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娛樂圈簡稱叫什么(國外的娛樂圈統稱什么)
2000年,王朔在《三聯生活周刊》開了個專欄叫《狗眼看世界》。
這位京圈才子化身咬人的瘋狗,逮住誰咬誰。他罵張藝謀是搞裝修的,罵余秋雨冒充文化人,罵金庸抄襲《紅樓夢》,還罵郭敬明是個小偷。
到了2007年,他更是在《明星在線》上挨個導演、演員說了個遍,搜狐最后給的新聞標題叫做客搜狐娛樂兩小時,王朔什么都說了。
過足了嘴癮,王朔一隱就是8年,再出面已是2015年。
2022年8月,王朔出版了全虛構長篇小說《起初·紀年》,他曾揚言誰寫長河似的小說誰就是傻子,可這本新書他寫了140萬字。
這幾年他一直在寫,每天500字,書房外整天外開著電視,只有畫面沒有聲音,只為有個人影。
1958年,王朔出生在南京,父親是政治學院教員,母親是一名醫生。兩年后,王朔全家遷往北京部隊大院,成了大院子弟。
王朔原名王巖,朔這個字是他自己改的,因他上小學后班里有個女生跟他重名,王朔自己從字典里找了這個朔字。
父母工作都很忙,王朔剛滿月母親就被調去湖北工作,他一歲半就進了保育院,好幾個星期才能回家一趟,對爸爸媽媽根本沒印象,十歲了還不能在人群中分辨父母。
長大后王朔回憶,小時候不知道孩子是父母生的,還以為國家有個專門培養孩子的工廠,(人)出生了就送進去。
10歲那年,王朔脫離群宿環境,被接回家跟父母一起生活。他跟爸媽不熟,印象里父親永遠穿一身軍大衣,母親是一身黑呢子褂子。
因為沒人管,王朔跟著大院里一群野孩子學壞了,打架、逃課、抽煙、泡妹子,天天在大街上溜達。有次他跟同伴把一只老警犬吊起來,還給剝了皮,捅下了大簍子。
軍人出身的父親回家把他一頓痛揍,直到自己打不動了才松手。王朔含著淚咬牙不肯認錯,以此來抵抗父親的權威。
圖源:網絡 王朔(左一)
在母親那里,他也同樣沒得到多少溫暖。
母親薛來鳳是軍醫,晝夜輪班,事業心強,平日里很少在家。有次王朔闌尾炎發作要動手術,可母親卻選擇在院照顧病人,直到手術結束才出現。王朔從麻醉中醒來,面對昏暗的燈光喃喃自語:我永遠都不會原諒她。
得不到母親的關注,王朔就故意闖禍惹怒她,上小學就寫過5000字檢討,最常寫的一句話是做了階級敵人想做而不敢做的事兒。
每次他闖禍母親都被叫到學校挨訓,回去她就會對著王朔大吼大罵。
有次母親吼道:小小年紀就不學好,不好好學習就給我滾!王朔脖子一梗,嗆她道:你憑什么這么說我?這會你管我了,平常你到哪去了,該滾的人是你!
