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隱千年的深山古剎-太行石窟-金燈寺
平順金燈寺,位于山西與河南交界的林濾山中,處在百丈懸崖絕壁之上。距離林州石板巖鄉有60公里.海拔1550多米,四面群山環繞,常年云霧繚繞,自古就有“中州之蓬萊,晉豫之奇觀,仙境寶地”之美譽。
金燈寺原名寶巖寺,相傳元代泰定年間來自河南安陽的羋禪師,云游到此處,見這里風景獨特,山勢挺拔雄險,心中不勝歡喜,便在這里落腳修行,他驚奇地發現每到夜晚就有兩盞金燈由東而西飄入寺內,寺頓時金光滿照,所以便把寶巖寺改名為金燈寺。傳說終歸是傳說,不過住在金燈寺內,每晚不管有無月亮,數米內的東西均可看清,讀書寫字,穿針引線也不會出錯,這就是金燈寺的又一奇觀了。
金燈寺石窟始鑿于北周年間,距今已有1000余年,在明正德、嘉靖、隆慶、萬歷年間再次擴建,現在共有大小石窟17個,雕像281尊,浮雕像1200余尊。人物造型秀美,裝飾富麗,栩栩如生。由于北依陡崖,南臨深谷,為山形地勢所限,金燈寺因地制宜整體建筑突出了石窟的開鑿,現存大小25個洞窟,依山開鑿,多為南向,明嘉靖、萬歷年間開鑿數量較多,寺內殿堂石窟、摩崖造像、碑碣、石塔應有盡有,雖不能和那些雕梁畫棟,巧奪天工的建筑相比,卻更顯幾分歷史的滄桑和凝重感。寺廟依山而建,由東而西有七個院落,各院均有殿堂,自成一體,主要建筑有山門、鐘鼓樓、大佛殿、關帝殿、聚仙樓、地藏閣等,
其中最大的石窟水陸殿更是精美絕倫,殿內上置平頂,雕方形藻池,下面碧綠池水清澈的泉水常年從崖壁縫隙中涌出匯集而成。池中鑿有田字形狀的石橋連接左右崖壁,窟門及扇面墻前后有約50厘米寬的臺階,沿著石板可以圍繞一周。三尊高約3米的佛像結跏趺座(盤腿打坐)于佛臺中央的蓮花寶座上,背面和扇面墻后亦并坐三佛,左右壁上部另各有佛龕9個,內雕十八羅漢,造型各異,形神兼備。左、右、后三壁下部有90幅浮雕壁畫,石佛神采各異,神態慈祥,極具極高的藝術和觀賞價值,精湛的石窟群,規模宏大雕刻精美,工藝水平被譽為國內石窟雕刻造像尾聲的巔峰之作。
金燈寺往北行數百米便是石塔林,共有大大小小的舍利塔46座。其中最大的千佛塔高8.8米,塔基呈正六邊形高1.5米,中心有石室,內方2.25米,鑲有石門。門柜門楣均側刻有字,隱約可辨“坐蓮從西至,拽虎自東來”的字樣。塔身下部雕刻著神態各異的佛像一千尊,相傳這千佛塔便是金燈寺創始人羋禪師的安葬之處。
金燈寺地處偏遠,游客多以步行上山,殿堂建筑雖在歷代中有所損毀,但現存殿宇也多具特色,極有觀賞價值。且山路彎彎景色多變,行走其間也讓人有不虛此行之感。
寺內無燈憑月照,山門不鎖待云封-金燈寺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