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定價 得有一桿專業的“秤”
“科技成果轉化是一個系統工作,關鍵環節之一仍然是定價。我問過院校的人怎么定價,他們說,有一些是老師定的。老師怎么定呢,就是用圈子里其他人的轉化價格做參考。”教育部財務司國有資產管理處副處長章億發在26日在京舉行的科技成果轉化與資產評估論壇上感慨,“這種定價方式還比較原始、簡單,存在信息不對稱問題,價格對標也只能在圈子里打轉。”
如何為科技成果定身價,是論壇討論的焦點問題。該論壇由中國資產評估協會指導,由北京市資產評估協會主辦,連城資產評估有限公司承辦。中國資產評估協會副會長、秘書長張更華表示,科技成果價值評估是科技成果轉化一道繞不過去的坎,直接關系到轉化的效率和質量。
“我們必須認識到,與一般資產評估相比,科技成果轉化的評估復雜程度更高、操作難度更大。”張更華說,科技成果的科技含量高低、成果成熟程度和產業化程度,與未來能夠帶動經濟效益的差異難以準確度量;而且,科技企業的經濟效益中,哪些是科技成果產生的,哪些是資本和經營管理等其他因素產生的,也難以準確區分;市場交易案例少,缺乏評估需要的必要參數。“再加上許多因素都具有不確定性,就給科技成果轉化和價值評估帶來了諸多難題。”
在這種情況下,評估行業要花更大的力氣深入研究科技成果轉化的價值評估規律,加強市場分析和數據獲取,完善和優化評估準則。“也要加強與有關部門的溝通協作,共同研究、聯合攻關,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價值評估的專業水平。”張更華說。
中國知識產權發展聯盟知識產權金融專業委員會主任段志強認為,當前科技成果知識產權價值評估中,專業人才相對缺乏,評估理論和方法還有待完善,統一的標準也顯得愈發重要。“要處理好市場主導和政府引導的關系。制度完善前行一小步,科技創新成果跨越一大步。要建立包含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評估模式,通過大數據的分析和金融機構的經驗積累,為不同的知識產權找到最合理的市場價值定位。”
現實工作中遇到的困難是多種多樣的。以高校為例,章億發說,從他工作體會來看,全國高校科技成果交易數據分散,沒有實現有效的數據積累、共享和利用。科技成果的評估具有較強的特殊性和專業性,但目前也沒有專門針對科技成果的評估準則和操作指南。
怎么獲得更為科學全面的價格參考,跳出所謂的“圈子定價”?章億發建議,在全國技術市場交易平臺中成立科技成果交易數據庫,匯集交易價格數據,為科技成果價值評估提供有時效性的參考。而且,還應該針對科技成果專門制定評估準則和評估業務指南。
科技部成果轉化與區域創新司成果轉化與知識產權處處長沈文京也在論壇上表示,當前我國的科技成果轉化體系正初步形成,下一步將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一批專業化的國家技術轉移中心,在高校、科研院所開展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的試點。他透露,根據國務院的部署,接下來要推動科技成果評價改革,出臺政策引導社會化評價。“成果到底先進不先進,成熟度怎么樣,我們要制定規范,告訴業界怎么執業。我們還要和相關部門共同開展一些前瞻性的研究,對科技成果評價的方法論進行深入研究,推動出臺新的政策、行業標準和規范。”(張蓋倫)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