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強新時代文明實踐構筑群眾精神家園
群眾在哪里,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就延伸到哪里;群眾需要什么,新時代文明實踐就提供什么……2019年,衡水市武強縣堅持以群眾為中心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致力于解決“做什么、在哪做、誰來做、怎樣做”的問題,健全五大體系(目標體系、組織體系、隊伍體系、項目體系、運行體系),打造了特色志愿服務項目,建立了屬于武強的品牌特色,走出了一條文明實踐新路。該縣也被確定為全省和全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試點縣。
摸準試點脈搏,為實踐工作積累經驗。
實地考察學習。為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進一步突出特色,以點帶面,該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相關人員在省、市委的協調下于2018年7月赴吉林省長春市新時代傳習所進行調研,先后參觀了119路公交車流動新時代傳習所、豐和社區新時代傳習所及南關區幸福鄉八一村等新時代傳習所,通過實地參觀、經驗座談、面對面深度交流等形式進行考察學習。同年10月,市委宣傳部又組織到山東膠州等地學習。2019年3月,該縣又自行組織相關人員到山東榮成、曲阜等地就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進行實地考察,為以后全面推開文明實踐工作積累經驗。
深入農村調研。新時代文明實踐建設就是聚焦在農村,也為更好的服務于農村群眾。該縣于2019年5月,由宣傳部部務會成員、宣傳文化單位負責人帶隊組成6個調研組,采取入戶發放調查問卷、召開黨員干部群眾座談會等形式,對全縣7個鄉鎮(區)的30個村1000個農戶的思想狀況、文化需求進行調研。通過召開調研專題會,各組匯報問題,會上共梳理出農民群眾所需的四大問題,明確健全了把握一個宗旨、落實五項任務和開展20項踐行的目標任務,為新時代文明實踐奠定了基礎。
開展試點先行。該縣結合當地實際,根據群眾生產生活的實際需求,利用縣城閑置糧局辦公樓改造建設了縣級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同時,整合文化部門圖書館、文化館相關職能,一塊進行改造建設,僅用了4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整體設計改造,實現了資源的節約利用。與此同時,根據鄉村實際和農民意愿,該縣又先后打造了周窩村文化服務示范村、郭家院村廉政大鍋臺典型示范村及年畫博物館、頤高科普基地、正蒙學堂、世界樂器博物館等8個各具地方特色的實踐基地典型,作為全縣文明實踐活動的“火種”,發揮了示范帶動作用,一系列的文明實踐探索,豐富了群眾的精神生活,也打通了宣傳群眾、教育群眾、關心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盤活陣地資源,把服務群眾做到極致。
12月18日上午,在該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新時代書吧里,整齊的書架上擺滿了文化、科技、生活、少兒等類書籍,不少群眾在這里免費選書、借書,還有一些群眾坐在椅子上,安靜的閱讀書籍,一派和諧景象……“自從設立了這些文明文化場所,我們的日常生活就豐富起來了。”正在借閱圖書的李璇說道。去年以來,該縣通過對現有資源的“大盤活、全整合”,為群眾提供了一個個受歡迎的新平臺。
建立三級體系。為有效對接群眾需求,更好的享受到貼心的常態化便民服務,該縣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內設了七個功能小組及志愿者大學、新時代書吧、志愿者招募中心,總面積2000多平方米。7個鄉鎮區及社區辦全部成立了新時代文明實踐所,首批20個村也成立了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同時構建了“1+8+20”的組織體系,自上而下的“三級體系”都做到了有組織、有陣地、有隊伍、有活動、有制度的標準要求,使得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有了新陣地。
