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用大數據建起“孿生城市”
在剛建成的重慶市時空大數據展示中心(以下簡稱時空大數據中心)里,有一幅動態“城市肖像”。在畫面中重慶市花山茶花花開花謝,蝴蝶、飛鳥靈動飛舞,流水潺潺流動,不過這并不是單純的動態畫,而是重慶全市時空大數據共享調用情況的顯示圖,在大數據與藝術結合的背后,是“智慧重慶”建設大數據智能化應用的縮影。
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針對智慧城市建設的迫切需求,開展了時空基準體系、時空大數據標準、時空大數據資源、時空信息云平臺等方面的關鍵技術研發,匯聚、整合了全市數據資源,建成了國內首個省(市)域架構的智慧城市時空大數據平臺,支撐了全市超過200個系統的應用,平均每天數據調用量超過700萬次。
能看立體全景還能剖析內部秘密
記者在時空大數據中心看到,這里猶如構建起了一個與物理城市相對應的“數字孿生城市”,不僅有立體的城市全景,還能剖析內部的秘密;既能看到衛星、遙感影像,也能放大每一個建筑的模樣;既能看一座城市的今生,也能看它的前世。
“這是因為我們將大數據匯集起來,賦予了時空的內涵并予以推廣應用。”重慶市地理信息和遙感應用中心信息所所長梁星介紹,研發人員通過多年技術研發,以智能化技術,構建起了一條集以數據采集、數據治理、數據產品、數據應用為核心的時空大數據工廠。
據介紹,在數據采集匯聚方面,時空大數據工廠結合地理空間數據采集處理能力,實現各類地理空間數據的采集更新;依托政務信息共享,打破了全市部門信息壁壘,已實現63個市級部門,3005類、26705項信息資源數據的自動化共享,匯聚總數超過200億條;完成了互聯網信息獲取技術研究,實時采集網絡公開數據,豐富時空數據來源。
這些時空融合數據根據不同應用領域,進一步加工形成了自然資源、交通出行、電子證照、宏觀經濟、市場監管等31個數據產品,為數據應用提供服務。目前,時空大數據工廠所形成的數據產品支撐了全市80多個單位,200余個應用,各部門通過平臺共享調用數據總量超過73億條,平均每天調用超過700萬條。
關鍵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全市數據使用的系統、來源都不一樣,數據質量參差不齊,數據標準千差萬別,需要通過技術對數據進行清洗融合,使其統一、聯通、流動起來。”重慶市地理信息和遙感應用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這是一個沒有先例的工作,他們通過自己的摸索最終形成了這個數據匯聚應用平臺。
在數據的處理上,需要通過數據原材料質量評估、數據清洗和時空融合三個步驟。研發人員針對不同數據,制定了2300余條質量評估規則,剔除重復、錯誤、不完整、不標準的數據。然后,再通過建立主題數據融合模型,利用數據轉換工具,將原本獨立、離散的數據資源,以時間、空間為軸線進行融合,最終形成了高質量的時空融合數據。
在此過程中,研發人員在標準規范、軟件平臺等方面做出了系列創新。
標準規范方面,提出了“地理實體碼+信息分類碼”的時空數據標識編碼方法,編制了《智慧重慶時空信息分類與編碼標準》和重慶政務信息資源目錄,建立了省市時空大數據匯聚、整合、融合的數據標準,形成了我國第一個以地理實體為基礎的城市綜合信息大數據標準體系。
軟件平臺方面,創新建立在線通道式共享交換模式,攻克大數據匯聚技術難題,自主研發智能兼容數據共享平臺,實現多源異構數據的動態接入、互通共享;攻克大數據治理技術難題,自主研發時空大數據融合平臺,實現海量數據的時空融合、智能分析;構建了集分級簡化、存儲、索引、服務于一體的時空數據模型,攻克互聯網模式下時空數據的分布式存儲、高效訪問、高精度圖形渲染、實時分析與可視化等關鍵技術,自主研發時空大數據服務引擎,實現時空大數據的高效管理、快速服務。
上述科技成果得到業內人士高度認可,在貴陽、深圳、天津等地得到廣泛應用。在重慶科技成果轉化促進會組織的“智慧重慶時空大數據與云臺建設關鍵技術及應用”科技成果評價會上,以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建成為代表的專家團認為,該成果作為國內首個省域架構的智慧城市時空大數據與云平臺,成果總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對國家和區域智慧城市建設具有重要示范作用。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