母親反手給了他一耳刮子,王朔頭也不回跑了。第二天母親請假去找他,一遍遍喊王朔的名字,聲音都喊啞了,可王朔就是不答應,他悄悄跟在母親身后,心里生出一種報復的快感。
從那以后,王朔變得更加叛逆,跟同學、老師關系更差了:
我是超級攻擊型人格,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我就是一個病人,我是一只瘋狗,咬死人不償命。
1977年,王朔在父親安排下進了青島海軍部隊鍛煉。
他在衛生所待了半年,學包扎,學輸液,還學了解剖,可到頭來也沒從事護理工作。
一年后海軍整編,王朔被派到一個部隊倉庫當衛生員,閑著沒事就看書,看著看著他覺得自己也能寫,就執筆寫了篇小說,取了個名叫《等待》,投給了《解放軍文藝》,沒想到還真發表了。
編輯跟他說:你應該下到潛艇部隊,深入生活20年,一定能寫出一個特別牛的??赡菚r他的志愿不在此,他每月領幾十塊工資,日子過得平穩。
兩年后王朔退伍,分到北京醫藥公司當業務員,主要工作是賣假藥,因為業務不景氣完不成工作指標,老被扣工資。
王朔心里憋屈,跟朋友葉京一合計,走上了倒爺兒的野路子。
他跟著葉京到廣州進貨,進墨鏡、收錄機、電子表、喇叭褲。5塊錢進的電子表,轉手就賣85塊。他還跑去開夜班的士,去機場宰剛歸國的華僑,一晚上能賺夠三個月的工資。
可王朔膽子細,做買賣怕囤貨,開黑車怕被抓,只能偷偷摸摸干,可還是被組織發現了。為了免受處罰,王朔干脆辭了職,還直言我不想給體制賣命,我要去找到自己內心的自由。
辭了工作的王朔開起了烤鴨店,可他不是經商的料,折騰了一陣就賠錢了,只能回去家里蹲,爸爸看著這個不爭氣的兒子,直接說:滾,這個家不留你。
屢屢碰壁的王朔,最終還是走上了寫作的道路。
圖源:網絡
1984年,王朔寫了個中篇《空中小姐》投給《當代》雜志,講的是一個水兵和空姐的戀愛故事。經驗豐富的老編輯一眼就看出了王朔的才華,他叫王朔刪減字數,還改了一個光明的結尾。
這部作品一出手就被尤小剛買走了影視版權,王朔還獲得了文學新人獎。
接下來,王朔又跟妻子沈旭佳合寫了《浮出水面》,稿費一千多塊,為了不繳個人所得稅,王朔決定署名寫自己和妻子兩個人的名字。
嘗到甜頭的王朔繼續寫下去,《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橡皮人》《我是你爸爸》都是那時候的產物。《橡皮人》取材于他去南方做倒爺兒的經歷,王朔塑造了幾個麻木、混沌的小市民,開篇第一句就是一切都是從我第一次遺精時開始的。
這部作品被馬未都選進《小說選刊》,刊出前主編把這句刪掉了,編輯馬未都不舍,偷偷跑到印刷廠加回來,最終大火。
80年代,王朔成了整個中國年輕人的精神偶像,他的作品題材大眾,語言鮮活,人物有痞勁,鼓勵年輕人解構權威,挑戰父親,啟發著改革開放以來的新青年。
圖源:《頑主》
1988年,王朔有四部改編電影上映,分別是《頑主》《大喘氣》《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和《輪回》,影響最大的是《頑主》。
電影上映后,有空調工人到王朔家施工裝空調,過程中聊起剛看的夜場《頑主》,工人說:寫這片子的師傅準跟我們這樣的人一起混過。
王朔聽見樂了,明白自己已經滲入到了群眾深處。
一不留神兒,成腕兒了,那是我第一次在社會上有了知名度,有些不成器的人開始羨慕我。
電影上映之后,王朔的名字響遍全國,他在一個大雪夜請朋友們看電影,眉飛色舞地對葉京說:
中國電影哥們兒現在平趟。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王朔開始轉換陣地,移步影視圈當編劇。
當編劇的原因也很簡單,為了賺錢:劇本我寫個3萬字,拿一兩百萬,我寫一本書,累死我,也就發到一兩百萬,之后就是盜版。
1989年初,王朔和馬未都、莫言、海巖、史鐵生、劉震云等作家聯合成立了海馬影視創作中心,開始出售文學改編影視作品,王朔是老板,馬未都擔任秘書長,開了市場化寫作的先河。
王朔解釋海馬的由來:海馬全身均可入藥,有壯陽、止痛、強心等功效。如今,文學藝術正羞羞答答地左右為難,雅和俗像扯著一把鋸的兩只手。我們只想說:來幾兩海馬吧,誰缺少什么,就讓它得到什么。
1989年,北京電視藝術中心主任鄭曉龍接到任務:1990年北京電視臺有一段時間空檔,急需一部約50集的電視劇填補播放。
時間急任務緊,鄭曉龍左右為難,找了王朔、李曉明等好友在薊門飯店聊天,策劃這部電視劇應該拍什么。考慮到當時中國正處于市場經濟轉型時期,他們最終確定要拍攝一個年輕人追逐理想、體驗真情的故事,還采取室內劇的模式,就這樣《渴望》誕生了。
1990年《渴望》面世,一經播出就引起了巨大轟動,觀眾非常喜歡劉慧芳和宋大成,甚至有了嫁人需嫁宋大成,娶妻當娶劉慧芳這樣的話。
電視劇播放期間,連社會上的犯罪率都下降了30%,為此公安部還特意給《渴望》劇組頒發了一個獎項。
這部劇也成了王朔創作上的分水嶺,1991年前我是個職業寫作者, 1991年之后我基本上就是一個放任的態度。1991 年之后,王朔少有小說問世,開始集中寫劇本。
接下來他又親自操刀了《編輯部的故事》,成了國內情景喜劇的鼻祖。他和趙寶剛合作的《過把癮》把觀眾哭得死去活來,還順帶捧紅了王志文和江珊。
與此同時,王朔的文學作品也被大規模搬上大熒屏。1993年,姜文把王朔兩年前寫的一部中篇小說《動物兇猛》改編成電影,在王朔生日當天開機,開機現場,姜文和一伙人拉出橫幅,上面赫然一行大字:
陽光永遠燦爛,朔爺永遠牛逼!
圖源:《陽光燦爛的日子》
王朔的名字成了電影票房的保障,有次在人民大學電影院內,銀幕上一打出編劇王朔,底下觀眾就炸了鍋。1992年,王朔還出了磁帶,名字就叫《玩的就是心跳》,里面12首歌全以他小說命名,演唱者囊括了那英、騰格爾、井岡山、田震、韓磊等當年最紅歌手。
那年年底,他還出版了四卷本文集,首印8萬冊,他也成為了在世作家出文集第一人,還推動了中國的版稅付酬改革。那年他不過34歲。
國外的《泰晤士報》《紐約時報》都對他爭相報道,《商業周刊》還稱其為以最現實的姿態敘寫中國現代社會問題的杰出作家。
他的文集首印當月就脫銷,每天出版社門口都擠滿了人。文集上市前,出版社還印刷了150萬張王朔畫像,貼滿全國各書店網點。
他去書店、禮堂做演講,幾百人都在排隊等他,一看見王朔現身,一群人爭著喊王朔我愛你。
也有女生見了真人后表示失望:他不應該是挺壞的嘛,至少要有絡腮胡子啊。
可臺上的王朔一點都不自知,他笑罵自嘲:我就像峨眉山上的野猴子。
1994年,王朔在北京電影學院認識了剛上大學的徐靜蕾,被這個正宗北京大颯蜜給吸引了。
他毫不掩飾自己對徐靜蕾的喜歡:
徐靜蕾是搖滾果出身,搖滾果出身在北京范兒是最正的,玩的邋遢帥,就是完全不修邊幅的年輕人,我特別喜歡這種人。因為否則我覺得特別累,每天描眉化妝,你打扮給誰看啊。
兩人火速戀愛起來,天天打電話。因為對徐靜蕾太著迷了,他還跟妻子沈旭佳離了婚,房子、財產都給了前妻,沈旭佳還把女兒帶走了。
