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逐市場熱點造題材 上市公司頻繁更換“馬甲”
原標題:追逐市場熱點造題材 上市公司頻繁更換“馬甲” 重慶商報—上游財經記者 李揚帆 雖然上市公司更
雖然上市公司更名在A股市場不算新鮮事,但2018年以來上市公司更名改姓的頻率還是令人咂舌,不過,業內人士認為,上市公司頻繁地改變名稱不僅讓前期積累的知名度付諸東流,一味地追逐新概念還可能因讓投資者難識“廬山”真面目而遭到摒棄。
根據此前的安排,新華龍定于2月6日進行股票簡稱變更,變更后的股票簡稱為吉翔股份,公司主營業務沒有改變。而在稍早前的2月2日,江南嘉捷發布公告,證券簡稱將由江南嘉捷變更為三六零,同樣是在這一天,壹橋股份正式更名為晨鑫科技。
實際上,近期像新華龍、江南嘉捷、壹橋股份這樣更換股票名稱的A股上市公司并非個案,據重慶商報—上游財經統計,2018年以來,A股市場已有15家A股上市公司進行了公司股票更名,蘇寧云商、赤天化、嶺南園林則已發布公告,宣布擬變更公司股票名稱,就已變更股票名稱和擬變更股票名稱的上市公司數量而言,已經創出歷史同期最高紀錄。
2018年開年之所以就有大量A股上市公司調整股票名稱,其原因主要有三點,一是財務狀況引發的上市公司“戴帽”、“摘帽”,比如龍力生物因為主要銀行賬戶被凍結而在1月19日將股票名稱變更為ST龍力。二是上市公司重組成功或業務重心調整引發主營變化,上市公司名稱出現改變,比如中泰橋梁改名為凱文教育。三是部分上市公司為了迎合市場炒作熱點而特意將股票名稱調整為更時髦的稱謂。
值得注意的是,就A股市場的歷史看,上市公司為搭上市場熱門題材順風車而進行股票名稱調整這類事件出現的頻率相當高,據本據中心統計,2000年以來A股上市公司總計進行了5463次股票名稱調整,其中不涉及“摘帽”、“戴帽”以及大股東主營業務變動的股票名稱調整就占到了1701次。就時段分布而言,這1701次股票名稱調整發生的時間則主要集中在2000~2001年、2007年、2010年、2013年~2014年,以及2017年之后,而相關股票名稱的變更方向明顯與當時的市場熱點相關。
以2000年~2001年為例,當時互聯網科技熱潮席卷全球,A股市場也順勢而上,截至2001年底在全部1131只股票中,名稱與“科技”沾邊的有78只,這還不包括那些帶有“軟件”“電子”“科控”“科創”等相關字樣的股票,但是絕大部分改名公司的主營業務并沒有絲毫改變,也沒有進行任何的資產重組和股權變更,實在是名不符實,典型案例便是正虹科技,公司主營業務為各類飼料的研制、生產、銷售以及飼料原料銷售等,但2001年3月在主營業務并無根本改變的情況下,公司將名稱由“正虹飼料”變更為“正虹科技”并沿用至今。
類似的事件還在2007年、2010年以及2013年之后密集出現,比如2007年房地產市場一片繁華,“魯商置業”、“宜華地產”等帶有“地產”、“置業”等名號的股票明顯增多;2010年有色金屬大熱,“鵬欣資源”、“赤峰黃金”等“沾金帶銀”的股票名稱隨之大量涌現;而2013年以來經濟結構的調整升級又使得不少上市公司的股票名稱中增添了“生物”、“環保”、“傳媒”等字眼。
另外,盡管部分上市公司股票的更名與其主營業務或業績的變化相關,但其更名頻率之高同樣令人頭暈,比如珠江控股自2000年以來已累積進行了14次股票名稱的變更,山東地礦、浪莎股份、藏格控股等上市公司也在上市后了12次以上的股票名稱的變更。
然而不少上市公司的股票名稱在進行一系列的調整后往往又回到了原點,比如深科技在上市后陸續使用過“G深科技”、“深科技A”、“長城開發”等多個名稱,不過在目前該股的名稱又恢復為“深科技”。
需要指出的是,實際上,近年來確有部分上市公司借更名頻頻出位,諸如“匹凸匹”、“中科云網”、“娛樂”等此類更名,被市場質疑存在“更名式炒作”的嫌疑。對于這一現象,兩大交易所紛紛出臺予以。2016年9月,所制定了《上市公司變更證券簡稱業務》;2016年11月,深交所發布了《變更公司名稱備忘錄》,要求上市公司股票簡稱應當基于公司自身經營發展實際需求,不能出于投機炒作、不當市值管理等目的,或者單純為了變更而變更。股票簡稱除了應當符律法規的外,要能反映公司主營業務、商標或品牌等與自身經營特點有關的要素,向投資者公司的實際情況或核心價值。
實際上,近期卻有不少上市公司的股票更名行為已經遭到監管部門的處理。如1月26日,赤天化公告稱擬將公司全稱變更為“貴州圣濟堂醫藥產業股份有限公司”。公告披露,公司目前為醫藥化工雙主業,今后將視實際經營情況,擇機剝離化工業務。對此,所發出問詢函,要求赤天化結合現有化工、醫藥業務經營情況,說明化工收入占比較大的情況下,公司變更全稱是否與現有主營業務相匹配。同時說明,截至目前,公司是否有剝離化工業務的具體計劃或安排,是否與此前作出的相關承諾相一致。此外,所要求赤天化結合公司目前化工業務的經營情況,說明在保留化工業務的情況下,公司未來經營是否存在一定風險。
而在2月2日更名為晨鑫科技的壹橋股份,其最初本想更名為晨鑫智能,然而在深交所向公司下發關注函關注更名事宜后,壹橋股份承認“公司現有的主營業務中,智能業務的實際占比仍然較少”,進而放棄了更名為晨鑫智能的意圖。
廣發證券投資顧問王立才表示,目前監管層對上市公司更名尚無明確,只要經過公司董事會等程序,到工商局變更登記即可,這就導致上市公司在更換名稱上的隨意性。另外,就A股市場的經驗看,上市公司的更名與股價之間似乎總有些難以言說的微妙關系,加之A股市場“新興加轉軌”的運行特點,上市公司的更名往往給投資者帶來優質資產注入、整體上市、跨業整合等猜想,因此不排除有些上市公司借助股票更名制造題材炒作股票。因此,投資者須需觀察上市公司更名后的主營發展會否“穿新衣走老”,以防范炒作風險。
申銀萬國投資顧問譚飛指出,IT、傳媒、生物、新材料等朝陽產業類公司極受投資者青睞,一些從事傳統產業的公司開始通過改名的手段抹去公司名稱中原包含的行業、主營業務等信息,代之以籠統稱呼。這種“模糊技術”的使用有可能加大投資者對上市公司行業的識別難度,容易對投資者構成一種。從過往經歷看,不論是更名還是投資,如果僅僅是蹭熱點講故事,最后的結果往往是一地雞毛。同時對上市公司而言,股票名稱本身是企業無形資產的一部分,公司頻繁地改變名稱不僅讓前期積累的知名度付諸東流,一味地追逐新概念還可能因讓投資者難識“廬山”真面目而遭到摒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