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實際成效答好社會關切題
——教育部主題教育推動解決熱點難點問題系列報道之三
中國教育報記者 于珍
■“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進行時
“優(yōu)化教育教學環(huán)境,讓教師安心、熱心、舒心、靜心從教,回歸教育的本質、堅守教育的初心,把寶貴時間和精力配置到教書育人的主業(yè)、立德樹人的使命上來。”7月11日至12日,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領導小組組長陳寶生帶隊赴山東調研中小學教師減負工作,與師生互動交流,并出席調研座談會,深入了解教師負擔情況,切實貫徹落實中央為基層減負精神。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開展以來,教育部黨組以實際成效回應社會關切,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把中小學教師減負、校外線上培訓治理等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作為重點推進解決的熱點難點問題,直擊問題關鍵,堅持兩手抓兩促進,切實防止“兩張皮”,取得了明顯效果。
中小學教師負擔如何切實減下去?
找準問題根源,定向精準發(fā)力,把時間還給教師
“要統(tǒng)籌研究、科學分析,精準把握教師減負的內涵。從內外部環(huán)境、教師素質等方面找出負擔的具體內容,明確教師減負工作的指導思想。凡是與教育教學無關或關系不大、額外由教師承擔的方方面面工作,都是要減少的。”陳寶生在專項調研座談會上說。
作為“中小學教師減負工作”的牽頭司局,教師司在調研中發(fā)現,中小學教師面臨的額外工作負擔來自方方面面,既有來自教育內部的,也有來自教育外部的。“要通過認真梳理分類,找準問題根源,定向精準發(fā)力,力戒形式主義,力求標本兼治,切實為中小學教師減負,把時間還給教師。”教師司相關負責人說。
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教育部分別從統(tǒng)籌規(guī)范督查檢查評比考核工作、社會性事務進校園、精簡相關報表填寫工作、抽調借用中小學教師事宜等四大方面開展減負工作。同時,鼓勵學校充分發(fā)揮辦學自主權,通過現代治理方式和信息技術手段,加強學校制度建設和辦學行政管理,科學合理地對學校工作進行統(tǒng)籌過濾,分類分層開展相關進校園活動,擔負起教師減負的職責。
教師司在調研中還發(fā)現,為中小學教師減負工作,各地要正確領會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關于減輕教師負擔的重要講話精神,明確為教師減負的目的和要求。“為教師減負,優(yōu)先保障教育教學活動,讓教師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研究教學、備課充電、提高專業(yè)化水平,保障教師潛心教書、靜心育人。同時,要強化教師的責任意識,賦予教師一定的社會責任和義務,讓中小學教師承擔一些必要的社會性事務。”教師司相關負責人介紹。
另外,針對中小學教師負擔形式多樣、來源廣泛的復雜性,教育部充分調動政府、教育部門、學校、學生和家長等社會各界力量,形成合力,共同治理。“切實推動中小學教師減負,法規(guī)看部長、政策看市長、管控看局長、落實看校長、環(huán)境看家長、融洽看班長,全社會形成合力,協同營造推動教師減負的良好教育生態(tài)。”陳寶生在調研時強調。
教育部表示,今年將推動出臺中小學教師減負政策文件,并以此為工作抓手,強調地方黨委和政府是責任主體,要結合地方實際,列出減負清單;要求各省級教育部門出臺減負實施細則,負責具體實施;明確黨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加強統(tǒng)籌協調、督促落實。
教師司相關負責人介紹,接下來,教育部將深入貫徹落實中央主題教育領導小組決策部署,把中小學教師負擔找全面、分清楚、想明白、盯住改,堅定信心、穩(wěn)住耐心,加大治理力度,依法依規(guī)精簡,絕不做“橡皮筋”“稻草人”,開展教師負擔清理精簡工作,進一步營造全社會尊師重教的濃厚氛圍,為教師安心、靜心、舒心從教創(chuàng)造更加良好環(huán)境,推動教育事業(yè)公平而有質量的發(fā)展。
校外線上培訓該怎樣規(guī)范?
