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三種應用類文體記敘文文體知識梳理
顧名思義,“傳統文化”就是一個民族或國家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綿延流傳下來的文化,它既表現為有形的物質文化,比如建筑、器物、飲食等;又表現為無形的精神文化,比如風俗習慣、價值倫理、審美情趣、思想學術、宗教信仰等
顧名思義,“傳統文化”就是一個民族或國家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綿延流傳下來的文化,它既表現為有形的物質文化,比如建筑、器物、飲食等;又表現為無形的精神文化,比如風俗習慣、價值倫理、審美情趣、思想學術、宗教信仰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資源庫里至今依然有益而且有著鮮活生命力的部分。
過去十年間,相信大家都能感受到,傳統文化在中國公共場的聲量越來越大。那么,傳統文化的聲量變大,是否意味著傳統文化真正熱起來了?哪些方面熱?這對當下的中國意味著什么?跟我們每個人有什么關系?本報告將通過網絡大數據進行探索。
2022年8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5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中國網民的總規模已達10.51億人,其中手機網民總規模為10.47億人,占網民整體的99.60%,人均每周上網時長 29. 5 個小時。如此龐大的用戶群體,意味著網絡就像陽光、空氣和水一樣,已經成為當下絕大多數中國人在學習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要素。網絡,已經是傳統文化在當代生長的基本土壤之一。因此,借助大數據,可以便捷地幫助我們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現狀。而代表不同內容維度的關鍵詞,則是大數據分析傳統文化傳播現狀的重要抓手。
本報告屬于“致敬國學:第五屆華人國學大典”《中華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生態報告》的階段性成果。聯合出品方為華人國學大典主辦方鳳凰網與首席公益支持機構敦和基金會。課題組成員包括學術研究、普及教育、大眾傳播、公益實踐和市場轉化領域的專業人士。我們使用的主要工具有:鳳凰網民調系統、百度指數、新浪輿情通、微信指數、知網等。在此一并致謝!
2022年12月8日—2023年1月8日,本課題組在鳳凰網和鳳凰新聞客戶端開展了為期一個月的專題問卷調查,主題為“中華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現狀”,吸引了17059人次的受訪者參與。從受訪者群體的年齡、性別、學歷、職業分布情況看,除了18歲以下的人群占比偏低外,整體數據接近官方公布的中國網民結構,因此,調查取樣具有相當的代表性。
調查結果顯示,關注過傳統文化相關內容的,總計達99.05%,其中表示比較關注的,占到62.69%。有意愿接受傳統文化教育的占到97.36%,其中近五成(46.55%)受訪者表示愿意系統性接受傳統文化教育。
這至少可以說明兩點:一,受訪者對傳統文化的相關內容并不陌生;二、受訪者對傳統文化內容有了相當高的關注度和興趣度。
但這并不意味著大眾都認同傳統文化真的很熱了。以下這個調查,可以看到判斷上的分歧:只有11.06%的受訪者認為已經“很熱也很潮”了,而超過半數(55.47%)的受訪者則認為還只是“看起來熱”。
以上統計的部分是受眾對傳統文化熱度的主觀印象,其完整性和可信程度還需要更多的客觀數據來驗證。
2022年12月,2023年1月,課題組分兩次在百度指數上輸入“新聞”“健康”“美食”“教育”“財經”“科技”等25個常見詞進行大數據分析,其中包括“歷史”“文化”“傳統文化”等詞作為數據對比——在百度首頁直接搜索這些關鍵詞,每一個都能搜到上億條信息,說明它們都是網絡傳播生態中的高頻詞。不過,它們的百度“資訊指數”卻有明顯的差別,這是因為該指數加入了網民搜索頻次、閱讀或互動頻次等數據指標。
關鍵詞的數據調查顯示,百度“資訊指數”日均值排名前五的是:歷史(56899873)、健康(52372878)、美食(49647461)、疫情(47155688)、文化(38980758)。其中排名第一的“歷史”,是“新聞”的21倍;排第5位的“文化”,資訊指數是“新聞”的14.6倍。
因為“歷史”與“中華文化”“傳統文化”“國學”在內容上有很強的互通性和重疊性,關注歷史、文化、美食、中醫等垂直內容的人,實際會關注傳統文化。如果將“歷史”“文化”“美食”、“中醫”與“國學”、“傳統文化”、“中華文化”等關鍵詞的資訊指數簡單合并,姑且稱之為“泛文化”的資訊指數,那么,總數值就高得驚人,遠遠超過其他關鍵詞的數值。——當然,這樣的簡單相加并不嚴謹,肯定會把相當多的重疊數據進行重復計算。不過至少我們可以看到,廣義上的傳統文化及其關聯內容,在全網的發文量和受眾面,客觀上已經達到驚人規模。
我們不僅要知道傳統文化相關內容在全網的總體規模,還要知道它們的分布情況和受關注程度,這樣才能判斷哪些內容“熱”。眾所周知,傳統文化包羅萬象,那么,網絡上的傳統文化相關內容,哪些更受關注呢?
