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護和我們每個人有什么關系? 單霽翔用《一堂好課》為“文物觀”劃重點
文物保護和我們每個人有什么關系? 單霽翔用《一堂好課》為“文物觀”劃重點
這些年,“文博熱”作為一股年輕的文化現象,正成為“文化自信”的美妙縮影。當越來越多的人們將參觀博物館融入現代生活方式,你可曾想過,文物和我們每個人到底有著怎樣的關系?
11月24日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藝頻道和喜馬拉雅聯合出品的《一堂好課》走進美麗開放的北京外國語大學。“好課班主任”康輝,“值日班長”黃曉明,“課代表”霍尊、于朦朧陪伴各位同學一起,聆聽了由故宮學院院長單霽翔帶來的文博課。

過去,以《國家寶藏》為代表的文化節目告訴我們,文物的價值在于讓我們“知來處,明去處”,它們佐證著我們歷史文化的進程,滋養著我們血液里的文化基因,賦予了我們以底氣和力量。這次,單霽翔院長更進一步開講文物和社會生活、和現代個體的密切關聯,事實上,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文物的保護者、見證者甚至是創造者。
侗族年輕人在洪水中“撈”回風雨橋
文化遺產保護和千家萬戶、和我們每個人密切相關
截至2019年7月6日,中國世界遺產已達55項。我國是世界上擁有世界遺產類別最齊全的國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數量最多的國家之一。
每一個中華兒女,都驕傲于我們擁有長城、故宮、秦始皇陵兵馬俑、敦煌莫高窟這些燦爛的文化遺產,擁有泰山、廬山、青城山、峨眉山、五臺山、武夷山、黃山這些壯麗的名山大川。今年,“良渚古城遺址”被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使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故事傳遍了世界各地,也更加增強了我們的文化自信。
文物工作的重大突破背后,離不開一大批文物工作者的努力奔走。在本次課堂上,單霽翔院長分享的一則關于貴州省黎平縣地坪鄉風雨橋的故事,讓大家集體陷入了另一重深思。

2004年夏,暴雨誘發山洪,沖垮了有著120多年悠久歷史的風雨橋。就在橋倒塌的時刻,在場的124名侗族小伙子紛紛地躍入了洪水,拼死打撈。歷時三天三夜,他們從貴州一直打撈到廣西,并且告訴沿途村莊的村民,上面漂下的木材是我們家鄉的風雨橋,我們要把它們運回去。后來,在政府的組織下,他們將撈回的構件運回了地坪鄉,一清理,二十八根大木構居然一根都沒有少,73%的風雨橋構件回到了原地,使這座橋得以重建。
當媒體采訪村里的老人,為什么在橋垮塌的時候也沒人組織,孩子們就能紛紛躍入洪水去搶救?老人說,“這就是他們的家呀!他們從小就在橋上聽老人講故事、做作業,唱侗族的大歌,風雨橋早已是他們生命的一部分了,遇到什么危險,他們都會挺身而出的!“
“這就是當我們民眾跟他們家鄉的文物建立了血肉聯系以后,才能出現的奇跡”,長期以來人們都在爭論文物到底是保護重要還是利用重要,單霽翔院長希望用這個故事分享給大家的理念是,“保護也不是目的,利用也不是目的,我們祖先創造的燦爛文化,經過我們的手,經過我們的時代,經過我們的城市,能夠把它真實完整地傳給我們的子孫后代,這才是最重要的。”
今天,伴隨著人們文物保護意識的不斷提高和日漸深入,我們不僅要保護那些顯而易見的紀念型文物,還要保護傳統民居、工業遺產、民族村寨、歷史街區、手工技藝、節慶習俗……甚至也要保護我們生活中觸手可及的老字號。保護好它們,其實就是守住我們文化的根和歷史的魂。
課堂上,單霽翔院長特別強調了公眾參與的重要性:“文化遺產不是文物保護部門的專利,它是全民的事業,應該把文化遺產保護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和受益權交給億萬民眾,我們的文化遺產才會更安全。”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