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嫁是什么意思 出嫁姑娘沒有哭嫁遭母親責打怎么回事?
哭嫁的風俗,不知道起源于什么時候。早些時候,沒有嫁而不哭的人家。如果出現(xiàn)嫁而不哭的姑娘,就是沒有哭嫁的姑娘也會被鄰里看作沒有教養(yǎng)的人,傳為笑柄;沒有哭嫁的出嫁姑娘遭母親責打的這樣事也曾發(fā)生。
哭嫁是什么意思?
哭嫁的風俗,不知道起源于什么時候。戰(zhàn)國時期,趙國的公主嫁到燕國去作王后,她的母親趙太后在臨別時"持其踵,為之泣,祝曰,必勿使返。"大約就是后來長盛不衰的哭嫁風俗的濫觴了。
這種風俗,直至清末還盛行于四川農(nóng)村中,隨地區(qū)變化而大同小異。解放前,聽老人們說,早些時候,沒有嫁而不哭的人家。如果出現(xiàn)嫁而不哭的姑娘,也會被鄰里看作沒有教養(yǎng)的人,傳為笑柄;相傳有出嫁姑娘不哭而遭母親責打的事,這位母親當然算得上是入流導演了。
舊時宣講故事中,有花轎臨門,父親強令哭《迎風罵媒歌》的情節(jié),可知哭嫁是有歌詞的,帶有表演性質(zhì),原是用來渲染氣氛,以悲襯喜;不過,因為婚姻是包辦的,真哭真罵的也不會少。
我少年時,是抗日戰(zhàn)爭后期,居住在縣城近郊,風氣較開,哭嫁之風已不盛行,而老人們卻還在津津樂道,稱述不絕。但實際哭嫁我僅見過一次。鄰居們都說是那家老祖母執(zhí)意要行古禮古俗,晚輩們拗不過才依了的。哭的方式是,從婚期前一個月的首日起,入黃昏,姑娘訴哭約一個小時,其聲嗚嗚。十天以后,她的母親加入"陪哭";又十天以后,她的祖母加入陪哭。這家沒有諸姑姊妹,人們說,如果有的話,也應當加入陪哭行列的。
哭嫁是什么意思?土家族的哭嫁是什么意思?
土家族的哭嫁一般從新娘出嫁的前3天或前7天開始,也有的前半個月、一個月甚至三個月就已揭開了哭唱的序幕。不過,開始時都是斷斷續(xù)續(xù)進行的。可以自由地哭。親族鄉(xiāng)鄰前來送禮看望,誰來就哭誰,作道謝之禮節(jié)。
喜期的前一天晚上到第二天上轎時,哭嫁達到高潮。這段時間的哭唱必須按著傳統(tǒng)禮儀進行,不能亂哭。
總的來看,哭唱的內(nèi)容主要有“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哭叔伯”、“哭陪客”、“哭媒人”、“哭梳頭”、“哭祖宗”、“哭上轎”等。“歌詞”既有一代代流傳下來的、傳統(tǒng)的,也有新娘和“陪哭”的姐妹們即興創(chuàng)作的。內(nèi)容主要是感謝父母長輩的養(yǎng)育之恩和哥嫂弟妹們的關(guān)懷之情;泣訴少女時代歡樂生活即將逝去的悲傷和新生活來臨前的迷茫與不安。也有的是傾泄對婚姻的不滿,對媒人亂斷終身的痛恨,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