課題組從文化常識、經典名著、生活技藝、風俗習慣、道德倫理、思想觀念等維度,選取了400多個傳統文化關鍵詞,分別輸入百度指數、微信指數、新浪輿情通等大數據平臺進行分析,比較它們在全網的出現頻次和受關注程度。
根據400多個關鍵詞過去五年半時間內的百度資訊指數高低,生成以下總詞云圖。字號大小對應的是數據大小。
資訊指數排名前10的,分別是“歷史”(日均值56915132)、“美食”(日均值49350641)、“文化”(日均值38981749)、“養生”(日均值29048302)、“中國歷史”(日均值16261081)、“清朝”(日均值6771823)、“文物”(日均值5492901)、“三國”(日均值3709082)、“書法”(日均值3169619)、“考古”(日均值3128570)。
而在這個琳瑯滿目的傳統文化內容中,像“中華文化”(日均值215552)“傳統文化”(日均值148460) “中華文明”(日均值84864)這種顆粒度很高的大詞,資訊指數排名都在100名以后,分別為第118、第142、第178位。
同樣,將400+關鍵詞輸入新浪輿情通,觀察其“聲量”指標(即這些關鍵詞在報刊、網站、微博、微信、論壇、博客、視頻及APP上的總曝光量)。過濾掉“中華”“中國” “文明”等顆粒度很高(概念寬泛)的語詞后,形成聲量排名前100的詞云圖如下。從中可以看到,文化、美食、經典、歷史、傳統、相關節日的數值最高。
在經典閱讀類關鍵詞中,百度資訊指數排名前十的依次為:“水滸傳”(日均值1416523)、“紅樓夢”(日均值1052005)、“西游記”(日均值814238)、“易經”(日均值498212)、“儒家”(日均值369797)、“史記”(日均值336061)、“山海經”(日均值277120)、“三國演義”(日均值258307)、“楷書”(日均值217091)、“封神演義”(日均值181976)。
進入前10的這些關鍵詞中,故事類經典名著占了6個,其中《水滸傳》《紅樓夢》《三國演義》三部文學經典遙遙領先于其他。
在136個歷史或文學人物的關鍵詞中,百度資訊指數排名前十的人物依次為:乾?。ㄈ站?315771)、慈禧(日均值1913053)、劉邦(日均值1704237)、曹操(日均值1621218)、朱元璋(日均值1620423)、武則天(日均值1435229)、劉備(日均值1379801)、康熙(日均值1327847)、孫悟空(日均值1239052)、唐僧(日均值1184665)。
第11位才輪到“詩仙”李白(日均值1026071),而孔子則排到第31位(日均值467128),蘇軾排到第42位(日均值328228)。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這136個人名都在通識范圍內,但他們所負載的故事性、娛樂性、話題性,以及影視劇或大眾讀物對他們的“帶貨”程度,決定了網絡傳播生態中的熱度。
在中國歷史朝代(或時期)關鍵詞的資訊指數中,“清朝”高居第一,比第二位的“三國”多了近一倍。面對上述結果,我們可以聯想到多年來在熒屏和網絡上層出不窮的清宮劇,以及網絡上各種題材和形式的鋪陳戲說,它們對大眾的影響力是顯而易見的。
2017年3月,基于微信大數據分析的移動端指數——微信指數正式上線。其統計范圍包含微信搜索、公眾號文章及朋友圈公開轉發的文章。這個指數也可以橫向觀察傳統文化的內容熱度古代三種應用類文體。
以下選取的三組傳統文化關鍵詞,分別為生活類(10)、概念類(10)和學術類(10),數據采集時間為2023年2月8日。微信指數對比,可以幫我們直觀了解大眾的關注程度。結果顯示,傳統文化生活類關鍵詞(圖左)總體數值最高,其中日常生活中普及程度并不高的“古琴”,指數也比“中華文明”等傳統文化概念類大詞(圖中)的指數高,更比學術類關鍵詞(圖右)的指數高。至于“武術”“書法”“中醫”這樣的生活類高頻詞,其發文量和熱度,是學術類高頻詞的100倍以上。
綜上所知,當前網絡上的內容生態中,傳統文化相關內容已經占有很高的比重;從網絡傳播對象(受眾)的普遍反應看,常識性、故事性、趣味性、生活化的傳統文化內容,受關注程度更高。
總體而言,本部分所用的研究方法,仍是一種相對靜態的、基于空間維度的掃描和分析,它勾勒了傳統文化在當前網絡生態中的基本面貌。而要確定傳統文化的熱度變化,還需要引入時間維度的分析,觀察過去十年乃至更長時段內傳統文化在大眾視野里的動態變化。