構建五大平臺。該縣按照“公共資源、群眾共享”的原則,通過協調、統籌衛健、教育、文旅、黨校等部門的學校、科普活動室、博物館等100余處公共服務陣地資源,20余個微信發布平臺納入文明實踐陣地,整合搭建了理論宣講、教育服務、文化服務、科技科普、健康推進與體育五大平臺。同時明確各自的牽頭部門,各責任部門分別成立分中心,主任由分管縣級干部擔任,相關部門參加,負責陣地、人力、項目資源的信息登錄、歸口整合及機制建設和日常管理,共同發揮實踐中心的樞紐功能。
整合村級陣地。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的“一線陣地”就是農村。為建設村民的精神家園,該縣全面加強農村文化廣場、婦女兒童之家、農家書屋、道德講堂等服務資源建設。截至目前,全縣已建成文化廣場238座,農家書屋238個約4萬7千冊圖書。有效整合農村一線黨建、文化、婦女、青年等各類陣地資源,組織開展了大量既“接天線”又“接地氣”,廣大農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村級服務資源的整合,給村民們提供了一個綜合性功能齊全的平臺,群眾幸福指數明顯提高。
統籌志愿隊伍,讓文明實踐更有溫度。
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志愿者是主體力量,該縣吸納黨員干部、理論專家、道德模范、鄉賢人物等2000多人建立了志愿服務人才庫,開展了文明交通、扶貧救困等志愿服務活動,志愿者們常常活躍在縣城社區、農村廣場之間,為群眾提供暖心服務,成為縣城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黨員干部帶頭。為了讓文明實踐更深入推進,號召更多的人投身志愿服務事業,該縣發揮黨員帶頭作用,建立了隊伍體系,成立了志愿服務總隊,由縣委書記、縣長任總隊長,下設了理論宣講、政策宣傳、科技科普、文化惠民等9支專業志愿隊伍,并明確了各自隊伍的牽頭單位,同時各鄉鎮(社區)組建支隊,鄉鎮黨委書記任支隊長;縣直屬單位組建分隊,一把手擔任分隊長;各村組建大隊,村黨支部書記任大隊長,建立了N支特色志愿服務隊,打造9+N志愿隊伍體系。截止到目前,全縣服務隊伍已達到100余支,注冊社會志愿者約2萬余人。
強化管理培訓。為保障志愿者權益,更好的為群眾服務,該縣成立了志愿服務聯合會,制訂了《志愿者招募》《志愿者注冊》《志愿者培訓》《志愿者管理》等管理辦法,推動了志愿服務工作的規范化發展,加強了各志愿隊伍的溝通交流。同時還邀請了省、市講師團專家景蘭杰等人為理論宣講骨干對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進行解讀,之后省市專家還將會不定期到該縣對宣講隊伍進行系統培訓。該縣聯合各社會力量組織開展的攝影培訓、技能培訓、農業培訓等不同形式的學習培訓共20余次,推動了志愿服務隊伍向專業化、精準化發展。
完善褒獎激勵。該縣以形式多樣的志愿者保障和激勵措施來營造“贈人玫瑰、手留余香”的社會氛圍。畫鄉志愿協會先后被評為河北省優秀志愿服務組織、河北省志愿服務品牌、衡水市優秀志愿服務組織。其中,韓汝燕、劉建峰、楊國際等人被評為河北省優秀志愿者、河北省優秀志愿服務工作者、衡水市優秀杰出志愿者等榮譽稱號,調動了志愿者的積極性。同時制訂了《志愿者表彰與激勵》管理辦法,根據服務時間累計達到300小時、600小時、1000小時和1500小時及以上的志愿者,可分別認定為一至五星志愿者,并給予繳納意外險、免費體檢、納入“關愛好人基金”庫等方式對優秀志愿者進行慰問、獎勵和媒體宣傳。形成人人爭當志愿者的良好氛圍。
活動各具特色,讓文明新風浸潤人心。
核心項目,凝聚民心。12月11日,該縣縣委書記帶頭兒深入到周窩鎮李封莊村,向基層黨員干部群眾宣講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宣講中,縣委書記緊密結合該縣實際,與干部群眾面對面深入淺出地宣講全會精神,使得干群關系進一步融洽,群眾幸福指數進一步提高……截止到目前,送政策促振興系列活動之“魚菜共生”項目農業推廣講座,受益群眾500余人,20家媒體爭相采訪;文化惠民下基層項目開展了“送戲下鄉”,先后深入到50個村,為村民帶來了一場喜聞樂見的視聽盛宴;尋找武強好人,評選出劉金英、張瑞欣、李和明等一批道德模范;破陋習樹新風系列活動使該縣238個村都已成立紅白理事會,完善村規民約。評選的市縣級“十星級文明戶”已達到2000戶,樹立了文明新風尚。
輔助項目,溫暖民心。微孝暖夕慈善公益活動即貧困孤寡老人幫扶救助,是該縣重要志愿輔助項目之一,截止到目前,在全縣已經累計幫扶了300余位老人,發放了3700余份的物資,參與志工600余人次。同時,為激發貧困老人內生動力,微孝暖夕又在全縣開展了“勤手助夢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