有了王朔這座靠山,徐靜蕾在影視圈里火速發展起來。她在趙寶剛新劇《一場風花雪月的事》里演女主,成功打開了知名度,等《將愛情進行到底》播出后,徐靜蕾成了國內一線女星,紅得發紫。
新世紀后,她還當上了導演,先后導了《我和爸爸》《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收獲了導演獎,成了京圈出名的才女。
圖源:《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徐靜蕾走紅的同時,外界對王朔的批判卻開始蔓延。
《教父》The Godfather 1972年8.9 分科波拉黑幫經典《教父》的首部,派拉蒙公司最成功的影片之一,坐穩IMDB頭把交椅應屬眾望所歸。雖然評論界一致對《教父》系列的第2集推崇有佳,但大多數影迷似乎還是對《教父》情有獨鐘,這可能與馬龍·白蘭度極具個人魅力的表演有關,直到今天他那種含糊沙啞的聲音與神秘莫測的表情都依然叫人著迷。
1993年,《光明日報》發文《從王朔小說中讀出什么》質疑王朔的藝術市場化:
如果把文學完全建立在一種商品觀念上,就必然會損害藝術的特性和精神……變文學為‘逗樂解悶’‘噴飯解頤’的工具,就會拒絕深刻、拒絕意義而媚俗。
這場批判越演越烈,甚至上升到了精神層面,不少人覺得王朔的思想是在腐蝕青年。
1993年,《上海文學》第六期發表了文章《曠野上的廢墟——文學與人文精神危機》,批判王朔向年輕人灌輸資本主義和自由主義歪想法,作品反映了人文精神的枯萎。
不久之后,馮小剛在一場飯局聽到風聲稱王朔被媒體封殺,彼時兩人合開的好夢電影公司勢頭正猛,出了《永失我愛》《情殤》等好幾部熱門劇。
消息傳出不久,上面對王朔的管制就下來了。好夢接下來籌備的《月亮背面》《過著狼狽不堪的生活》無一過審,王朔唯一擔任的導演的《我是你爸爸》還被禁播。
1997年,王朔想拍池莉的小說《一去永不回》,又在送審時因宣揚灰色人生觀被斃。王朔意識到自己的黃金時代結束了。
鮮花低頭,深水急救!減去花枝末端一小段,然后將鮮花放到盛滿冷水的容器中,僅留花頭露出水面,一兩個小時后花朵就會蘇醒過來喲!
為了不拖累馮小剛,王朔解散了公司,將馮小剛推到了華誼兄弟的手里:他們是沖著我來的。你有機會活,不要一起死。
去美國之前,他還把徐靜蕾推給了趙寶剛。
圖源:《甲方乙方》
1997年,北影廠廠長韓三平找到馮小剛,想讓他拍部喜劇片慶祝春節。馮小剛花45天拍了部《甲方乙方》,葛優、劉蓓擔任主演,當年年底就上了映,一舉收獲3600萬票房。
《甲方乙方》之后,馮小剛火了,躋身京圈一線導演,接下來幾年接連創作了好幾部賀歲檔大片。
這部影片改編自小說《你不是一個俗人》,可編劇團隊卻沒署王朔的名字,在影片最后,葛優操著幽怨的語調緩緩說道:
1997年過去了,我很懷念它。
王朔在美國待了不到一年,可再回國時代卻已變了。
2001年,王朔的好友梁左在家去世,幾個月后哥哥與又父親相繼離世,有人上午還好好的,下午就沒了。
雖然從小跟父親關系緊張,但一開鑰匙發現人不在的感覺還是他承受不了,上面連著的那個根斷了。
那年王朔43歲,親友的不斷離世讓他覺得生命沒有意義:他們在的時候,我和他們很疏遠,他們走了我很孤單。
人生的意義,就是在于活著的時候相互溫暖。
那段日子,王朔過得渾噩噩,他很少動筆,也不再公開發言,夜夜去三里屯酒吧買醉。吳虹飛采訪他的文章開篇寫道:
