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進式推進人民幣匯改沒有必要過快推進浮動
近期人民幣匯率走勢引發市場廣泛關注。多位專家表示,下一步的重點是深化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在中,要市場化原則,盡可能減少對宏觀經濟沖擊,沒有必要過快推進浮動,應通過漸進的方式逐步完善匯率形成機制。
“深化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一直是深化的重要課題。”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黨組謝伏瞻表示,作為兩種貨幣的兌換價格,匯率是宏觀經濟中處于核心地位的經濟變量,匯率制度選擇既受到經濟、等諸多因素影響,也與一個國家的程度,國家經濟體的大小、發展階段等很多重要因素密切相關。匯率制度和匯率水平又直接影響到國家經濟增長、通貨膨脹、經濟結構變動以及人民福祉。
謝伏瞻指出,從過往實踐看,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提高了對外水平的動力和壓力,促進了出口結構優化和外貿發展方式轉變,為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可持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有力促進了經濟增長和宏觀經濟內外平衡,避免了經濟在外部沖擊時的大起大落,促進我國產業結構升級。
對于匯率形成機制,謝伏瞻強調,積累了寶貴經驗,一是始終要市場化方向,逐漸減少對人民幣匯率直接干預;二是要始終自主性、漸進性和可控性,與我國對外總體進程相匹配。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副校長丁志杰表示,人民幣匯率方向是市場化取向,讓市場機制在人民幣匯率中發揮決定作用,但浮動不是現實的目標,甚至不是所謂的理想彼岸,有管理浮動是現實選擇。
有些專家認為,人民幣應盡可能浮動,但也有些專家認為,浮動需一定的經濟基礎和技術條件,浮動并非適合于所有國家。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指出,在人民幣匯率水平和機制一起討論的時候,我們應重機制,把置于第一位,應主要關注匯率形成機制,致力于創造能夠不扭曲匯率形成的因素,并能充分展示這些因素的機制。“把太多精力放在匯率水平計算上,得不償失,因為匯率不是算出來的。”
他說,下一步的重點是深化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大是深化經濟體制,中是深化金融體制,在深化經濟體制和深化金融體制不斷推進背景下,重點在建立有效的人民幣匯率形成的微觀市場結構上下功夫,包括參與者、工具、交易機制、交易市場,以及風險管理機制等各種制度等。
“匯率是一個型體系,經濟因素、因素甚至心理因素等都會對其產生影響。”李揚認為,關鍵要建立讓人民幣能夠充分展示其價值和購買力的市場機制,引導我們在全球有效配置資源。
在招商證券研究發展中心高級宏觀經濟分析師高明看來,浮動需一定經濟基礎和技術條件。2015年8月11日以來,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已取得明顯進步,今年以來匯率雙向波動、彈性明顯提升,沒必要過快推進浮動。“本質上來說,制度和政策也都是內生于經濟系統的。”
丁志杰表示,浮動有嚴格界定。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定義,浮動是指在任意六個月里對匯率的干預不得超過三次,每次干預不超過三個營業日,且干預使得市場失衡只持續一至兩天就消失。
如果匯率確由市場決定,但不符合浮動的嚴格定義,則歸于浮動匯率這一類。
丁志杰強調,事實上,浮動并不適合所有國家,甚至不適合大多數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17年年報,在192個經濟體中,實行浮動的只有31個國家,其中包括歐元區19個國;其他12個實行浮動的國家中,屬于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的只有智利、墨西哥、俄羅斯、波蘭和索馬里等5個。過去也有一些新興市場國家實行過所謂浮動匯率,比如阿根廷、巴西,由于都經歷過大幅度貶值,又退回去了。
“論及匯率,人們容易把注意力集中于相關國家及其政策上,這很重要,但并非全部,亦非最重要因素。”李揚表示,“上世紀末新一輪全球化以來,國際金融領域最突出的現象就是一大批富可敵國的國際私人資本在,國際私人資本遵循的是市場規則,各相關國家的政策只是其決策因素之一,為避免國際私人資本的,應把我們的市場機制搞健全,減少市場套利空間,這樣匯率才能真正長期穩定。”
李揚強調,匯率制度要與經濟體系協調并進,國內市場經濟體制發展到何種程度,外匯制度和匯率機制也應大致發展到那個程度,否則會存在套利空間。
招商證券研究發展中心首席宏觀分析師謝亞軒表示:“匯率能升能貶,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能升能貶還是要打破對匯率升與貶的心理預期。”
當前,盡管美元指數繼續走高,但漲勢明顯放緩。6月、7月、8月連續3個月漲幅均未超過1%。“未來人民幣匯率總體趨穩。”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雷判斷。
• 凡注明“東莞時間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和程序等作品,版權均屬東莞報業傳媒集團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 您若對該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時間網聯系,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并做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