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多名專家學者福建泉州熱議“閩南文化與海上絲綢之路”
中新網泉州6月1日電 (記者 孫虹)“閩南文化與海上絲綢之路”論壇暨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2019學術年會于6月1日在福建泉州召開,來自多個高校、研究機構及相關單位的200余名專家學者參會,共話閩南文化傳承創新、海外播遷、融合發展等議題。
福建省政協文化文史與學習委主任陳必滔指出,閩南文化研究大有可為,在海峽兩岸以及東南亞地區具有重要影響力,仍然發揮著正面的價值導向作用,對推動兩岸文化交流、服務“一帶一路”倡議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以閩南方言為外在特征的閩南文化,是世界各地閩南人在傳承中華文化的基礎上發展和形成的,具有共同思維意識、風俗習慣、生活方式的區域性文化。泉州市政協副主席駱沙鳴表示,古往今來,“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到處都有閩南人扎根的足跡,閩南文化也因此在“海絲”沿線有著廣泛的傳播與深刻的影響。
駱沙鳴認為,此次研討會共同研究、交流閩南文化,進而充分發揮閩南人與“海絲”沿線在商緣、文緣、親緣上的獨特優勢,積極構建“海絲”溝通協作平臺機制,共同走好友好交流之路、商貿物流之路、互聯互通之路、產業投資之路、旅游觀光之路、資金流通之路和人文交融之路。
本次活動以“閩南文化與海上絲綢之路”為主題,圍繞閩南文化傳承創新、閩南文化與海上絲綢之路、閩南家族文化的海外播遷、閩臺文化融合發展、全球史視域下的閩南文化研究、閩南地方文獻整理研究、李光地文化研究等七個領域展開研討。會議共收到學術論文100多篇,主辦方遴選出87篇論文編輯成“閩南文化與海上絲綢之路”會議論文集。
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會長林曉峰介紹,研究會自2016年4月成立以來,以促進閩南文化繁榮發展為宗旨,搭建閩南文化研究和普及平臺,舉辦了一系列學術研討會、學術沙龍和工作坊,弘揚閩南文化優秀傳統,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兩岸文化交流與心靈契合,在推動閩南文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交流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績。
當前,閩南文化正面臨難得的歷史發展機遇。新的一年里,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將繼續舉辦閩南文化大講壇和閩南文化沙龍,持續加強與東南亞國家、臺灣地區的閩南文化研究機構和專家學者的交流合作,主動組織海內外專家學者開展閩南文化研究工作。
林曉峰也希望,“廣大同仁能一如既往地深入挖掘閩南文化的思想蘊涵和價值內核,大力弘揚歷代閩南先賢的道德文章,延續閩南文脈。”
泉州師范學院校長屈廣清教授表示,近年來,學校借助中國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閩南文化研究基地和臺盟中央閩南文化交流研究基地這兩個國家級科研平臺,組織起一批科研隊伍從事閩南文化和“海絲”文化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今后將繼續努力提高學術研究水平,推進閩南文化與“海絲”文化研究。
據悉,本次活動由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泉州師范學院聯合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中心閩南文化研究基地、臺盟中央閩南文化交流研究基地、福建省李光地研究院、閩南師范大學閩南文化研究院承辦。會議期間,來自全國各地的23位專家代表,分享了各自研究領域的最新成果。(完)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