將觀察時段拉長到40年,我們會發現,傳統文化全面進入主流話語場,經歷了從民間推動到官方主導、從“正名”到“高光”的過程。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在一部分知識精英和社會有識之士的推動下,傳統文化開始回暖。在“走向世界”的思想啟蒙潮中,學術界對傳統文化價值的闡釋討論,出版界對古籍叢書的編輯整理,以及以中國文化書院為代表的民間組織面向社會的開放講習、連接海內外的學術研討,使得傳統文化資源中的道德觀念、人文價值和文化傳統,在現代化轉型和國家意識形態重塑中的意義逐漸彰顯。
進入21世紀,國家層面對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認識也越來越清晰。2011年以前,黨政機關的重要文件里,表述傳統文化的語詞不斷調整,相對高頻的語詞包括“傳統美德”、“民族文化”、“歷史文化”、“中華文化”、“中國文化傳統”、“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等,這些詞的使用場景,先是集中在文化和教育上,從文物保護到旅游開發,從青少年思想教育、素質教育到公民道德建設。
2011年10月,十七屆六中全會公報正式提出:“中國黨從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又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倡導者和發展者。”
2012年11月,“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正式寫入報告。
2017年1月,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綱領性文件?!兑庖姟窂睦碚摵蛯嵺`層面講明了為什么傳承發展、傳承發展什么、怎樣傳承發展的問題,明確總體目標為:
“到2025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體系基本形成,研究闡發、教育普及、保護傳承、創新發展、傳播交流等方面協同推進并取得重要成果,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文化產品更加豐富,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顯著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根基更為堅實,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明顯提升。”
2017年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民在、建設、改革中創造的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2022年二十大報告,多次論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調其在“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上的重要價值。
從、十九大到二十大,中央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當代價值的闡釋,上升到文化自信、民族復興、中國式現代化以及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是“文化血脈”、“精神命脈”、“治國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資源”。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了新時代的強音,是中國式現代化、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指標。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國家的強力推動。以來,習總高度重視,高頻發聲,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前所未有的地位與聲量出現在中國的主流話語場。十余年間,他在國內外各種場合深刻論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精髓和現實意義,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重要性。這些重要論述,被吸納到治國理政思想體系中,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
