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熱點輿情(1月3日)有害APP入校園須形成長效機制
“互聯網+教育”育人,保障中小學生健康成長,教育部辦公廳近日印發《關于嚴禁有害APP進入中小學校園的通知》,要求開展全面排查,建立學習類APP進校園備案審查制度,防止有害APP進入中小學校園。
網友“我住長江邊11”:現在什么事情都要求下載APP。雖說現在手機普及率很高,但是并不適合小學生使用:一是傷眼睛,二是小學生自制力差很可能利用完成作業的機會玩手機游戲。
網友“超8” :大學生被拋棄了嗎?大學宿舍的熱水也用APP,有的還與學分掛鉤,學分不夠不能畢業,希望也能管一管大學校園的APP亂象。
網友“躲在飄雪的季節”:某些平臺也會不斷地宣傳一些搜題的軟件,導致學生更懶于思考,直接抄答案、抄作業。
網友“blessed奮輕”:這樣會不會在一定程度上了“智能教育”呢,有一個分級標準,避免對APP“一刀切”。
@青年報:防止有害APP進入中小學校園,需要建立使用管理的長效機制。結合學校教學實際選擇使用APP,而不是不管有無實際用處,都用使用APP來顯示教育信息化,這才能避免校園APP過多過濫。如何有害APP進校園,強調的是教育部門和學校、教師的責任,而家長的作用也不可或缺。
今日熱點輿情(1月2日)“靚號”過戶需終身保底消費?手機“靚號”該如何規范
,明確碼號資源的規范管理和運營商的經營邊界,取消辦理號碼業務附加的不合理條件,消費者收取或者變相收取選號費、占用費,炒作“靚號”。
表示,方案提出要與改善同步,與監管同步,與保障同步,通過打組合拳,統籌推動,綜合施策,提升百姓的獲得感。
認為,不合理低價游僅憑例行公事的檢查,是難以認清其真面目的。有效整治低價游,理當建立長效機制,推行整治常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