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干》回歸!重慶將連播三天新華網重慶新聞頻道
張全之說,第一個奇跡是滇緬公的修建;第二個奇跡是不同民族和不同教的人們同仇敵愾、團結御侮的合作;第三個奇跡是重慶,用電影旁白的話來說就是“不死的重慶”;第四個奇跡是年代的溫情。
面對日本發動的侵華戰爭,面對日本的鐵蹄,中國人民是在悲苦痛哭嗎?中國人的被的戰爭擊垮了嗎?6日,奧斯卡獲彩色紀錄片《苦干》專家研討會在我市召開,由第三方攝制團隊拍攝的87分鐘影片給出了答案:戰時狀態下的中國人民,生活從容而不恐懼,有序而不慌亂。人們樂觀、積極、從容的貫穿了全片。
今年是世界反戰爭勝利70周年,來自全市的專家們逐一揭開《苦干》中的中國抗戰全景。同時,重慶將連續三天向觀眾們首次播放《苦干》中的部分畫面。
楊礦說,《苦干》作為一部紀錄片,的不是一扇述說,讓人聲淚俱下、心如刀絞的悲情之窗、之窗,而是一扇充滿正能量,令人熱血沸騰、澎湃的之窗、勵志之窗。站在窗臺前,經過八十多分鐘的眺望,極少看到以往銀幕上反映抗日戰爭經常出現的中國的哀號、泣訴、凄涼,中人的壯烈、悲愴、慘淡,以及戰爭給這片土地帶來的、涂炭,更多的則是看到了中國人、百鋼的和臨危不懼、臨危不亂的斗志。
重慶師范大學文學院院長、重慶抗戰文史研究中心教授張全之說,在影片中,斯科特展現了中國人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所創造的一個個奇跡。
在戰時市民生活的反映方面,《苦干》將中國人民在災難面前所保持的樂觀、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作了完美展現。無論是成都華西協和醫科大學學生上課、體育鍛煉和實驗操作的場景,還是穆斯林朝虔誠與的朝拜,又或是街頭市場上小販的吆喝與微笑,還是河邊小孩的嬉戲打鬧,都表明了戰時狀態下人們生活從容而不恐懼,有序而不慌亂。
1942年,奧斯卡正式設立紀錄片項,反映中國抗戰的《苦干》榮獲首屆奧斯卡紀錄片特別。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抗戰所所長、歷史學博士艾智科說,《苦干》這部片子對全民抗戰作了十分細致的刻畫和記錄。作為第三方攝制團隊,他們拍攝的紀錄片將全民抗戰貫穿始終,恰好印證了今天我們全民抗戰的提法是扣準史實,是回實的。
張全之說,作為攝影師的斯科特,用鏡頭回答了中國為什么是不可戰勝的,他給自己,也給這個世界提供了最直觀、最簡潔也是最震撼的回答。
艾智科說,《苦干》開篇談及和廣東面臨的緊迫形勢時,就用了“全民皆兵”、“游擊戰爭”等概念,指出這將是中國持續抗戰的關鍵。鏡頭所展現的畫面正是武裝后的游擊民兵做戰爭準備的場景,這些武裝力量應是國共合作的產物。艾智科還表示,面對轟炸后殘垣斷壁的城市建筑,面對重大人口傷亡,民并沒有。轟炸后,民堅韌、頑強地生活,對此,斯科特稱作“重慶不死”。事實上,不僅“重慶不死”,而且“中華民族不死”。
中國電影家協會理事、中國作協會員、市文聯副楊礦說,看過紀錄片《苦干》之后,一扇展現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生生不滅、世代相傳的——自強不息的窗口正向世界人民敞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