以下這張表,記錄了習過去十年間在國內考察調研時涉及傳統文化的部分活動。每到一地,他的考察內容和講話內容中,傳統文化都是重點,甚至是主題。如此高的頻次,如此多的地點,如此廣的涉及面,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大國對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和寓意深度。
與國家意識形態重塑相呼應的,是系列政策、法律法規和行政規劃相繼出臺,推動和保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工作,能夠全面進入國民教育體系、公共文化事業以及經濟社會的各個方面古代三種應用類文體。
以法律法規為例:2000—2012年,國家先后出臺《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2000)、《文物?!罚?002、2007兩次修正)、《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長城保護條例》(2006)、《風景名勝區條例》(2006)、《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2008)等法律法規。2006年國務院頒布的《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正式將傳統節日清明古代三種應用類文體、端午、中秋、除夕設為法定節假日。2012年后,國家又出臺《中醫藥法》(2016),先后修正《文物?!罚?013、2015、2017,三次修正)、《著作權法》(2020年第三次修正)。相關法律、行政法規和文化行政規章,正朝著體系更完備、制度更細致的方向推進。
政策出臺的數量,以教育部官網公布的傳統文化相關文件為例:2013年開始顯著增加,2014年和2018年最多,分別為41篇和44篇,接近2012年的5倍。
在政企輿情大數據服務平臺——新浪輿情通上,課題組輸入400多個具有代表性的傳統文化關鍵詞,監測它們2022年在全網的新聞報道量、社交平臺聲量等數據指標。結果顯示,除了數值最高的“中國”為參照詞,“中華”、“文化”、“歷史”“傳統”“傳統文化”均在“政務聲量”指標的前20位。
*“政務聲量”統計的是在央級、省級、市級、區縣級政府網站及駐境外機構政務網站上關鍵詞被提及和轉發的次數。
十余年來,國家主流意識形態賦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新的高度和時代使命,這為主流媒體提供了豐富的新聞題材。從國計到民生,傳統文化素材比比皆是,可以延展的議題不勝枚舉,相關的新聞報道自然層出不窮。
以新浪輿情通2022年“媒體報道量”為例:在該平臺輸入400多個傳統文化關鍵詞,掃描全網可搜到的各級各類媒體2022全年發布的新聞報道,結果顯示,排名前30位的關鍵詞,被提及的報道條數都在千萬級以上。以數值最高的關鍵詞“中國”為參照,排名緊隨其后的是“文化”“歷史”“傳統”“中華”,總條數都超過1億條。
除了新聞報道量,尤其值得關注的是,過去十年間,主流媒體、門戶網站、社交平臺、音視頻分享平臺等,圍繞傳統文化推出的現象級節目、影視劇、音頻課程、中短視頻等,流量動輒過億。從人文知識到生活日用,傳統文化話題時常見于熱搜;從色彩圖案到材質造型,傳統文化的視覺元素和設計風格也是線上線下隨處可見。
以中央電視臺的節目為例:2013年以來,《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詩詞大會》《國家寶藏》《經典詠流傳》《典籍里的中國》等原創文化類節目推陳出新,覆蓋億萬觀眾,形成現象級影響。融媒體互動,多平臺二次傳播,將話題持續發酵。
《中國詩詞大會》,從2016年到2023年,每年一季播,已持續到第八季,依然保持相當高的熱度。根據CSM數據,《2022中國詩詞大會》在CCTV-1綜合頻道播出期間,收視高居全國第一,電視端累計觀眾規模達2.47億人。2023年《中國詩詞大會》,電視端觀眾規模達1.89億人,收視率位列同時段專題節目第一。2022年,大型文化節目《詩畫中國》推出,電視端觀眾規模達2.28億,收獲427個熱搜熱榜,相關線億。
在線音頻分享平臺以喜馬拉雅為例:“人文”頻道和“國學”頻道的頁面顯示,播放量排名前20的節目中,播放量過億次的分別為15個和12個,題材基本來自古典名著。
