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國大學生日常生活及網絡習慣調研報告》全面摸底大學生新媒體使用習慣
近日,微博校園發布《2018中國大學生日常生活及網絡習慣調研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通過大規模網絡問卷、線下一對一和網絡數據挖掘統計等多種調查方式對中國在校大學生的新媒體使用習慣進行了全局性的摸底調查。
中國大學生是不折不扣的數字原住民。數據統計發現,至少有86%的大學生在進入大學以前就開始使用手機上網,而絕大部分的大學生都高卷入度地體驗過BBS、微博、微信、網絡直播、網絡短視頻等應用,可以認為,作為中國互聯網的數字原住民,中國大學生的新媒體使用與中國新媒體的發展幾乎具有同步性,在中國新技術、新平臺、新應用的發展過程中,中國大學生在新媒體使用過程中同時具備創新體驗者、擴散引領者和主力應用者這三重身份,并以場景、興趣、動機為導向起所有的新媒體應用平臺。
面向大學生的中國新媒體已經進入百家爭鳴的戰國時代,不同的新媒體平臺因的內容形式、功能及服務定位、對社交關系的開發等層面的差異,培育出不同的應用場景和垂直化的應用領域,并在特定的情況下形成自身的不可替代優勢,但任何一家新媒體平臺都不可能壟斷所有的應用場景及所有的大學生注意力資源。例如,短視頻成為大學上減壓耗時式休閑娛樂的重要方式,微博熱搜榜成為大學生第一時間關注社會熱點話題的最佳入口,微信成為大學生獲取學校服務、跟家長老師同學進行互動時最富效率的選擇。
《報告》調查發現,大學生群體常用APP中,滲透率最高的第一梯隊為QQ(96%)、微信(95%)、微博(87%);第二梯隊則只有一個APP抖音(58%);第三梯隊包含百度貼吧(40%),知乎(37%),快手(30%),超級課程表(29%);第四梯隊分別是陌陌(11%),課程格子(11%),豆瓣(11%),以及西瓜視頻(8%),映客(6%),一直播(6%)等各類應用形態。這意味著,在中國大學生移動互聯網已經全面普及的背景下,各類新媒體應用已經完成對大學生注意力資源的瓜分,以流量為導向以消費為目的的互聯網發展已經進入新的瓶頸期,在此背景下的移動互聯網應用應在鞏固既有流量的基礎上,從高質量數字內容生產、垂直化服務場景開發、綜合性輿情管理等角度進行拓展,將流量互聯網為價值互聯網。
各類減壓耗時型的瀏覽、滿足好奇心的搜索、全陌生下的交際體驗、基于熟人關系的在線互動、以情緒宣泄和公共事務接介入為方式的表達等都成為大學生新媒體使用的主要形態。其中貫穿于大學生媒介使用行為的主線是休閑娛樂、新奇刺激和被動瀏覽。《報告》調查發現,盡管網上學習、分享知識也是大學生使用新媒體的主要動機,但休閑娛樂卻是首要目的。數據統計顯示,當代大學生的新媒體使用以休閑和娛樂為主,這主要體現在追劇聽音樂(61%)、關注新聞娛樂(56%)、玩網絡游戲(59%)、刷抖音小視頻(30%)等層面。
在互聯網信息普遍娛樂化及泛娛樂化的背景下,如何提升信息的知識密度及服務的有效性是所有媒介平臺、新媒體運營管理單位及互聯網用戶都需要考慮的問題。在當前及今后的一端時間內,尤其是需要關注的三個問是:第一,以流量為導向的媒體屬性的信息供給如何將知識性和趣味性融為一體;第二,以服務和管理為功能定位的新媒體運營主體如何從渠道和方式上與大學生用戶的需求形成無縫對接;第三,如何圍繞不同成長階段的大學生需求以學生的成才為中心建構新媒體矩陣進而形成內容與服務供給的閉環。
《報告》還對不同新媒體平臺的用戶使用動機、處在不同年級段的大學生媒介使用習慣、同一平不同大學生的使用習慣、基于性別年齡生源地等差異的媒介使用習慣進等若干維度行了調查,全方位再現了中國在校大學生的新媒體使用生態。相比于較高的媒介接入、使用和表達能力而言,大學生用戶在公開表達、知識分享和創造性獲取方面存在較大的局限性,分享意愿和動機不足成為作為‘數字原住民’的大學生的普遍問題。
(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刊發或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更多
更多
更多
更多
更多
更多
更多
更多
更多
更多
人民網財經新華網財經中新網財經國際在線財經中國經濟網中國青年網財經央廣網財經中國新聞網財經中國日報網財經中證網環球網財經鳳凰網財經東方財富網網易財經京報網財經中國財經中工網財經大江網經濟中國江西網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