“互聯網+監(jiān)管”,切實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課外負擔
根據教育部直屬機關“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工作方案,6月下旬,教育部派出調研組赴北京、天津、遼寧、浙江、山東、湖北、廣東、重慶、四川、陜西等10個省份,通過召開座談會、隨機抽查了解區(qū)縣制度建設情況、走訪培訓機構等方式,重點調研各省份專項治理總體效果、培訓機構規(guī)范經營、長效機制建立和全國校外培訓機構管理服務平臺使用情況。
從調研情況來看,10個省份按照相關工作部署,扎實推進治理工作,積極構建長效機制,全面用好管理服務平臺,取得了階段性成效,積累了有益經驗做法。然而,線下規(guī)范的同時卻迎來了一撥線上的“野蠻生長”,并帶來一系列問題和隱患,社會高度關注、群眾反映強烈,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規(guī)范。
7月12日,教育部聯合有關部門印發(fā)《關于規(guī)范校外線上培訓的實施意見》,第一次從國家層面對面向中小學生校外線上培訓進行規(guī)范治理,切實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課外負擔。
“規(guī)范校外線上培訓既要立足當前,解決存在的突出問題,又要著眼長遠,構建長效機制,促進校外線上培訓有序發(fā)展。”針對規(guī)范校外線上培訓這項全新的工作,牽頭司局基教司相關負責人介紹,《實施意見》堅持改革創(chuàng)新,吸收借鑒校外線下培訓機構管理經驗,“用互聯網的方法解決互聯網的問題”,采取“互聯網+監(jiān)管”新模式,按照備案審查、逐一排查、全面整改、加強監(jiān)管的流程,有計劃、分步驟開展規(guī)范工作,積極穩(wěn)妥推進。
根據《實施意見》,規(guī)范校外線上培訓工作目標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到2019年12月底前完成對全國校外線上培訓及機構的備案排查;第二階段,到2020年12月底前初步建立全國統(tǒng)一、部門協同、上下聯動的監(jiān)管體系,基本形成政府科學監(jiān)管、培訓有序開展、學生自主選擇的格局,為科學規(guī)范管理打下堅實基礎。
在落實層面,教育部從政治和全局高度加強對校外線上培訓的統(tǒng)籌部署,強化使命擔當,強力推進校外線上培訓治理各項政策措施落實到位。基教司相關負責人介紹,教育部將深入貫徹落實中央主題教育領導小組決策部署,在中央第十九指導組指導下,以“改起來”為目標牽引,做到重大問題合力改、遺留問題盯住改、局部問題精準改、當前能改馬上改,深入推動解決“面向中小學生的校外線上培訓治理”,以務實作風推動直屬機關主題教育走向深入,取得實效。
“校鬧”行為如何治理?
健全機制、筑牢底板,把學校辦學安全托起來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期間,教育部圍繞依法治理“校鬧”,先后赴海南省、江蘇省開展專項調研,深入廣泛聽取了省市縣三級教育部門,以及大中小學各學段、普通和職業(yè)教育、公辦和民辦、城市和鄉(xiāng)村等多種類型學校校長、教師代表的意見建議。
在調研中,大家普遍反映,因為“校鬧”的存在,學校承擔了不應當承擔的責任和壓力,導致一些學校不敢正常開展體育教學、課外活動,不敢正常批評教育學生,干擾了素質教育的實施,影響了良好教育生態(tài)的形成。“校鬧”行為破壞法治底線,也不利于學生法治觀念和規(guī)則意識的養(yǎng)成,影響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實。
“基層在處理‘校鬧’問題上面臨內外多方面的實際困難。”教育部牽頭司局政法司相關負責人說,這些困難包括安全教育、管理和事故處置科學化規(guī)范化專業(yè)化不夠,糾紛化解、損害賠償等機制不完善,政府部門履責不到位,“校鬧”行為難以及時制止、依法打擊,社會法治環(huán)境、輿論環(huán)境有待優(yōu)化,學校安全相關法律制度不健全等。
根據調研情況,7月26日,《教育部等五部門關于完善安全事故處理機制維護學校教育教學秩序的意見》印發(fā)。政法司相關負責人介紹,《意見》借鑒治理“醫(yī)鬧”做法,結合教育領域特點,遵循客觀中立、依法治理、多元參與、部門協作的原則,圍繞依法治理“校鬧”,構建了從加強預防、減少事故,完善程序、妥善處理糾紛,到嚴格執(zhí)法、依法懲治“校鬧”行為,再到多部門合作、形成共治格局的完整治理體系。
《意見》特別強調,學校要切實樹立依法治校、依法辦學理念,通過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糾紛,不得為防止發(fā)生安全事故而限制學生正常參加課間活動、體育活動和其他社會實踐活動。
《意見》印發(fā)后,教育部進一步細化工作職責,抓緊開展學習宣傳和貫徹落實工作。8月20日,召開2019年首場金秋新聞發(fā)布會,邀請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公安部治安管理局相關負責同志、有關專家和基層代表參加新聞發(fā)布會,對《意見》進行解讀。《意見》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教育部政務新媒體“微言教育”發(fā)布新聞當天閱讀量即達10萬+,目前閱讀量已達60多萬。《意見》受到基層和戰(zhàn)線的廣泛關注及普遍好評,認為《意見》針對性強,切中了基層存在的問題,為學校安心辦學、靜心育人撐起了安全之網。
原標題:以實際成效答好社會關切題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