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仙鄉”秦峰曲會開唱 曲友競技展示昆曲“活態”傳承
中新網昆山9月21日電(黃瑩)由中國昆劇古琴研究會、昆山市文廣新局和千燈鎮人民政府主辦的第五屆秦峰曲會21日在江蘇千燈古鎮啟幕,來自海內外的60多家曲社的130余位曲友現場吟詠較藝、競技演唱,通過傳統文化雅聚形式,展現中華瑰寶昆曲在民間的傳承發展。
有著2500多年悠久歷史的千燈鎮被著名昆曲評論家白先勇譽為“昆曲仙鄉”。“流麗悠遠,出乎三腔之上”的昆山腔便始于此。
漫步古鎮,昆曲幽蘭悠揚。顧堅紀念館、顧園等景點設置的曲敘表演點,曲友們通過古戲臺清唱、顧園曲韻等形式各展本領,眼波瀲滟、惟妙惟肖的表演吸引游人紛紛駐足觀賞。
在北京昆曲研習社主任劉昂看來:“古鎮就像一個昆曲實景舞臺,小橋流水人家的江南風貌特別美。”而“小昆班”孩子們的表演更是技驚四座,讓人們看到了昆曲發展的美好未來。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教了十多年“小昆班”的千燈鎮秦峰曲社社長徐允同,如今又帶起了“老昆班”秦峰曲社。他說:“昆曲的曼妙、聲腔的繾綣、唱詞的文學與折子戲折射的時代變遷,令我‘一往而深’,我要將昆曲之美傳播給更多的人。”
在中國昆劇古琴研究基地、古戲臺等地還開設了“情景課堂”,昆曲專家、學者正娓娓道來昆曲的興衰、青春版《牡丹亭》大陸首演、小昆班的發展史等,并現場進行昆曲唱念指導。
“普及是基礎,要讓更多人有機會認識昆曲,了解祖輩這一瑰麗的創造。”中國昆劇古琴研究會會長田青表示,通過曲會,不僅看到了十多年來昆曲的傳承和弘揚,而且也看到了昆曲在生活中的傳承和對人們生活的影響。昆曲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要源源不斷傳承下去,就要注重人才培養,在搶救、挖掘和恢復原汁原味昆曲方面還任重道遠。
當天,中國昆劇古琴教學傳承基地正式揭牌、昆山市秦峰少兒昆劇團正式成立,千燈鎮將發揮“昆曲蓄能池”效應,進一步健全昆劇藝術保護傳承體系及人才培養體系。
據悉,曲會為期三天,期間還將舉辦秦峰論壇,海內外專家、學者將圍繞昆曲文化傳承現狀、人才培養引進的模式,探索昆曲聯合保護傳承的新路徑、新方式等內容展開討論。(完)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