是明初洪武二年,據說當時因為陽河爆發山洪,該橋數次被沖毀。因此直至雍正元年即1723年才修建完成。一座歷經600多年的歷史滄桑,光是修建的年代就長達250年的古橋,同時又是中國西南的要道。
歡迎關注寧稼雨的個人微信公眾號:雅雨書屋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