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份大交易:交易熱情明升暗降 中小創股重獲資金關注
數據統計顯示,截至3月29日,3月份以來兩市共有421家A股公司發生大交易1158次,累計成交29.19億股,月成交金額363.03億元。表面上,3月份無論涉及大交易的公司家數、成交次數還是成交金額都較2月份有所增長(2月份兩市有306家A股公司發生大交易379次,累計成交19.78億股,累計成交247.88億元),但實際上2月份整體成交規模偏小與其月內正值春節長假,期間僅有14個交易日因素是有直接關系的。若從日均成交規?矗3月份的成交金額其實是明漲暗跌,前21個交易日日均成交額只有17.29億元,不僅略小于2月14個交易日的日均成交額17.71億元,且遠小于1月份的日均成交24.19億元和2017年12月份的34.45億元。
雖然日均成交額度在縮小,但月內賣方機構選擇打折賣出卻是毫不手軟,1158筆交易整體平均折價5.32%,較2月份4.45%的平均折價率有明顯抬升,這說明市場的不景氣導致持股方有甩賣的嫌疑。相較折價率的上升,在交易日增加7天的情況下,3月份僅發生了129筆溢價交易,占月內全部交易比重的13.73%,相比2月份99筆實現溢價成交的大交易,占次數比14.58%是有明顯下滑的。月內實現漲停價格成交的公司僅有維業股份、振東制藥、易事特3家公司,而以跌停價格完成的交易則多達376筆。
春節后,隨著白馬藍籌展開調整,此前一直不受待見的中小創股迎來反彈,如此也影響到大交易平臺上中小創公司的交易活躍度。在1月份時,大交易平臺上進行交易的551家公司中有288家來自中小創,占比52.67%,而到了2月份時,大交易平臺進行交易的306家公司中有164家來自中小創板塊,占比53.59%,等到了3月份時,在目前發生大交易的421家公司中已經有229家為中小創公司,占比提升至54.39%。連續3個月的交易中,涉及中小創公司的交易明顯在抬升中。
此外觀察發現,機構專用席位在近期還密集地出現在大交易榜單上,交易個股有不少來自于中小創公司,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公司中有不少是上市不久的次新股。從這些次新股的上市時間點看,不少公司正陸續進入大小非減持時段,機構在此時對小盤股進行逢低吸納至少也反映出其目前的持股態度,即開始在中小創尋求合適品種建倉。如機構專用席位在3月14日合計買入康泰生物1776.5萬股股份,累計斥資8800.8萬元,次日3月15日,機構專用席位再度買進了65萬股康泰生物,累計成交金額3185萬元。3月19日機構專用席位買入了歐普康視原股東減持的股票,了2072.4萬元接盤該股。此外,一些行業發展前景較好的中小創股同樣受到機構的青睞,如飛馬國際、廣聯達、天業通聯等。
相比一些“陳年”老股,被機構資金盯住的次新中小創股票是值得關注的,在其目前流通盤相對有限的情況下,機構資金的及時介入會對這些中小創公司的股價變化帶來積極影響。
在行業分布上,觀察發現,半導體、技術硬件與設備、耐用消費品與服裝等是機構大交易出貨較為集中的行業,而機構買入的個股則大多集中分布在醫藥生物、軟件、材料等行業。機構的偏好與近期市場的熱點較為重合,如醫藥生物類公司,在經歷2月份的深度調整后,板塊整體出現了明顯的估值修復行情,一舉成為3月份以來的走勢最強勁行業。截至3月29日,生物醫藥板塊整體累計上漲了8.2%,高出排在第二位的計算機板塊3.73個百分點。也就在近期,機構還紛紛發表觀點表示繼續看好醫藥股的估值修復行情。
總的來看,機構在3月份的大交易平臺上顯示出來的特點還并不明顯,這與近期市場整體熱點分散相似,機構在大交易上買入和賣出相關個股的情況也較少形成一致性趨勢,所看好的機會比較分散且平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