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網絡的流行誕生了一個新的亞文化群體?
社交使得數以百萬計的陌生人聚集在廣場上,而流行語就像廣場上的天氣一樣,來得快去得也快。最近,在美國,尤其是推特上,一種新詞悄悄流行了起來,比如“bonnet”、“douchenozzle”、“cockbucket”和“whistle”等。美國網友將傳統的詞和非詞結合起來,造了一個新的詞。為什么美國網友要這樣造詞呢?其背后著什么?
大衛·西蒙之所以杰克·多西,是因為大衛·西蒙曾經發過一條推特的推文,被推特的算法篩選然后刪帖了。大衛·西蒙杰克·多西的推特對白人至上主義者、主義者和反猶主義者的言論無比,他們的算法對這種不“正確”的言論視而不見。于是,他造出這樣的詞來罵杰克·多西,意在“調戲”其篩選詞的算法。其實這類似于在中文互聯網里,對于一些比較的詞,網友們會進行各種形式的變體來表達,以防止被“和諧”。
這類詞的火爆,也著一個亞文化群體的誕生。《紐約時報》的故事編輯威利·斯泰利
而這些“詞怪人”用這些詞的感覺必然會經歷“Douchenozzle”效應
(Douchenozzle指令人討厭可鄙的人。其也是一個組合詞,douche是指沖洗,nozzle是指沖洗噴嘴)
大衛·西蒙也承認,“douchenozzle”在2014年流行起來,就像蘋果手機的按鈕一樣流行。但如今,如果你在網上罵某人物是“douchenozzle”,這變成了一種過時和落伍的行為。這也是“Douchenozzle”效應:當一個新詞不再新的時候,它就真成了普通的詞,其力度跟舊詞無異。因為創造這些新詞的初衷其實是想規避某種人的風險。
在2006年圣誕節早晨的節目互相罵對方“douche bag”,這也使得這個詞變得流行起來。后來,喬恩·斯圖爾特在節目“The Daily Show”里面繼續發揚這種造新詞的風格,比如,他在2016年和特朗普的罵戰里稱特朗普是“Fuckce von Clownstick”。
這種了大家去創造這些詞,越來越多新詞被創造出來,比如“cyle”,用來某種單調乏味。還有“whitstle”和“cockbucket”等。而“bonnet”中間的兩個字母“n”,讓這個單詞念起來很不和諧,卻很有趣。只不過,這個單詞也不明確指什么,它沒有確切的含義,只表明一種輕視的態度。這種造詞方式變得如此流行,使得人們可以,但是卻規避了某人的風險。
而且,這些新詞還是“非性別的”,它們比原先的很多詞比如“”等涉及性別或者種族的詞更加“正確”。這些新詞并不會有特定的指向和目標群體,大衛·西蒙罵推特的CEO是一個“bonnet”,并不是一個真正去他,這不涉及人身。
清們會說,這種新詞依然是文明的。其實,這種新的詞并沒有到別人,因為這些詞不是人身和羞辱,這樣的形式反而顯得“文明”。這也許是這些新詞在社交上如此流行的原因。雖然現在美國撕裂很嚴重,但是這種新的詞并沒有成為互相的武器,它更像一種表演。
這些“詞怪人”的轉變成這種新形式的。以前,他們的像者一樣,但現在他們并沒有用什么詞標簽某人。中產階級派很文雅地稱美國總統特朗普是“douchecanoe”,但是并還沒有撕開臉皮罵他是“cunt-lipped maider”。這說明如今美國雖然很糟糕,但是還沒有到最嚴重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