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球源自波斯的競技游戲
1971年,考古人員在乾縣唐章懷太子李賢墓葬中的墓道西壁發現《馬球圖》壁畫。整幅壁畫高229厘米,寬688厘米,畫中繪有20余名騎馬人物,均著深淺兩色窄袖長袍,戴幞頭,穿黑靴。壁畫突出五個持偃月球杖的騎者驅馬搶球,前一騎作反身擊球狀,其余縱馬迎擊,此圖是有關馬球運動最早的形象資料。
馬球運動發源于波斯(今伊朗),古稱“波斯球”。該運動所用的球為木質,輕而堅韌,中心挖空,外飾色彩,球桿外形為弦月狀,類似今天的冰球桿,手柄雕刻有各式花紋,球門有單有雙。唐章懷太子墓中的《馬球圖》壁畫所表現出來的比賽形式,屬于“雙球門”。
通過對《馬球圖》壁畫的研究,專家推測,唐代的馬球競賽方式是先布置一塊周長千步的球場,場地一端豎有兩根木柱間嵌滿木板的球門,木板下部開一圓孔作為球室。參賽者分為人數相等的兩隊,稱“兩棚”,每棚人數可以四五人乃至十數人。兩隊服色不一,以示區別,而后各騎一匹駿馬上場,大概是為了防止馬尾巴纏繞球杖,參賽馬的尾巴要扎成結。參賽隊員左手執韁,右手握一根長約數尺、上端如偃月形的球杖,雙方在策馬飛馳中爭擊一個“狀小如拳”的木質空心彩球,以將彩球擊入球門下之球室為勝。
唐初,在李世民的下,馬球運動風靡全國。馬球運動在唐代之所以深受人們的喜愛,除了它是一項高雅、有趣和富有挑戰性的娛樂活動外,還因為它是一項帶有濃厚色彩的運動。唐景龍年間,金城公主遠嫁吐蕃,吐蕃贊普派大臣尚贊咄至長安迎接,因知大唐天子酷愛看馬球比賽,還從吐蕃帶來了一支十人的馬球隊。為此,唐皇室專門安排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球場婚禮”。但不承想,吐蕃馬球隊騎術精良,技術精湛,唐室的神策軍馬球隊與之比賽,數戰皆輸。這時,還是臨淄王的李隆基到場觀戰,與嗣虢王李邕,駙馬楊慎交、武延秀臨時組隊,以四人球隊迎戰由十個人組成的吐蕃隊,結果大獲全勝。據《封氏記》描繪,李隆基在比賽中策馬奮杖,“東西驅突,風回電激,所向無前”,場面十分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