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轉型升級 湖北2020年機械化水平將超七成
6月10日,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的實施意見》提出,我省將實施“八大工程”,推動農業機械化實現高質量發展。
這八大工程是:農機裝備產業升級工程、農機作業水平提升工程、農機農藝融合發展工程、綠色農機推進工程、農機精準作業示范工程、新型農機服務主體培育工程、農機作業條件建設工程和農機抗災救災能力提升工程。
未來幾年,全省將扶持一批規模效益好、成長潛力大的高新農機裝備企業,為國內外農業生產提供更多“湖北制造”,扶持一批輻射面廣的農機連鎖點、農機專營店、農機超市、4S店和區域性農機大市場,培育具有核心競爭力的農機裝備企業集群。
深入實施全程全面機械化示范縣創建活動,推動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提供深耕深松、機播機收、秸稈還田離田等生產服務,推進產前產中產后全程機械化。全面落實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優先保障秸稈還田離田、精準施藥、高效施肥、水肥一體化等綠色機械裝備的補貼需求。
讓農業走向“云端”。推廣應用北斗終端等信息化技術,建設數字農業示范基地和農機信息化服務平臺,推進智能農機與智慧農業、云農場等融合發展。
到2020年,全省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將達到70%以上,建成率先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示范縣30個。到2025年,農機裝備產業科技創新能力明顯提升,產品質量不斷提高,農業機械化進入全程全面高質高效發展時期。
解讀
破解農機困局,實現田野“機器換人”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胡瓊瑤通訊員陳鵬宇
農業正全面步入機械化時代。面對新的變革,作為農業大省的湖北,如何提升農機化水平,助力農業現代化和鄉村振興?
省政府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的實施意見》,針對當前我省農機高端供給不足、丘陵山區用機難等問題,提出了明確的目標任務、政策措施和發展路徑。
高端裝備供給不足,丘陵地區用機難
6月,“三夏”農忙時節,搶收搶種的機械化一條龍作業,成為荊楚田野農業生產的一道風景。
湖北是農業大省,也是農機使用大省,農機覆蓋農林牧漁各產業,涉及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全省八大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普遍高于全國,位居南方10個省份第一位。
我省農機化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但也面臨著新的挑戰和難題。“農機新技術、新裝備有效供給不足。”省農機局局長劉長華坦言。
調查顯示,全省多數農民購買的農用機械,九成以上都是外省制造。令人尷尬的是,國家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力度連年加大,然而分配給我省的農機補貼資金,多數“補”向了外省農機制造企業。省內各類農機生產企業雖說有180多家,但低端產品居多,無法順應市場需求。
我省丘陵山區耕地面積占比超過50%,是果桑茶等特色作物主要產地,然而,受地理條件差、農民收入低等因素制約,丘陵山區機械化發展緩慢,除一些微小型耕作機械外,多數作物和多數環節缺少成熟適宜的機械。
每到采茶季,宜昌、十堰等產區就面臨采茶用工難題,一位茶葉種植合作社負責人介紹,手工采茶、手工制茶人工成本高,合作社的效益一直難有大幅提升。
補齊短板,探索系統解決方案
田野上要實現“機器換人”,必須補齊短板,進軍“高端制造”。
實施意見指出,全省農機裝備制造將圍繞重點作物和重點環節更新換代,農機制造、流通、科研、推廣和使用等部門共同合作,構建農機裝備創新體系,合力攻克制約農機裝備產業和農業機械化高質量發展的技術難題。
明年底,力爭全省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0%以上。為實現這一目標,我省正在制定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系統解決方案,加快選育、推廣適于機械化作業的品種,將適應機械化作為農作物品種審定、耕作制度變革、產后加工工藝改進、農田基本建設等工作的基本前提,為全程機械化作業創造條件。
針對丘陵地區用機難的問題,劉長華介紹,我省將整合利用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業綜合開發等項目資金,開展農田“宜機化”改造,打通機器進田的“最后一公里”。同時,開展產學研用聯合攻關,探索具有區域特點的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解決方案。
要實現“機器換人”,首先要多渠道培養新型農機服務主體領軍人才、農機操作手與維修工匠。“其次,我省將充分激發社會資本和現有職業教育資源優勢,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爭取到2025年每個鄉鎮都建成1個以上‘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組織。”劉長華說。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