年輕一代已經不太知道,這個名字曾經以橫掃之勢,長期雄踞在電影、電視以及書店的書架之上。80后、90后在漫長的青春期里尋找自己的文化偶像時,王大爺正在三里屯的某個酒吧里夜夜兩眼發直,兀自大著。
他跟徐靜蕾長達十年的感情也沒繼續下去,雖然兩人照舊每天通話,互幫互助,但關系也已畫上句點。
后來每次有記者問,徐靜蕾都會說王朔是自己的良師益友,王朔答得也很簡單:紅知。
2007、2008年,王朔高密度地出版了幾本書,《我的千歲寒》《致女兒書》《和我們的女兒談話》,重新恢復了那個嬉笑怒罵的流氓面孔,只是少了戲謔,多了溫情。
可是讀者卻不買賬了,覺得小說氣不對rubbish虛了吧,評論家也逮著機會一通批評:
寫走了,寫散了,寫飛了,滿篇囈語。
圖源:網絡
2007年,借著幫王子文贖身的一樁官司,王朔再次出現在大眾視野,出席法庭的第二天,他接受了一個叫《明星在線》節目的采訪。
王朔在節目開頭聊了一點官司,接下來就嘴豁了,馮小剛、韓寒、張藝謀,還有影視圈的導演、明星一通說了個遍。
他還在鏡頭前還直言:巴金說要講真話,在他 100 歲還沒來及講真話就走了。我不能到 100 歲才講真話 ,今年我 49 歲,從今天起,我就講真話。
是我的,我就認賬。不是我的,你按不到我頭上,按上了我也不在乎。
搜狐最后給這次訪談定的標題叫做客搜狐娛樂兩小時,王朔什么都說了。
接下來兩個月,王朔頻繁露面各大媒體,時不時冒出吳崢是個騙子這樣的大尺度言論。大家伙兒都以為曾經的朔爺回來了,結果王朔轉了一圈之后徹底消失了,再次在媒體前現身,已是2015年。
退隱8年,王朔只寥寥出現過幾次。
一次是給馮小剛的《非誠勿擾2》擔任編劇,票房破了7億,豆瓣評分卻不合格。另一次是擔任姜文電影《一步之遙》編劇,也成了北洋三部曲里大眾口碑最差的一部。
王朔那種抖機靈、痞氣的臺詞不再被年輕人賞識,曾經叱咤風云的京圈,也逐漸遠去。
2015年,為支持徐靜蕾的電影《有一個地方只有我們知道》,王朔罕見出面站臺,這年他57歲,相貌變了,眼神也柔和了不少。
電影是王朔聯合編劇,里有一段臺詞說:愛情是杯水,總會涼下來的,無論你們的關系到哪一步,都不要變成仇人,讓這盆水結冰。也被不少人看成是兩人關系的總結。
圖源:網絡
上世紀90年代,王朔就曾揚言要寫一部牛逼的小說:最損寫成《飄》,一不留神可能就寫成《紅樓夢》。
這部書他一直在寫,可從未示人。這些年他隱居在順義的家中,一月只出門一趟采購,大部分時間他在書房看書,寫書,每天寫500字。
書房外他開著電視,只有畫面沒有聲音,跟晚年的張愛玲一樣,一開開一天,只為有個人影。
2022年8月16日,64歲的王朔推出新小說《起初·紀年》,這部小說不同于以往的作品,背景放在古代,取自漢武帝的故事,囊括了一眾歷史人物。
小說全虛構,四卷本140萬字,每本都跟磚頭一樣厚。文章仍舊是不變的王朔風格,但卻讓人懷緬高光的90年代。
以前王朔認為:小說是什么?就是自己生活的寫照,文字是什么?就是簡化的過程……誰寫長河似的小說誰就是傻子,你不如拍長電視劇,大家直觀地看。
時隔15年再度出書,王朔這次卻說:
我以往的作品多少都在寫自己,可算作非虛構,只有這部作品,才是我真正意義上的虛構小說。
新書簡介中,他除掉了頑主京圈才子這些標簽,只剩下兩個字:作家。
新世紀初哥哥、父親過世后,王朔曾嘗試著跟母親和解,他給自己定下要求,不再跟她吵架,可不久就失敗了。
清明節兩人掃墓,母親不停對兒子的穿著指指點點,王朔終于忍不了了,怒吼道:你少關心我,你就不會尊重別人,你不知道你一直讓家里人不舒服嗎?
