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空氣檢測結果存差異 “空檢”及治理或藏隱形利益鏈
記者王麗新
近日,《證券日報》記者接到相關人士反映,北京某租客質疑其所租房屋甲醛超標,預約了第三方機構上門檢測。但事后被爆出,該租客在檢測前于臥室內故意人為放置了十余塊切割過的合成板材。而該檢測機構也并未有疑問,在此情況下進行了采樣檢測。
實際上,空氣質量檢測會受哪些影響因素?什么情況下檢測結果不具備法律效力?檢測、治理機構如何甄別?這些依舊是大眾的知識盲區。
檢測現場
針對上述檢測行為,有專家指出,若情況屬實,一是租客涉嫌使用虛假材料進行檢測;二是第三方機構檢測存在不合規行為;三是檢測結果不具備法律效力。該事件出現后,引發了行業對空氣檢測背后的思考。
溫度濕度對“空檢” 影響大
檢測環境不合格可致鑒定無效
據記者了解,用戶關心的空氣質量檢測,多是由CMA認證的檢測機構、權威精密儀器等完成,其檢測遵循的標準為GB/T18883《室內空氣質量標準》,該標準由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衛生部、國家環?偩职l布,是衡量房屋是否環保的根本依據,也是目前長租公寓平臺在空氣質量檢測中普遍遵從的參考標準。
GB/T18883對檢測環境做了明確規定,如溫度、濕度、氣壓、密閉時長等。但在檢測過程中,經常存在檢測環境不符合規定的現象。記者向專業檢測人員了解到,時值夏天,室內溫度過高(高于28℃)、室內存放有個人物品、密閉時間掌控不嚴謹等是導致檢測結果無效、不能作為鑒定依據的幾大主要原因。因此,在實際檢測過程中,需要在一定的參考標準內進行。
但據記者收到的舉報材料顯示,某租客拿到檢測超標報告后發現,該報告顯示檢測溫度為29.9℃,其超標的檢測報告因溫度過高,不能被相關法律機構認可。
檢測報告
據了解,在當下的酷暑中,理想檢測條件溫度要控制在22度-28度之間,如不符合溫度標準,需通過空調進行降溫。另外,空氣采樣前要關閉門窗至少12小時,如是租住房間,應將房間內存放的個人物品進行清空,以免屋內物品存留影響檢測精度。
鑒于此,有相關人士提醒,如果想確保檢測結果權威精準,法律上得到認可,首先要確保檢測環境符合相關規定和標準,檢測結果方可作為參考。目前,一方面,很多租客拿著檢測環境不符合規定的檢測報告維權;另一方面,因檢測環境不合規,鑒定結果無效,房屋租賃機構不認可檢測報告,這就導致了多起“空檢”問題糾紛產生。
若以虛假材料做鑒定
法律上不可作為證據使用
據記者了解,除了“空檢”環境應符合規定、規避檢測治理同屬一家外,鑒定環境和材料是否真實?鑒定機構具不具備鑒定資質等也需要注意。
另外,檢測時房屋內放置新購買的小件家具、衣物等,也會造成空氣質量污染,對檢測結果造成干擾。
中國室內裝飾協會綠色家居環境技術工作委員會主任李洪帆曾對媒體介紹,在狹小或空氣流通不好的空間內新增放置板材類家居產品,累計起來會造成超標。再者市場良莠不齊,消費者購買產品的實際環保指標與商家提供的檢測報告也可能不符。
如此一來,在實際的“空檢”操作環境中,許多小細節可能都將導致檢測鑒定結果不具備法律效力。
北京市京師律師事務所律師劉志民認為,一旦單方委托方使用了虛假的鑒定材料,則相當于剝奪了另一方的質證權。而根據民事訴訟的證據規則,未經質證、無法確認真實性的證據材料不能作為案件證據使用。
巨大的市場潛力吸引大量檢測機構涌入,有的機構沒有取得CMA資質,有的機構主營空氣治理業務,為了拉生意在檢測環節“動手腳”。
鑒于此,有業內人士提醒稱,想要獲得真實有效的“空檢”結果,依然要靠權威機構或專業儀器設備進行,同時要避免找同一家公司來檢測和治理。
一面檢測一面治理或存隱形利益鏈
又檢又治不合規
實際上,除了檢測條件不嚴格,空氣檢測、治理市場中還存在一種亂象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