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調研近400家公司 機構看好科技和消費股
雖然節前A股市場出現一波下跌,幾乎回吐了9月初以來的漲幅,不過中國證券報記者發現,整個9月機構調研熱情較高,共有近400家上市公司迎來機構調研,其中中小創公司受到較高關注。
展望第四季度,機構人士相對樂觀,科技、消費等板塊受到較多關注。
調研熱情高
9月各類機構調研上市公司的熱情有所升溫。數據顯示,9月被調研的上市公司數量創三季度新高,當月共有380家上市公司被機構調研,環比增長26.25%,同比增長3.83%。
按調研對象來看,中小創個股受到較高關注。9月被調研總次數排名第一的個股為金風科技,合計被調研14次。光環新網被調研10次,大族激光、納思達、宏達電子被調研9次。重型電氣設備、互聯網、電子等是機構聚焦的板塊。
從調研機構來看,券商依然是調研主力軍。數據顯示,9月中信證券調研次數居首,共調研62次,涉及55家公司,其中主板企業9家,中小板企業24家,創業板企業22家;其最關注的三只股票為晶盛機電、華宇軟件和順絡電子。海通證券調研次數排名第二,共調研53次,涉及50只股票;國泰君安緊隨其后,共調研50次,涉及46只股票。
數據顯示,公募基金方面,9月博時、華夏、中歐基金調研總次數均為21次,嘉實基金調研20次;險資方面,中國人壽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調研總次數為8次,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國華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前海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等調研次數均為6次。
看好四季度行情
展望四季度A股市場,機構總體偏樂觀。中國銀行研究院預計,A股有望迎來穩健上漲。主要利好因素:一是貨幣政策穩健。全面和定向降準將向市場釋放流動性,且監管部門嚴控資金流向房地產市場,有助于資金流向股市。二是增量資金仍將持續入場。MSCI、富時羅素和標普道瓊斯股指對A股的增加占比或全新納入,將給市場帶來大量(主動或被動配置)增量資金;隨著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陸續設立,更多理財資金將進入股市;社保基金、養老基金、險資等長線資金也在加速入市。三是資本市場的改革開放紅利進一步釋放。但仍需關注全球經濟增長動能放緩、美股回調引發全球市場共振等不利因素的影響。
招商銀行研究院認為,中長期來看,改革政策的多措并舉、逆周期調節政策的持續推進將對沖經濟下行壓力,企業盈利在四季度有望企穩回升,股市投資者結構變得更多元化。在多方面因素影響下,股市的積極表現可期。
一位保險資管人士也對四季度股市持相對樂觀的預期。他認為,A股盈利一個完整的周期約持續3.5年至4年,且上行時長與下行時長的比例大致為1:2。目前來看,2015年四季度至2017年一季度A股凈利潤增速持續上行,2017年一季度見頂震蕩下行,若按照此前下行8至10個季度預測,A股盈利在2019年二三季度見底概率大。
相聚資本研究部副總經理余曉暢認為,考慮流動性及經濟狀況,A股市場將呈現震蕩格局。一方面,盈利端在四季度可能面臨向下的壓力,但經濟不會出現失速風險。另一方面,四季度依然處于偏寬松的周期,但當前保持貨幣政策的定力以及加強政策的疏通傳導更為明確。
科技和消費板塊受青睞
具體板塊方面,上述保險資管人士表示,看好消費、科技相關板塊。目前A股整體估值仍處于歷史較低區域,且未來會有更多外資配置A股,因此長期看多股市,超配權益,消費(汽車、家電)、科技(計算機、醫藥)有望迎來相關利好政策。
泰旸資產認為,長期看好受益于中國經濟轉型的創新型公司(醫藥、科技)及受益于中國龐大消費市場的優質消費品龍頭。清和泉資本投資總監吳俊峰表示,行業配置方面,長期關注科技、消費、醫療等。
太平洋證券也認為,歷史經驗顯示四季度庫存周期和盈利大概率雙雙觸底,疊加11月后期仍有北上配置資金重新入場,市場將重新回暖,建議增配成長、金融、貴金屬,并關注逆周期的基建板塊。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