在線短視頻分享平臺以抖音為例:《抖音直播2021年度生態報告》顯示,該年度抖音傳統文化類直播同比增長100萬場,傳統文化類主播收入同比增長101%?!?022抖音知識年度報告》顯示,越來越多的“國潮”和非遺項目通過抖音傳播。2022年8月,“故宮處暑時抖音百科奇妙夜”的直播,開始不到半小時觀看量就破千萬。
此外,如鳳凰網聯合學術界、公益界持續舉辦面向海內外的“致敬國學:華人國學大典”,嗶哩嗶哩與河南衛視合作共同打造的《舞千年》,騰訊與故宮博物院、敦煌研究院合作開發數字IP,諸如此類的案例,十余年間數不勝數。就其共性而言,都是既深耕于傳統文化垂直領域的內容,又通過“互聯網+”和“傳統文化+”,打通內容供給側和需求側。從傳播學視角看,這些都是跨界聯動、融合創新、傳播破圈的典型范式。
傳統文化熱,不僅反映在大眾傳播的熱度上,也體現在學術研究與普及教育的熱度上。僅以中國知網從學術期刊、學位論文等渠道收錄的文章數量為例:在該平臺輸入關鍵詞“傳統文化”,可以看到過去20年間發文量的攀升趨勢。特別是2011年之后,2012年15214篇,相比本世紀初已大幅增長。從2013年到2019年,年發文量快速增加,最高峰值達到38159篇。
分析論文年發文量,不僅可以從規模上感受傳統文化研究的熱度,也可以從學科分布上看出學術研究的廣度。
在知網上進一步檢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國學”等關鍵詞,同樣可以看到發文量增長曲線的共同特征和學科分布特征。盡管輸入上述不同關鍵詞,學科分布的結果會略有不同,比如哲學類、類、出版類論文的占比明顯不一樣,但總體而言,文化類、教育類的占比最高。
比較過去十年、乃至二十年間的論文發表量和學科分布情況,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傳統文化研究的持續升溫,以及傳統文化對不同學科的交叉滲透。而且,隨著研究程度的深化,研究范圍的擴展,學術成果第一時間通過網絡平臺及時分享開來,也成為學術界的新常態。
十余年間,眾多高校、學術機構不僅以網站、公眾號為主要平臺,加強了自身的傳播平臺建設,而且積極與政企、媒體、公益組織合作,跨界聯動,借助融媒體的各種新手段,面向大眾闡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分享國學研究的最新成果,并將學術意義融入到文化自信、文化強國、文明互鑒的時代語境中,使得原本高冷的學術論題,既可以成為國際交流、國際傳播的高端論題,也可以成為普通網友參與熱議的公共線
傳統文化學術研究熱,是與傳統文化普及教育熱相互呼應、相互促進的。從上述知網歷年論文的圖表分析可以看到,無論是檢索關鍵詞“傳統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還是“國學”,在學科分布上,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論文數都高居前列,僅將這三類教育論文數相加,占比就接近總論文數的四成。尋因探源,時間線需要拉得更長。在基礎教育階段古代三種應用類文體,從世紀之交民間力量推動傳統經典誦讀等活動,部分中小學校積極探索傳統文化教育實踐,到教育部陸續出臺相關文件,將傳統文化教育全面納入課程、教材和評價體系的規劃中,這一發展脈絡非常清晰。
2021年,教育部研制印發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對中小學課程教材落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要求進行統籌設計和科學安排,中小學課程形成了以統編三科為主、藝術(音樂、美術等)、體育與健康學科有重點納入、其他學科有機滲透的“3+2+N”學科結構安排。
高等教育方面,2001年武漢大合文史哲等多學科力量,在國內率先創辦國學本科試驗班。2005年中國人民大學成立首個高校國學院,此后,眾多高校紛紛以國學院、國學研究院、國學研究所、國學研究中心、中華文化研究院、書院等名義,相繼成立專門的傳統文化研究或教育機構。
從2014年起,教育部面向全國高校開展“禮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系列活動,評選示范項目和特色展示項目,到2022年已經舉行到第六屆。從2018年起,教育部支持清華大學等106所高校陸續建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傳統文化全面融入專業教育、通識教育、思政教育和職業技能教育,為中國高等教育強化了鮮明的中國底色。
