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份CPI上漲3% 豬肉價格是主因
國家統計局15日發布數據,9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CPI)同比上漲3%,過半系豬肉價格上漲推動。今年1至9月平均,CPI比去年同期上漲2.5%,低于全年3%左右的調控預期目標。
9月份,構成CPI的八大類商品和服務價格同比七漲一降。當月,食品煙酒價格同比上漲8.4%,影響CPI上漲約2.49個百分點。食品中,豬肉價格上漲69.3%,漲幅擴大22.6個百分點,影響CPI上漲約1.65個百分點。牛肉、羊肉、雞肉、鴨肉和雞蛋價格漲幅在9.4%至18.8%之間;鮮果價格上漲7.7%,漲幅回落16.3個百分點。此外,鮮菜價格下降11.8%。
其他七大類價格同比六漲一降。其中,其他用品和服務、醫療保健、教育文化和娛樂價格分別上漲5.8%、2.2%和1.7%,衣著、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務價格分別上漲1.6%、0.7%和0.6%;交通和通信價格下降2.9%。
當天發布的數據還顯示,9月份,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同比下降1.2%,降幅比上月擴大0.4個百分點。
分析
如何看待9月CPI漲幅升至3%?
國家統計局15日發布數據,9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CPI)同比上漲3%。CPI漲幅為何有所擴大?通貨膨脹壓力會不會加大?群眾基本生活如何保障?圍繞這些社會關心的熱點問題,記者采訪了相關專家。
數據看點
價格結構性分化態勢很明顯
“最近感覺水果比之前便宜了,近段時間葡萄、蘋果實惠多了,不少新鮮蔬菜價格感覺也下來了,但就是豬肉確實貴了不少啊!”今年61歲的北京市豐臺區居民張萍告訴記者。
有升有降,數據也印證了這種感受。
綜觀9月份物價數據,價格結構性分化的態勢很明顯。比如,食品價格同比上漲11.2%,漲幅擴大1.2個百分點,但非食品價格上漲1%,漲幅還在回落。
在食品內部,也有分化。前期漲幅較快的鮮果、鮮菜價格已呈回落態勢。
豬肉價格成為推升CPI的主因。數據顯示,9月份豬肉價格同比上漲69.3%,漲幅擴大22.6個百分點,影響CPI上漲約1.65個百分點,“貢獻”超過一半。
此外,受天氣轉涼需求增加和消費替代影響,牛肉、羊肉、雞肉、鴨肉和雞蛋價格也有不同程度上漲,漲幅在9.4%至18.8%之間。
形勢盤點
保持總體物價穩定具有堅實基礎
盡管9月當月CPI漲幅有所擴大,但從今年以來的CPI數據看,年初兩個月CPI漲幅不到2%,此后6個月漲幅都在2%的平臺波動,物價走勢總體仍屬溫和。今年1至9月平均,CPI比去年同期上漲2.5%,也低于全年3%左右的調控預期目標。
從構成CPI的商品和服務價格看,除了豬肉等食品價格上漲較快,服務價格同比上漲1.3%,居住價格同比漲幅為0.7%,交通和通信價格同比下降2.9%。
“這輪物價上漲的結構性特征明顯,豬肉等部分食品價格是主要推動因素,而非食品價格漲幅回落,工業消費品價格漲幅也不大。此外,1至9月,剔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只有1.7%,這也顯示當前通貨膨脹壓力實際上并不大。”社科院世經所全球宏觀經濟研究室主任張斌說。
針對豬肉等食品價格的上漲,國家出臺多項舉措促進生豬生產,大力推動各項政策落實落地。
展望全年,總體物價水平保持穩定仍有基礎。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付凌暉認為,從食品、工業消費品、服務等領域來看,下階段價格保持總體穩定有較好基礎。物價控制在全年預期目標范圍內是有基礎、有條件的。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