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名獎是諷刺還是激進 最后一名獎頒的怪怪的
最后一名獎是諷刺還是激進 最后一名獎頒的怪怪的
最后一名獎是渭南市頒發給縣市的排名獎,最后一名獎頒的怪怪的,最后一名獎是諷刺還是激進呢?領獎都是取得好成績,看看最后一名獎是怎么回事?
原標題:“最后一名”獎頒得有些怪怪的
站在領獎臺上,一般都是獲得了好成績,然而10月23日,在陜西省渭南市召開的2014年綜合觀摩暨第三季度工作講評會上,有6個縣市區卻因為“較差”而上臺“領獎”,他們領到的是一個“最后一名”獎。
給不作為、亂作為的官員或部門頒獎,如今在民間已成為一種時髦。從開封市糾風辦到無錫市勞動保障監察大隊,再到河北磁縣沙營村黨支部書記,都曾經先后被授予標有“不為人民服務”、“截訪先進單位”、“違法亂紀先鋒”等字樣的另類獎狀或錦旗。然而,相較于這些來自民間的“創意批評”所收獲的種種掌聲,對于官方頒發的這個“最后一名”獎,許多人卻感覺有些怪怪的。
這種“怪”既來自于過往公眾對于政府的認知印象,同時也因為它突破了政府考核應有的規范和底線。不可否認,對單位和個人進行評比考核,對不達標或表現差者進行批評,這些都是必須的,但像頒發“最后一名”獎這樣的“羞辱式考評”卻十分要不得。因為它與其說是一種激勵、倒逼的手段,毋寧說更多體現的是權力的霸道與專橫,而這其實并不利于相關工作的開展。
更何況,從相關考核的內容來看,涉及的主要還是固定資產投資與重點建設、財稅工作、住房保障工作、小城鎮建設等傳統意義上容易“數字出官”的領域。在中央再三強調要轉變發展方式、改革干部考核規定,甚至取消了對某些特殊地區GDP考核的大背景下,再進行這樣的觀摩、考核是否合適,本身就是值得商榷的。畢竟,社會發展有其內在規律,揠苗助長往往只會適得其反。況且,每個地方由于地理環境、資源稟賦、經濟實力存在差異,本就不該“一刀切”的進行考核,否則只會逼著后進城市的官員去造假。
最后一名獎獲得者
最后一名獎是諷刺還是激進 頒發最后一名獎獎牌目的只為督促激勵
據了解,渭南市考核辦從2012年開始,每季度會對全市的重點項目進行考核評比,并對項目考核成績前三名頒發紅牌,成績較差的最后一名頒發黃牌。
“考核的項目都是經過精心挑選的,都是牽扯到全市經濟發展和民生的大事。”渭南市考核辦考評科的負責人介紹,為各縣市區頒發紅黃牌的目的主要是督促、激勵各區縣。
如何杜絕這種“被逼出來的的造假”,避免相關考核異化走樣?在我看來,關鍵是得增加考評環節的公民參與,引入民意這個“考官”。這是因為,發展的最終目的在于提高民眾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數;同時,群眾的眼睛也是最雪亮的。相比于官方組織的種種考評,民間的感受無疑更為準確。只有讓群眾參與考核,那么評出來的“最后一名”才是貨真價實的,也才能夠讓領獎者心服口服。
否則,即便是那些被授予了紅牌的地方和單位,站在群眾的角度來看,也未必就做得更好,更令人滿意。至于獲評“最后一名”的地方,由于急著摘帽,則可能采取一些對當地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造成負面影響的追趕措施。如此一來,相關考評對百姓又有多少意義呢?甚至可以說是“有百害而無一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