傳統文化普及教育熱,也促進了傳統文化的學術研究熱。在知網檢索傳統文化關鍵詞,教育類論文占總論文數的比例最高,這顯現出過去二十年、特別是近十年來,國家加強傳統文化教育的實際效果。另一方面,學術研究熱將進一步提升傳統文化教育的質量,特別是隨著跨學科、跨領域、跨行業的研究不斷深化,相關成果必將進一步反哺傳統文化教育實踐和人才培養,提升全體國民的文化自信心與文化創造力。
政策熱、傳播熱、學術研究熱、普及教育熱,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生活實踐和市場轉化創造了條件記敘文文體知識梳理。從供給側和需求側的關系看,傳統文化聲量擴大,催生了巨大的消費群體和消費市場,這為傳統文化產業的乘勢而起提供了廣闊空間。反映在傳統市場上,首先是白酒、家電、房產、服裝、時尚化妝品、汽車等快速進場,在產品包裝、營銷策略上主打傳統文化牌,從情感關聯、價值認同上提升消費者的認同度。隨后,是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多頭并進,全面開拓傳統文化的“藍海”。國潮、國漫、漢服、新國風等消費新名詞流行,就是這一態勢的典型標志。
億,18-30歲的年輕人在觀眾當中占比約70%。同年12月,《2021 B站創作者生態報告》顯示,截止2021年10月,B站全站國風類視頻投稿量已超200萬,從詩詞歌賦到美食妝造,B站國風愛好者在作品中深度再現傳統文化之美?!?022 B站讀書生態報告》顯示,古典文學受年輕人追捧,其中18-30歲人群占比達72%;B站用戶最關注的十本書籍中,《三國演義》等四大古典名著躋身前六。同樣是2021年,百度與人民網研究院聯合發布的《百度2021國潮驕傲搜索大數據》報告顯示,在2011年至2021年的十年間,“國潮”的關注度上漲超過5倍,國產電影、游戲、動漫等文化產業熱度激增,2021年“國貨”品牌關注度達到“洋貨”品牌的3倍。在該年度國人最關注的“十大國潮話題”中,“國貨數碼”、“國潮服飾”和“國貨美妝”位列前三,此外還包括國產影視、“國漫”“國游”、中國音樂、中國文學、中國美食、文化遺產和大國科技。
2013年故宮淘寶以“賣萌”姿態驚艷亮相,2017年,故宮文創的銷售收入已達15億元。2018年,故宮與鳳凰衛視聯合創制的高科技互動藝術展演《清明上河圖3.0》,高科技助力傳世名畫“活起來”,吸引了逾150萬人次參觀。2020年起,河南博物館、三星堆博物館,以及甘肅、新疆、安徽等省博物館,先后推出“考古盲盒”等文創產品,迅速帶火市場,線上銷售額與網店粉絲強勁增長。
2021年,中國東方演藝集團與故宮博物院、人民網等共同出品的舞蹈詩劇《只此青綠》,將宋代青綠山水畫的巔峰之作《千里江山圖》演繹成舞臺“神劇”。從劇場到春晚,從文旅演藝到院線平臺,《只此青綠》的媒體曝光量達百億級,不僅生動展示了“文物活起來”的潛力,還通過企業化運營模式,實現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效合一,截止2022年9月初,已在28個城市152場演出,觀看人次達18.24萬人次,演出收入超3500萬元。同時,保溫杯、香氛明信片、多層文件夾、筆記本、絲巾發帶、絲絨包等文創衍生品,跨界品牌聯合產品,拓寬拉長了IP產業鏈。從早年的《絲路花雨》、《大夢敦煌》,到《五星出東方》《只此青綠》《李白》《昭君出塞》等等,這些舞臺上的新老爆款,都是中國傳統文化題材,它們積極順應新潮流,擁抱新技術,借力新傳播,為傳統演藝產業闖出了新賽道。
2017年創辦的中國匠會,通過公益搭臺古代三種應用類文體,將地方政府、文化名流、電商平臺、企業匯聚一堂。持續四屆成功舉辦,中國匠會已經成為非遺傳承、傳統手工藝產業、國潮文創抱團做大的嘉年華。與此類似,2013年至今,著名詞人方文山發起的西塘漢服文化周活動,每年舉辦,將漢服、朝代嘉年華、禮樂、游戲等融入古鎮文旅,已成為漢服愛好者與文化愛好者的年度盛會。垂類電商平臺同樣在瞄準傳統文化的分眾市場。2015年創立的“東家”APP,主打匠人手作的線上營銷,以“守藝人”品牌聚攏民間手工藝匠人,用東方生活美學來強化茶、茶具、玉翠、文玩等產品的文化底色,通過線上直播、拍賣、眾籌、定制、短視頻展示與線下文博會、生活主題展相結合的方式,線上點擊量與銷售業績可圈可點。
