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來時路:致敬器審改革四周年
4年前的8月9日,一個周末,國務院簽發44號文——《關于改革藥品醫療器械審評審批制度的意見》,拉開了醫療器械審評審批制度改革的序幕。2017年10月1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審評審批制度改革鼓勵藥品醫療器械創新的意見》,對器審改革進行了全面部署。鼓勵創新醫療器械研發,加快上市審評審批,加強醫療器械全生命周期管理等一系列創新舉措將改革推向深入,讓業內歡欣鼓舞,充滿期待。
4年的時間里,改革如同一架高鐵,準確地在每個節點快速推進。一份不斷更新的改革任務清單,曾經在“宣武門西大街26號”的一座辦公樓內流轉著。即便機構調整等特殊階段,器審改革依然不松不亂不斷。
時值4周年,改革給醫患、行業、監管等各方帶來了什么?讓我們穿越時間的距離一起來回顧——
改革
如何服務百姓健康生活
2017年,遠在巴基斯坦的一位帕金森病患者植入了中國產的腦起搏器。然而三四年前,這項技術還是由美國一家公司壟斷,患者接受雙側植入治療需要支付30萬元左右的高昂花費。這將不少患者擋在了“門外”。
國產腦起搏器注冊上市后,短短兩年時間,全國有70余家三甲醫院和神經專科醫院完成了2400余例次植入手術,平均為每位患者減少10萬元支出。
服務健康生活、服務創新發展是改革聚焦的兩條主線。針對人群慢病特點、人口老齡化、臨床急需、部分特殊人群需求和產業發展實際等情況,改革進行精準施策,指引了創新。
4年來,我們看到,國產心血管支架打破進口技術壁壘的所謂“銅墻鐵壁”,患者用上了萬元以下的優質支架。如今,國產支架市場占有率已經超過70%,實現了進口替代。此外,國產監護儀、腦起搏器、PCT-CT等代表醫療器械前沿技術水平的高端設備,用到歐美、日本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醫院中。
統計看來,截至今年6月,共有222項醫療器械注冊申請進入創新醫療器械特別審批“綠色通道”,65項創新產品獲批上市。復合疝修補補片、骨科手術機器人、PET-MR、多孔金屬鉭骨填充材料、介入人工生物心臟瓣膜等“中國造、世界新”的醫療器械,其核心技術具有我國發明專利權或者發明專利申請已經專利行政部門公開,主要工作原理/作用機理均為國內首創,具有顯著的臨床應用價值。
除了“特別審批”,2016年起,藥監部門還針對臨床急需等情形的醫療器械實行“優先審批”。3年來,有風疹病毒IgG抗體檢測試劑、麻疹病毒IgG抗體檢測試劑、中空纖維膜血液透析過濾器等8項產品通過優先審批上市,進一步滿足臨床的用械需求。
改革
如何帶動行業創新發展
改革開放之前,我國醫療器械工業基礎薄弱,器械研發一直是跟跑、仿制。近二三十年,器械行業逐漸出現原始創新。盡管原創很難,但是未來行業發展一定是靠原創來驅動。
改革,又是如何助力行業創新的呢?
打擊臨床試驗作假——臨床研究是創新的源頭。在2017年~2018年,藥監部門組織了4批醫療器械臨床試驗監督檢查,抽取39家企業的39個注冊申請項目,對相關的78家臨床試驗機構進行檢查, 對11個存在真實性問題的注冊申請,作出不予注冊、自不予注冊之日起一年內不予再次受理的處理。其間,291家企業主動撤回了524項注冊申請。申請人和臨床試驗機構的法律意識、誠信意識、責任意識和質量意識不斷強化,對臨床試驗弄虛作假行為起到了巨大的震懾作用。
解決研究資源不足——2018年起,醫療器械臨床試驗機構管理由注冊改為備案。通過一年的努力,年底全國共有29個省區市676家機構完成備案,創新鏈條中的臨床試驗機構不足問題,基本得到解決。
擴大豁免臨床范圍——截至2018年,《免于進行臨床試驗醫療器械產品目錄》4次發布,產品范圍增加到1400余個,降低了成熟度高、風險較低產品臨床試驗方面的要求,也減輕了企業負擔,使企業可以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產品研發和質量提升上。
試點器械注冊人制度——2018年,經國務院批準,上海、廣東、天津自貿區開展醫療器械注冊人制度試點。注冊人制度的核心是將產品注冊和生產許可解綁,將極大地促進創新研發活力,優化資源配置。一年多來,試點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有13項產品通過這種形式獲批上市。
加強科研交流合作——醫療器械技術更迭較快,人工智能、增材制造等新興領域,對監管提出了新課題。近年來,器審中心加強科研交流合作,承擔了“智能化醫療器械產業科技創新服務平臺開發及應用研究”等3項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項目,“人工智能醫療器械安全有效性評價研究”“真實世界數據用于醫療器械臨床評價的方法學研究”等4項國家藥監局科學監管課題研究。2017年底,器審中心成立了AI工作組,專門研究境外AI類器械上市情況、國內研發動態、相關審評要求等。
可以看出,從特別審批、優先審批、數據核查、注冊改為備案、豁免臨床到注冊人制度,每一項改革都有著深刻含義。“對于行業而言,產品通過特別審批、優先審批不僅僅是享受到一項優惠政策這么簡單。還釋放出一個積極信號,會使更多的企業受到鼓舞和指引。”一位企業負責人這樣說。
