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人才的“夢之隊”是如何煉成的?
新華社上海5月24日電 題:上海科技人才的“夢之隊”是如何煉成的?
新華社記者周琳 郭敬丹
從人才“20條”、人才“30條”,到人才高峰工程行動方案……“抓人才”,是上海積蓄科創力量的第一選擇。全力建設全球科創中心五年間,上海聚焦有基礎、有優勢、能突破的重點領域,通過量身定制、一人一策的方式,聚天下英才。記者采訪了三位科技界工作者,從他們的感受中,探尋上海這座城市的溫度。
讓科研人員像“細胞”一樣充滿活力
對參與其中的科研人員來說,自己手中的項目能夠取得突破自然是成就感的巨大來源,而推進產業化、自己能從中獲得收益,也是體現個人價值的應有之義。
中科院上海藥物所黨委副書記葉陽還記得,十多年前,一款抗菌新藥的專利轉讓費相當于科研人員幾十年的工資,然而這份收益中給到科研人員的個人獎勵很少。而如今,成果轉化后,科研人員從中獲得的獎勵大幅提高;同時,藥物所科研人員可采取多種形式創業。
變化源自科研成果轉化的新政:轉化后收益按個人、團隊、研究所5:2:3比例分配;對取得臨床批件、新藥證書的團隊除給予獎勵外,設立新藥崗,打破“唯論文論”,開辟內部優秀人才上升通道;內部公開選拔符合要求的學術帶頭人建新課題組,打破內部人才培養的“玻璃天花板”……
全力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五年間,上海不斷推進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放權松綁”就是核心理念,把權和利真正放到市場主體手中,為用人主體和人才“增動力、添活力”。
2017年,上海以立法形式出臺《上海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將科技成果的使用權、處置權、收益權下放科研團隊,明確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扣除直接費用后凈收入的70%以上可用于獎勵個人和團隊,目前一批成功案例已涌現。
葉陽說,人才受到激勵,就是科研的“后勁”。
投資青年人才就是投資未來
創業于“宿舍”的科技服務業公司泰坦科技,如今已估值近10億元,擁有500多名員工,年銷售額接近10億元。而其起步之初的20萬元,來自上海市大學生創業基金會的無償資助。
泰坦科技主要為創新研發、生產質控實驗室提供科學服務一站式技術集成解決方案。如今,堅持創建自主品牌,泰坦在科研試劑、實驗室常規儀器及耗材類產品實現了進口替代;為實驗室提供“個性化定制工具箱”,讓各類研發可以“拎包”開始。
“過去搭建一個小型實驗室,大約需要3個月;現在有了我們的專業服務,1-2周就能完成。”創始人謝應波是個“80后”,他說,有創新和研發的地方,就一定要有強大的科技服務業作為支撐。越來越多的研發中心、總部經濟集聚在這里,青睞的正是上海精細化、專業化、國際化的服務能力。
甘當服務人才的“店小二”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