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動鹽城 探尋紅色老區的上海淵源(下)
梁長玉報道 鹽城與上海地緣相近,人文相親。無論在革命年代,還是新中國建設時期,鹽城不但留下了許多彌足珍貴的革命遺跡,還有那些永遠無法忘懷的人和故事。
“二喬”故里讀文章
鹽城文氣沖天!不但有“中共中央第一支筆”胡喬木,還有自詡“天下文章李杜喬”的喬冠華。兩人都是文章高手,鹽城人親切的把二人并稱為“二喬”。
被譽為“中共中央第一支筆”的胡喬木歷任《人民日報》社社長、新聞總署署長、中國社科院院長等職,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全國人大常委;起草了許多中共歷史上的重要文件。他的故居位于鹽都區龍岡鎮張本村。故居原為磚瓦結構的四合院,前后三進,連東、西廂房有數十間。土改時,胡喬木父親胡啟東主動將田地、房產獻出,分給貧佃農,僅留下坐北朝南堂屋三間。1991年當地政府對故居進行了重新修建,現故居占地約200平方米。2001年胡喬木故居被列為為鹽城市文物保護單位。
現在鹽城還有一個“小習俗”,帶家里要升學的孩子去胡喬木故居拜一拜,希望沾沾他的“靈氣”。胡喬木故居設有他的生平陳列館,集中展示了胡喬木一生的重大事件和他與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等偉人的關系以及在新聞出版、文學藝術方面的貢獻。故居前的胡喬木紀念廣場一面磚雕影墻刻有他創作的詩詞。
新中國代表第一次正式登上聯大講臺的就是出生于建湖的喬冠華,毛主席曾稱贊“喬冠華的文章可以頂得上幾個坦克師”。
抗日戰爭時期,喬冠華主要從事新聞工作,撰寫了大量的國際評論文章。新中國的外交活動中喬冠華發揮了重要作用,參加板門店朝鮮停戰談判、出席日內瓦會議、草擬中美聯合公報,特別在1971年11月,喬冠華率領中國代表團第一次出現在聯合國會議大廳,正式參加第26屆聯大會議并在大會上發表講話,標識著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恢復。
喬冠華故居位于建湖縣慶豐鎮東喬村,1984年,慶豐鎮政府對其進行修繕。故居主屋坐北朝南,為清代所建,周圍多為農田樹木,僻靜幽深,喬冠華就在這里度過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時代,他天資聰穎,自詡“天下文章李杜喬”。
1990年,地方政府和村民自籌資金30多萬元進行修建,并收集了喬冠華生前使用的物品及生平照片、資料予以陳列。剛走下車便覺稻香撲鼻,走近故居,一座身著呢大衣、手持書本的青銅人物雕像,站立在大約有五米高的黑色大理石底座上,顯得莊重、嚴肅。故居為一座大院,青磚小瓦、龍脊花墻、風光古樸、典雅大方。廳房內陳列著喬冠華讀小學時的長桌、煤油燈及生前在外交部工作時使用過的辦公桌、沙發和衣櫥等物件,這些物件都是1997年慶豐鎮政府派專人赴京運回的。院落外有一座反映喬冠華生平的浮雕,生動再現了喬冠華的人生歷程。
不愿受辱“八女投河”,其中3位上海姑娘
華中魯藝于1941年在鹽城創辦,劉少奇兼任院長,丘東平任教導主任,共有師生500余人,是華中地區培養抗日文藝人才的最高學府。
1941年7月發生在北秦莊的遭遇戰中,有8名不會游泳的女生,其中3位是從上海來鹽參加魯藝的知識青年,在遭到敵人追逼后,為了不被生俘遭受凌辱,她們毅然投河自盡。其中上海姑娘王海紋是戲劇系女生副班長,當時還不滿18歲,長得漂亮,戲也演得好。
“八女投河”感天動地氣壯山河!位于建湖縣慶豐鎮的華中魯藝殉難烈士陵園,13米高的紀念碑矗立在藍天白云之下。碑身近似五條直線,象征著五線譜,意為殉難烈士大多為文藝戰士。
“海韻濕地、夢幻森林”值得來的金東臺
今年7月,鹽城黃海濕地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全國第14處世界自然遺產,填補了我國濱海濕地類型遺產空白。
目前,東臺沿海擁有華東地區最大,總面積達6.8萬畝的平原森林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