2018被稱為國潮元年,“中國李寧”品牌和“悟道”潮鞋驚艷亮相紐約時裝周,大量使用中國傳統元素,強化“國潮”風格,其營收增長率與2017年相比,增長了10倍多。國潮助力國貨,拉近傳統國產品牌與年輕消費者的距離。青島啤酒國潮瓶、茅臺冰淇淋、云南白藥“國潮”戲劇節、瀘州老窖香水、馬應龍口紅,傳統老字號紛紛入場“圈粉”,借勢傳統文化推陳出新,強化品牌與客戶的親近度。與這場熱潮共振的,是政府部門積極互動。2022年商務部、中宣部等8部門聯合印發《關于促進老字號創新發展的意見》,推動老字號創新產品服務、支持老字號跨界融合發展。2023年,商務部宣布將持續辦好“老字號嘉年華”,推動老字號創新發展,促進品牌消費。據介紹,我國現有中華老字號1128家、地方老字號3277家,其中有701家中華老字號創立至今超過100年。這些老字號廣泛分布在食品加工、餐飲住宿、居民服務等20多個領域,年營業收入超過2萬億元。可以想見其潛在空間之大記敘文文體知識梳理。
隨著移動互聯網提速與智能終端普及,短視頻成為內容傳播與眼球經濟的新貴。十余年間,抖音、快手等頭部平臺快速崛起,騰訊系、百度系、阿里系等傳統巨頭競相圈地,使得短視頻行業競爭白熱化。2020年,中國泛網絡視聽產業市場規模為6009.1億元,其中短視頻產業為2051.3億元,同比增長57.5%。全民化、深卷入,已成為中國短視頻消費市場的常態。權威統計顯示,截止2022年6月,中國視頻用戶9.95億人,占網民整體的94.60%;短視頻用戶規模達 9. 62 億,占網民整體的 91. 5%。正因為短視頻貼近了大眾日常生活中碎片化、快餐式的場景消費需求,活色生香的地方美食,帶有濃濃傳統味的田園、風雅、健康的生活方式,總能引起大量粉絲的共情。這給眾多平凡人提供了“草根逆襲”的可能。2015年,“90后”博主李子柒開始拍攝古風美食短視頻,兩年后走紅并創立個人品牌。她的作品將美食、鄉愁、傳統文化融合,演繹出無數人向往的詩酒田園。2018年通過海外運營在YouTube平臺粉絲暴漲。2021年2月,她以1410萬刷新“YouTube中文頻道最多訂閱量”的吉尼斯世界紀錄。短短幾年,李子柒完成了從素人到頂流網紅的蝶變,被央媒熱評為“講好中國故事”“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典范。
在短視頻市場,傳統生活方式的展示,僅僅是傳統文化內容的冰山一角。更為浩瀚的傳統文化知識寶藏,可以為短視頻內容生產者提供無盡的題材。2018年,華中師大文學院教授戴建業在短視頻平臺一夜走紅,成為“國民教授”,其麻辣魔性、風趣的語言風格,吸引了數百萬粉絲關注。知識人搭乘新媒體、新技術的順風車,實現優質內容的海量傳播,正逢其時,大有可為。
回顧十余年來網絡傳播生態的顯著變化,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在傳播技術、傳播方式與傳播渠道的大變革時代,中華傳統文化在國家政策的強有力推動下,迎來了傳承發展的黃金時代。從政策熱、傳播熱、學術熱、教育熱、市場熱的既成態勢來看,稱之為“傳統文化熱”并不夸張。
應當清醒地看到,當前這一熱潮,既是客觀存在的,同時也有待進一步觀察。畢竟,不同的人,對“熱”的標準和期待都不一樣。當然,用“潮流”來形容并不準確,因為有潮起,就有潮落;其來也倏,其去也忽。如果“傳統文化熱”僅僅是一股順時而起的潮流,那么,從更長的時間段來看,也可能只是滄海一波。但是,當這股時代熱潮足夠持久,那么它就有望匯聚百川,形成大江大河,流向美好未來。掃描當前網絡生態中的傳統文化相關內容,我們仍然能看到諸多問題。比如,在學術研究方面,資源整理與系統闡釋的基礎性工程仍然任重道遠;在教育普及、大眾傳播、應用轉化方面,通識普及的維度和層次、教育者的總體規模與專業素養、新技術條件下的實踐應用能力,都有待進一步提升。
1、在傳統文化資源的學術研究上,如何構建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體系,對傳統文化資源進行體系化的歸納、整理和研究?“優秀”的傳統文化包括哪些內容?如何將傳統性與現代性、中國特色與普世意義進行融合轉化?從形而下的“器”到形而上的“道”,如何闡釋清楚它們承載的“傳統”?如何將“道”與“術”結合起來,上升為“知行合一”的方,以指導傳統文化的學習和實踐?這些傳統文化傳承體系中的基礎性工作,當前還遠未完成。
2、在傳統文化的教育普及上,針對中小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目標、內容(教材、課程等)和方法均有待系統性完善。傳統文化教育不等同于狹義上的倫理道德教育,也不限于傳統文化知識的傳授。從經典常識、技能技藝到價值理念、生活實踐,如何在課程中落實?表現民族特色的內容與適應時代發展的精神,如何在教材中體現?怎樣避免教材編寫與課堂教學各行其是、亂象叢生的問題?更值得一提的是,當前制約傳統文化教育的最大瓶頸是師資隊伍跟不上。那么,如何從體制機制上采取有效保障,培養出既懂傳統文化、又懂教育的專業教師隊伍?
