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性是網絡新聞的首要任務傳媒資料?新聞真實性
一、互聯網成為虛假新聞泛濫的溫床
網理論評論部編輯 辛忠
2010年12月6日,《中國新聞周刊》微博發布一條重要信息,內容為“金庸,1924年3月22日出生,因中腦炎合并胼體積水于2010年12月6日19點07分,在尖沙咀圣瑪利亞醫院去世。”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是新聞和新聞工作者必須遵守的首要原則。虛假新聞是對新聞權威性和公信力的最大挑戰,因此,新聞的真實,杜絕虛假報道成了新聞最重要的工作。互聯網時代,杜絕虛假新聞面臨著更大的難度和挑戰,近年來,一系列虛假新聞的出現,以及造成的不良社會影響,都在提醒新聞和新聞工作者,同樣要把杜絕虛假新聞當成網絡新聞的首要任務。
虛假新聞出現和迅速證偽,反映了互聯網新聞下信息發布的兩種新形勢,一方面,新聞發布的渠道更多,形式更靈活,內容也更多樣化。從金庸“被去世”的案例看,微博成為一種新的信息發布平臺,它是一種基于用戶關系的信息分享;而且,信息的內容也擺脫了傳統新聞的格式化,以更靈活的形式出現。另一方面,從該虛假新聞的迅速被證偽也說明,網絡下信息真實性面臨更大的挑戰,發布渠道的增多既增加了信息總量,同時也為信息之間互相佐證提供了可能,虛假新聞“”的空間在不斷縮小,打擊虛假新聞已經成為網絡信息安全的當務之急。
據《新聞記者》統計,2010年十大假新聞中不少是從微博等網絡信息平臺中釀造的,如影響惡劣的“金庸被去世”、“魯迅作品大撤退”等假新聞都來源于微博,而論壇、博客等也因為虛假信息而屢次登上虛假來源。
互聯網時代,信息發布和堅守真實性原則之間,形成一種看似不可調和的矛盾:新聞發布更快捷,信息量更大,但同時新聞線索來源更模糊,信息真實性更難。與傳統相比,互聯網更容易出現虛假信息,而網絡新聞也經常扮演著虛假信息“擴大器”的角色,這無疑網絡的公信力和權威性。
這一消息由極具權威性的《中國新聞周刊》所屬的微博發出,許多人都信以,并有大量網絡進行轉載報道,但是很快情況發生突變,發言人表示,“該傳聞為假消息。”并沒有一家名為圣瑪利亞的醫院,當天深夜,《中國新聞周刊》副總編輯、新總編輯在新浪微博上承認“編輯未作任何核實草率轉發”,并“代表周刊新真誠接受大家,并力求以此為戒”。7日上午,提出辭去《中國新聞周刊》副總編輯、新總編輯職務,當天下午獲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