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名獎太不可思議 最后一名獎領到黃牌
最后一名獎最新消息有哪些?
最后一名獎太不可思議 最后一名獎領到黃牌:
近日,陜西渭南工作講評會為考核末位頒發最后一名獎,這個看起來有點不可思議,讓獲獎單位大丟面子,但這種“奇葩獎”的“反向激勵效應”是顯而易見的。著名的加拿大工學院“恥辱戒指”佳話就是“反向激勵效應”的標本。
渭南市,隸屬于陜西省,位于東經108°50′-110°38′和北緯34°13′-35°52′之間,地處陜西關中渭河平原東部,是陜西省的“東大門”。總面積約13134平方千米,人口556萬。為陜西省農業大市和人口大市。轄臨渭區、大荔、富平、白水、潼關等9個縣以及華陰、韓城2個縣級市。
渭南是八百里秦川最寬闊的地帶;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素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稱。是中原地區通往陜西乃至大西北的咽喉要道,又是新歐亞大陸橋的重要地段。
渭南是中國國家授時中心所在地,還是中國重要的商品農業基地,工業以電力、煤礦、木材為支柱,礦產資源豐富,其中鉬礦儲量位居中國第二。
從渭南這一次設立最后一名獎,我們看到,時下政府部門評獎都是獎項繁多,從一二三等獎到各種名目的鼓勵獎都是皆大歡喜的正面鼓勵,然而這里面也有著不可否認的各種人為的因素。渭南市“最后一名獎”評選之所以釋放出了正向的想象空間,是因為僅就這種評選外的面名目而言,它其實是在以一種外部參與式的制度改進形式,為當地政府體系注入“優獎劣懲”的刺激因子。
最后一名獎太不可思議
“最后一名獎”的“差評”也許還一時很不習慣。其實這應該成為一種常態。第一名與最后一名,這是事實擺在面前,有最好也有最差。政府考核的標準有數字和名次之分,所以就有了第一和最后一名之分,正面與負面是硬幣的兩面。人們常說:“成績不講跑不了,問題不講不得了”。“最后一名獎”就是“那有問題的孩子”,把問題拎出來擺在大家面前,這樣可以使“最后一名獎”獲獎者感慨萬分,具有“反向激勵效應”,能鞭策他們看到差距,找出不足,向前一名獎靠攏。
有時候“最后一名獎”評選比“最先一名”更優更具有價值意義。“最后一名獎”評選的指向和效力,毫無疑問是值得期許的。但是“最后一名獎”“差評”評選需要合理的制度安排和嚴格的考核標準,避免“印象分”等人為因素造成的不公正的后遺癥。“最后一名獎”也是一面鏡子,可以經常照一照,是一把尺子,可以自我量一下長短不足,像一面戰鼓催人奮進。
誠然,“最后一名獎”的“最差”的評選只是發現問題的第一步,要解決問題,就必須建立對末尾“最差”的嚴格懲罰機制,要找出“末獎”真正原因,與獲獎單位共同“解剖麻雀”,還可以以適當的方式在內部實行“末位淘汰”。對不適合的單位領導進行訓誡談話,限期改正,在規定時間內如果達不到考核要求就應該實時淘汰。同時評選機制也應更加公開透明,但如果評選方法沒有充分公開,評選結果也易引起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