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資訊:新文科建設回應當下也要“致未來”
近日,教育部、科技部等13個部門正式聯合啟動“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全面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新文科的概念逐漸熱了起來。
新文科建設,是教育部近年來實施的“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中的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的組成部門。主要涵蓋了心理學、哲學、中國語言文學、歷史學等人文學科。同社會上熱議的新工科建設不同,新文科少了,但既然作為基礎學科,這也是一項影響深遠的基礎工程。
相較上世紀八十年代“最好的學生報文史專業”,文科久已不彰是不爭事實。究其深層原因,一個是如今技術變革驅動時代革新的步伐在加劇,再就是文科研究教學,手段方式日益落后,很難回應時代提出的新問題新議題。當然,高校因為社會元素,不得不關注注重排名,而文科研究由于少國際期刊,對學校排名助推不及工科,導致不少高校發展文科學科的動力不足。
那么,國家層面主推新工科建設,顯然是著力于推動高等教育高質量內涵發展。越是基礎學科,越是難做出重大甚至根本性創新。然而,我們當下經歷的時代,可謂“幾千年未有”,所面臨的研究課題、可使用的研究工具手段,足以讓有志研究的人感到“夢寐以求”。誰說中國文學沒有好研究素材?要知道新時期出現的網絡文學已經悄然成為“世界四大文化奇觀”。互聯網原住民為主體的當下社會,微信等新占用了大量社交時間,由此提出的心理學、哲學等新問題,有待于學界做出回應。你能想到阿里阿里云奠基者王堅,曾經是浙大心理學教授嗎?文科建設,做好交叉融合跨界革新的文章,不僅不會被時代淘汰,還能引領時代。
新文科建設,就是要回答現實問題的,切不可端著 而是要俯下身去。信息快速更新,社交崛起,商業模式瞬變,生活方式多元,人文研究學者不能再書房三分地,要投身火熱的現實生活課堂,運用大數據、信息技術等工具拓展新的研究領域。同新工科被行業與社會催逼著不同,新文科建設工作者要加壓,不僅與時代并跑,還要在時代前沿領跑。
當然,新文科建設,除了要把握好當下,解決好自身發展問題,還要體現出基礎學科“致力長遠”的特征。人畢竟是社會關系的總和,不管時代如何發展,心理學、哲學、文學、歷史學是永遠都需要的,這是解決人類自身存在感、安全感、獲得感、幸福感的學科體系。在布局新文科建設時,不能再“唯論文論”,要多一些“無用之用”的,一定要為未來的人文學科打下基礎培植土壤。還有,一些以工科見長的大學,學科排名可能會一下很高,但未必底蘊深厚,贏在當下未必能基業長青,還是要根據自身辦學特點做出新文科建設生態布局,為將來的學科建設枝繁葉茂生生不息種下寶貴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