政策催化激發下,創新熱情和創新資源釋放出來。近幾年,器審中心每年收到的注冊申報均超1萬件,是1997年的10倍多。2015~2018年,特別審批申請從157項上升到316項,年均增長30%以上。
創新成果的涌現,使臨床有了性價比更優的選擇,并大大增加了國產器械的市場信心。截至2019年6月,在獲批的65項創新醫療器械中,分支型主動脈覆膜支架、介入人工生物心臟瓣膜、人工晶體等國產器械64項,占到98.5%。大量國產品牌器械進入臨床,很多醫務人員已經改變了“進口器械比國產好”的固有觀念。
改革
如何讓注冊申報更高效
企業常常用產品上市的快慢來評價技術審評工作的效率。統計來看,實施特別審批以來,進入“綠色通道”的創新產品比其他同類產品審批時限縮短了83天。
為提升審評質量效率,器審中心關注各方訴求對審評機制和流程進行了全面完善。例如,面對巨大的審評壓力,為保證項目進出平衡,通過進度警示、督查督辦、與超時人員約談等措施,推進審評進度。對創新、優先以及同品種首個產品采用項目小組審評,對延續注冊和簡單變更注冊采取分路審評。編制審評質量手冊和體系文件,制定崗位說明書,明確崗位職責,逐步完善審評質量管理體系建設。組建由醫療器械使用、研發、檢測等領域資深專家組成的醫療器械專家咨詢委員會,對創新疑難產品開展技術咨詢,對有爭議的審評結論公開論證,確保審評結果科學公正。
企業常常擔心因提交的申請資料不完備造成審評時間延長。2017年以來,器審中心通過開通注冊申報申請前、需審批的臨床試驗申請前、審評過程中,以及創新和優先審批產品審評全過程的咨詢和溝通通道,提升產品注冊申報質量,在服務企業的同時,審評的質量效率也進一步提升。
2018年8月的一天,器審中心七樓會議室,申報人員、臨床專家等通過大屏幕遠程溝通產品的注冊申請事項——這是一種新嘗試。基于審查時限壓力和為減少企業不必要的負擔,中心以召開視頻會議的方式,增加專家、申請人之間的交流互動。這既有利于專家更深入地了解產品,提高審查意見的科學性,也有助于企業明確資料中的不足,減少企業來往申報的麻煩。
今年6月,醫療器械電子注冊申報系統EPRS啟動。電子申報系統為企業注冊申報開辟了一條“高速路”,從傳統紙質遞交到電子提交這種質的改變讓注冊申報進入了一個新時代。
業內留傳的這樣一段話表達了申報人的心情:
手提肩扛早起排隊 VS 隨時隨地動動鼠標
打孔裝訂練出肌肉 VS 電子存檔輕松高效
賬戶眾多難以管理 VS CA登錄安全專注
等待文件望洋興嘆 VS 一杯清茶收收郵件
伐樹造紙污染難治 VS 綠水青山金山銀山
從排隊等候到輕點鼠標,醫療器械注冊申報的一個小變化,折射出器械注冊審評的大變革。
改革
如何構建四級法規體系
無論在哪個國家,技術的更迭都要快于監管手段。監管需要盡可能前瞻地分析判斷和構建法規體系,以保障行業的健康發展。
4年來,最令人欣慰的是,從法規、規章、規范性文件到指導原則的四級醫療器械注冊管理法規體系日臻完善,這是保障器械監管和器審改革科學系統推進的最重要基礎。
藥監部門持續推動《醫療器械監督管理條例》配套規章和規范性文件的制修訂工作,相繼修訂發布了《醫療器械注冊管理辦法》《體外診斷試劑注冊管理辦法》等部門規章;發布《關于貫徹實施〈醫療器械監督管理條例〉有關事項的公告》《關于第一類醫療器械備案有關事項的公告》《關于公布醫療器械注冊申報資料要求和批準證明文件格式的公告》等數十項配套規范性文件;每年推進近百項醫療器械行業標準的制修訂工作,截至2018年,我國有效醫療器械標準共1618項,標準體系覆蓋面、系統性逐年提升,與國際標準的一致性程度在90%以上;組織制定發布《醫療器械臨床評價技術指導原則》《醫療器械軟件注冊技術審查指導原則》《質子/碳離子治療系統注冊技術審查指導原則》《眼科超聲診斷設備注冊技術審查指導原則》等數百項注冊技術審查指導原則,提升醫療器械注冊審查質量,統一和規范各地注冊審查尺度。
四級醫療器械注冊管理法規體系架構清晰、科學,以分類管理為基礎,以風險高低為依據,管放結合、寬嚴有別,立足于保障用械安全有效的前提,兼顧醫療健康事業和器械行業發展需要,使企業研發立項更有方向感和可以預期。
在進一步深化器審改革的過程中,中國藥品監管部門積極參與醫療器械監管國際交流與合作,致力于促進國際醫療器械監管法規的協調一致。2018年3月,我國首次作為國際醫療器械監管機構論(IMDRF)輪值主席國,在上海成功舉辦IMDRF第13次管理委員會會議。會上,由我國提出的醫療器械臨床評價項目得到與會成員一致支持,獲準立項,并由中國國家藥品監管部門擔任工作組主席。今年3月在莫斯科召開的IMDRF第15次管理委員會會議上,由中國牽頭的醫療器械臨床評價協調項目成果文件草案獲全票通過,順利進入全球公開征求意見階段。這意味著我國醫療器械監管開始登上世界舞臺,從參與者成為引領者。
回首來時路,器審改革留下了堅實的足跡。圍繞促進健康生活和創新發展采取的措施,不僅優化了審評審批程序,提高了工作質量效率,也促進了產業創新發展,滿足了人們的健康需求。未來,改革步伐不會減慢,完善臨床急需和創新器械審評審批、優化醫療器械注冊程序等創新舉措將加速推進,明天更加值得期待。(馬澤雯)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