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成立新機構監管網絡游戲 游戲分級還有多遠?
相關部門日前成立了一個審查網絡游戲問題的新機構——網絡游戲委員會,這是我國加強對游戲市場控制的最新舉措。
2018年12月7日,據報道,在指導下,網絡游戲委員會日前在京成立。
網絡游戲委員會由來自有關部門和單位以及高校、專業機構、新聞、行業協會等研究網絡游戲和青少年問題的專家、學者組成,負責對可能或者已經產生爭議和社會的網絡游戲作品及相關服務開展評議。
網絡游戲委員會的成立之際,人們正對中國巨大網絡游戲市場中存在的網癮、兒童近視和不適當內容等問題感到擔憂,這促使今年加強了對該行業的控制,游戲版號、備案也隨著機構在今年3月起已經停滯。
根據《2017年中國游戲產業報告》,2017年中國游戲市場實際銷售收入高達380億美元,并已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游戲市場;中國游戲用戶的規模達到5.83億人,其中青少年網游玩家大概是2億。
而教育部公開資料顯示:目前我國市場上90%以上的網絡游戲都以和打斗等刺激性內容為主,有些游戲的場面展現了的廝殺、、成分,還有些游戲以“益智”為名,實質具有明顯的賭博性質。
事實上,近年來,針對網絡游戲的社會危害,相關部門也曾付諸種種努力,宏觀層面有2012年頒布的《未成年人保》,微觀層面,各個部委及相關職能機構出臺的各種通知、意見,都對網絡游戲行業做出了條分縷析的治理與規范。
2017年底,多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嚴格規范網絡游戲市場管理的意見》,對網絡游戲違法違規行為和不良內容進行集中整治。
2018年8月30日,教育部等八部門發布關于印發《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的通知,首次強調,國家新聞出版署將對網絡游戲實施總量調控,控制新增網絡游戲上網運營數量,探索符合國情的適齡提示制度,采取措施未成年人使用時間。
“然而,的措施一直并未取得顯著成效。盡管權威機構沒有給出網絡游戲成癮數據,但從人們的切身經驗判斷,網絡游戲成癮現象,非但沒有減少,反而愈演愈烈。”九鼎公共事務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翁一稱,“倫理是中國網絡游戲最為缺失的一環。這一過程會非常緩慢,短期內可能影響網絡游戲產業,但決不能迫于市場壓力,再次回歸到之前高歌猛進的產業政策。”
報道稱,網絡游戲委員會成立后,即對首批存在風險的網絡游戲作品作了評議。經對評議結果進行認真研究,網絡游戲主管部門對11款游戲責成相關出版運營單位認改,消除風險;對9款游戲作出不予批準的決定。
“此舉有利于敦促互聯網企業和游戲廠商加強網上內容建設。”中國大學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稱,由于此前對網絡游戲的審批重點主要是版權和批號等等,對內容的審批則較為籠統,審核體系中增加評判這一環,更能減少對青少年的危害性。
在2018年5月30日的“安全上網,守護健康——青少年網游危害與對策”研討會上,相關專家公布一組數據,15歲至18歲這個階段,近80%青少年首次觸游年齡在14歲及以前;11歲至14歲這個階段,5%的青少年首次觸游年齡在10歲及以前;6歲至10歲這個階段,有約16.6%的青少年首次觸游年齡在5歲及以前。
根據法制日報報道,在上述研討會上,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王大龍曾首次提及“網絡游戲委員會”。
他提出,在預防青少年網絡游戲成癮上,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可以建立網絡游戲委員會,負責調查、審核、評估、監督、治理網絡游戲。委員會由牽頭,、學校、專家、教師、家長、學生等多方參與。
“網游是一種電子的,不僅是心理上,并且在身體上對青少年是一種。”王大龍認為。
全國政協委員吳明也曾公開表示,“與其在下游圍堵,不如在上游筑壩。管理部門應做好游戲出版審批工作,把內容審查作為第一位,不讓粗制濫造的有害游戲進入市場。”
同時,多位專家指出,明確網絡游戲分級制度,落實游戲注冊實名制也是不可或缺的。
”應在法律中明確,未成年人注冊不適合他們年齡的游戲。實名制的落實,不僅可以有效建立防機制,還能解決當前網絡游戲中未成年人充值問題。”朱巍。
今年三月份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于欣偉也曾提出議案《關于加快推動網游分級制的》,她,盡快研究出臺強制性分級標準。比如按年齡段(6歲以上、12歲以上、18歲以上和全年齡段)和內容性質(價值導向、健康程度、時間、對抗程度等)進行細分,詳細定義內容標準,確定不同游戲的適用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