有人問他母親是否為自己感到驕傲,王朔兩眼一瞪:我不允許她為我驕傲,不許你們這么貪天功為己有,我是自己成長起來的,孝可以,但我絕對不順。
談到父母關系,他說:小的時候他怕他們,大一點開始煩他們,后來是針尖對麥芒,見面就吵;再后來是躲著他們,一方面覺得對他們有責任,應該對他們好一點,但就是做不出來、裝都裝不出來。
2007年,王朔帶著母親上了一檔心理訪談節目,企圖化解兩人多年的仇怨,王朔多次落淚。可采訪末尾王朔問母親:如果我是一個殺人犯,你還愛我嗎?母親薛來鳳回答:我會舉報你。
王朔尷笑一聲,擺了擺手。后來他在文中寫道:
家庭還是有它好的一面,比如天倫之樂,你在熱鬧里就覺得熱鬧討厭,你在孤單里又會覺得孤單很難受,到中老年的時候還是需要有家庭的。人生這場戲我是演砸了。砸了有砸了的演法,收場太累了,失去的歲月沒法兒重播。
圖源:網絡
30歲那年,王朔當了父親,他很寵溺女兒王咪,企圖把所有的愛都給她。他給女兒買任何她想要的東西,帶著她玩游樂場。有次王咪看中了一塊800塊的手表,王朔二話不說買了下來。
馬未都很詫異,王朔說:我為女兒花錢理所應當,我就是要讓那些臭小子知道,800塊錢別想騙我女兒。
后來父母離婚,王咪跟著母親去了美國,身邊沒有父親,她常對王朔講:做你女兒真倒霉。王朔很愧疚,他很動情地寫了《致女兒書》,直言我這輩子最對不起女兒,我這一生至少要為女兒打個前站。
他用自己半生的經驗教導女兒:你必須內心豐富,才能擺脫這些表面的相似。煲湯比寫詩重要,自己的手藝比男人重要,頭發、胸和屁股比臉蛋重要,內心強大到混蛋比什么都重要。
王咪后來認識了畫家朱新建的兒子,同樣是原生家庭破裂,兩人最終走入婚姻殿堂。
女兒新婚那天,王朔沒有出現在現場,到場的是趙寶剛、劉震云、陳丹青、孫甘露等老友,作為娘家人坐在臺上,馮小剛是證婚人。
談到女方父親為啥沒來,陳丹青說:
我知道今天王朔為什么不來,他扛不住,他沒有勇氣站在這兒。
部分參考資料:
1、《請回答1988:不得不說的王朔》,史航
2、《王朔:撒旦就是我的命》,南方人物周刊
3、《致女兒書》,王朔
4、《我看王朔》,南方周末
5、《不識王朔》,摩登中產
6、《與王朔有關的日子》,X博士
7、《等了14年,王朔回來了》,橋下有人
封面、配圖來源:《頑主》《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甲方乙方》劇照及網絡
原標題:《罵遍娛樂圈的京圈流氓,怎么沒聲了?》
生花生米放在容器里曬2-3天,然后晾涼,用塑料食品袋裝好,封口扎緊,放置冰箱內冷藏,可保存1-2年,隨吃隨取隨加工,不會壞掉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
-
歐美娛樂圈簡稱叫什么(國外的娛樂圈統稱什么)
2000年,王朔在《三聯生活周刊》開了個專欄叫《狗眼看世界》。這位京圈才子化身咬人的瘋狗,逮住誰咬誰。他罵張藝謀是搞裝修的,罵余…
-
歐美娛樂圈簡稱叫什么(國外的娛樂圈統稱什么)
皮卡丘發現這幾天娛樂圈瓜實在有點多,具體事件就不說了,畢竟我們是學習英語的平臺。今天咱們就來盤點下這些娛樂圈里常用名詞的英…
- 重生歐美娛樂圈男主養了一只貓(男主穿越異世界竟然變成一只貓)
- 重生歐美娛樂圈影帝(重生只為追影帝合集)
- 艾滋病資源咨詢包括關注世界艾滋病日!濱州這23家機構提供艾滋病自愿咨詢檢測
- 酒泉市肅州區金泉路社區開展吸毒康復人員艾滋病自愿檢測暨心理咨詢關愛服務活動202
- 戰“疫”當前學生體育鍛煉如何開展_體育鍛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