3、在傳統文化的大眾傳播以及國際傳播上,從移動互聯網、5G到人工智能,技術為信息傳播提供了便捷多元的渠道和手段,但對應的傳統文化內容生產和傳播方式的升級相對滯后。當前網絡生態中,內容生產者在市場驅動下,迎合娛樂化、快餐化、碎片化的大眾消費習慣,喜淺不喜深,圖快不圖久,重流量不重質量,以至于大量傳統文化垃圾內容充斥網絡,“泡沫”“噪音”仍然占有相當大的份額。另一方面,學術成果的大眾化普及仍然很“高冷”,最典型的問題是重道不重術、叫好不叫座;相對專業的知識在通俗闡釋、現實關聯上往往不得其法。面向漢語人群的大眾傳播尚且如此,那么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就更有待提升品質了。在海外,過去數十年廣為人知的,主要是直觀感性的內容,如少林功夫、武當太極、中醫針灸古代三種應用類文體、美食烹飪,而“仁愛”“忠恕”“和合”“大同”“天人合一”等中華文化核心精神的國際傳播仍然不夠。以強共情的故事內容、國際化的敘事技巧、開放式的胸襟氣度,講好中國故事,展現中國智慧,這樣的經典案例還少之又少。
4、在傳統文化的生活應用與市場開發上,影視、文創、文旅等產業正在探索傳統文化資源的“活化”問題,但其廣度和深度遠遠不夠。優秀傳統文化知識、故事、技藝、理念、精神,如何融會古今、如何兼收中外,這方面的產品案例不算多,激活的領域也不夠廣,例如傳統醫學、健康養生的文化資源就遠未得到有效挖掘和高聲量傳播。
以2022年鳳凰網的專題問卷調查為例,當問及“目前網絡上各種圖文、音視頻產品能否滿足大眾學習傳統文化的基本需求”時,
當被問及“是否看好傳統文化市場前景”時,盡管有超過五成(53.74%)的受訪者對傳統文化產業市場持積極態度
受訪者對傳統文化產業的信心,也反映在評估年輕人創業上。傳統文化產品“潮起來”能否成為年輕人創業方向?面對這一問題,只有22.44%的受訪者認為“一定可以”,而超過六成
總之,大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這個時代已得到政府的空前重視和社會面的積極響應,這是文化自覺的表現,也是文化復興的開篇。但傳統文化當代價值的開掘,既要兼收古今,也要并蓄中外。因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在政府的引導、政策的保障、學術的探索、教育和傳播的普及、以及生活實踐與市場轉化方面,值得探討的技術型問題還很多,需要展開的系統性研究也很多。橫向研究日本一個半世紀以來的文化傳承與現代轉型之路,我們或許能獲得一些啟示。
正如導言所說,這份報告,只是本屆華人國學大典《中華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生態報告》的一小部分。相關維度和層面的研究成果,我們還將通過鳳凰網、鳳凰新聞客戶端陸續發布。希望這些研究成果,能夠對中華傳統文化的關注者、傳播者、實踐者和研究者提供有益借鑒。
- 標簽:文化分為哪三種
- 編輯:唐明
- 相關文章
-
文體用品清單大全文體活動形式林楓秦若琳文體巨星
1. 內容缺乏細節和具體性:許多小學生在寫記敘文時,往往只提供事件的概述,而缺乏具體的細節和描述…
-
社區文體工作計劃文體用品品牌
體育局屬于政府機關單位,是公務員編制
- 文體用品店有一批語文三種文體
- 各種文體的語言特點語文必背高中
- 賦是一種什么文體文體活動內容文體類是什么意思
- 文體委員是不是團委古代文體說的文章2023年11月1日
- 文體方面有哪幾種文體活動有哪些高中語文下冊必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