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電視的“難兄難弟”結盟:風行暴風攜手也難在市場翻盤?

樂視、微鯨、看尚、暴風、風行……隨著互聯網電視陣營的企業們一個個遠離市場競爭主場,開啟了續命、活命的奔跑,再度將互聯網電視陣營曾經引以為榮的"硬件虧損或免費靠內容收費"的商業模式,推向輿論的風口浪尖。
池欒||撰稿
一邊是騰訊、愛奇藝等視頻網站因為《慶余年》VIP點播付費被指"吃相難看";一邊是曾經的兩大互聯網電視巨頭,風行和暴風尋求合作。看似不相關的兩個熱點,其實背后卻擁有相通的商業邏輯:"內容付費"在當前中國消費群體中,暫時還面臨著諸多挑戰,想一口氣吃成大胖子,并不容易。
盡管前一天針對媒體對"風行收購暴風"的報道,風行CEO周燦已經對外表示,雙方只是進行一些業務方面的合作,且強調此合作"不是收購形式,沒有股份糾葛。"但12月19日,深交所仍然向暴風集團下發關注函,要求說明具體情況。這也再一次將兩者推向輿論中心。
風行和暴風,曾經是互聯網電視的兩大活躍者,經歷過針尖麥芒的對壘、也經歷過抱團取暖的無奈。從風頭正勁到至暗時刻,暴風電視和風行電視競合關系的一變再變,凸顯的是市場競爭的殘酷和不定,也昭示著互聯網電視企業曾夢想的"硬件虧損甚至免費、內容收費"商業模式難以立足,互聯網電視行業的攻伐鬧劇正成為過去時。
曾經的"死敵",現在的"難兄難弟"
成立于2005年的風行和成立于2007年的暴風,淵源一向復雜。同樣以視頻起家,在2012年高度密集充值的資本游戲中,不敵愛奇藝、騰訊視頻、優酷這三巨頭,風行、暴風影音、PPTV曾表示要結盟共同應對視頻網站的壓力。
不過到了2015年,伴隨互聯網電視陣營風起,特別是樂視的一度火爆,暴風、風行接連推出硬件電視產品殺入戰局后,兩者開始焦灼的市場爭奪戰:暴風提出"All for TV"口號,從戰略層面押寶互聯網電視;風行聯合東方明珠、兆馳、海爾、國美聯手打造風行電視。此后,風行對暴風的"蹭網"行為遞過律師函,兩者在價格戰上更是打的火熱。
曾經相互掐架的兩個企業,如今卻擁有了"接盤者"和"被接盤者"的新身份。不過,在互聯網電視整體遭遇寒潮后,不論是誰,當前的處境都不好過。
曾經的"互聯網電視王者"暴風電視早已負面不斷:停止生產、關閉銷售渠道;深陷"公司解散"、"員工討薪"的輿論壓力;暴風集團被列為失信被執行人,即老賴79次,被執行人140次;馮鑫被公安機關采取強制措施。
而風行的高光時刻早已停留在2008年,盡管2012年至2015年一度被資本追逐,但今年半年報顯示,風行在線共有21億元資產,負債數額為22.7億元;且被列為歷史執行人高達129次。一定程度上,兩者的合作就是為抱團取暖。
互聯網電視時代謝幕,內容付費還有多遠?
激蕩的時代不一定造就偉大的企業。回首2015年,互聯網電視陣營和傳統電視廠商一度涇渭分明、劍拔弩張。這一時期,除了風行、暴風挺進產品端,樂視、小米、PPTV、微鯨等等也成為彩電市場的跨界劫掠者。但僅僅不到四年,大部分品牌已經黯然離場,這場市場爭奪戰已然勝負已定。
歸根結底,正是因為互聯網電視追求的商業模式,即"硬件虧損甚至免費、內容收費"本身就是一個坑。一眾互聯網電視企業的夢想,是顛覆彩電硬件盈利模式,但事實證明沒有一個能成功。碩果僅存的小米電視,其互聯網品牌只是頂帽子,本質上仍然是靠硬件賺錢,多年的經營之道不過是"薄利多銷"、"先搶到銷量"再說。這顯然與當年傳統電視企業長虹、康佳們的路子一致。
當然并不是說互聯網電視"內容付費"的思路就是錯誤,不過就當前中國市場的發展現狀、用戶的認可程度來說,是不合時宜的,要徐徐圖之。當前網絡熱播劇《慶余年》在騰訊、愛奇藝付費超前點播,遭到全網群嘲、《人民日報》點名批評、甚至被用戶告上法庭,就是一個很好的反證。
創新內容付費模式,是視頻行業、互聯網電視,甚至如今還是整個彩電行業探索多元化收入的方向之一,但如何貼近用戶深層次需求,達到共贏卻是極大的挑戰。因此,對互聯網陣營乃至智能電視產業來說,硬件和內容均不可或缺,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這是電視企業持續發展帶來的經驗,更是面對當前多變的市場和多元化、個性化需求的時代要求。
在不少人看來,做內容的風行需要借助暴風進行營銷渠道和推廣,暴風電視系統和暴風電視廣告業務則交于風行獨家全量運營,雙方恰好互補雙贏。不過這只是理想狀態,作為兩個失敗者,這更像一次尋求復活的游戲。早已被邊緣化的兩個品牌,如果無法探索到全新盈利模式,如何償還巨債、如何在競爭中立足?
"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恒的利益"。類似的劇情在商業競爭中一再上演。如今,風行"接盤"暴風影音,也讓這對曾經的"死敵"開啟另一段關系。不過,追求利益的他們在如今的"后互聯網電視時代",最終真的能如愿嗎?
====
家電圈:覆蓋產業面廣闊、內容專業、觀點鮮明的價值分享平臺。文章未經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必究!
====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