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正宗的太極八卦圖八個方向圖片大全5對應什么卦
傳說在神農的時候,古人就已經開始對天象進行精細的觀測了
傳說在神農的時候,古人就已經開始對天象進行精細的觀測了。神農的時候,中國發生了農業,正式進入了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時代,南方大規模推廣水稻,北方大規模推廣黃米、小米。農業的發展,離不開歷法的精確指導,歷法的精確離不開對天文的精密觀測。傳說神農立歷日,立星辰,分晝夜,定日月,月為三十日,十一月為冬至,形成了一年12月的歷法。在神農的時候,受歷法上四季的啟發,人們對五行也有了初步的概念,形成了與春夏秋冬對應的金木水火四行,并且就已經開始使用這些與天干地支結合來標測方位和時間了。
《周髀算經》里曾有記載,古人通過觀察日出日落的位置來確定一年12個月,將其稱為“七衡六間圖”。意思是7個圓、6個間隔,內外兩個圓代表冬至、夏至太陽一天的軌跡,中間5個圓每個代表兩個節氣太陽軌跡。一共12個節氣的軌道,正好對應了12個月:
古籍《山海經》里也曾追溯了先民通過觀察日入日落的14個山頭來確定時間的實踐,有人認為這就是最早的歷法,連山歷:
因此,另有一種說法是,神農將已經精細化的“連山歷”與64卦系統結合,形成了《連山易》(見下圖,一年365天的日影長度細化,記錄在圖上)。
神農時期歷法的發展,使得當時代表上天的巫師們需要將歷法的最新知識更新到八卦的體系當中。將八卦圖與地支結合相對容易(下圖):
但將八卦圖和天干結合則不是很理想,要么有四個卦和天干不對應,要么兩個天干和八卦沒有對應上,所以與六十四卦體系,也就更難融合,見下圖。
但是先天八卦與月相有很好的結合,從遠古時期就開始的對月相的觀測和記錄中,可以發現月相與八卦形成了對應關系:左半邊順時針看坤、震、離、兌、乾,依次可見陽爻越來越多,象征光明越來越多月相從新月到滿月的過程;順時針看右半邊乾、巽、坎、艮、坤,其陽爻越來越少,陰爻越來越多,象征了黑暗逐漸增加從滿月到下個新月的過程。見下圖:
再根據相應月相出現時,月亮的方位以及方位對應的天干(上半月看傍晚,初三傍晚峨眉月出現在西方,震為陽,配庚;初八傍晚上弦月出現在南方,巽為陰,配丁;十五傍晚滿月出現在東方,乾為陽,配甲;下半月看清晨,十六清晨缺月出現在西方,巽為陰,配辛;二十三清晨下弦月出現在南方,艮為陽最正宗的太極八卦圖,配丙;三十清晨新月消失于東方,坤為陰,配乙;日月配戊己;壬癸再配乾坤),就可以將八卦和天干結合起來(這方法叫“納甲”):
這種結合,也是將先天八卦代表的太陽歷與天干代表的太陰歷(月相)進行結合的嘗試。可以得到乾1(代表父親)、坤2(代表母親)、艮3(代表少子)、兌4(代表少女)、坎5(代表二子)、離6(代表二女)、震7(代表長子)、巽8(代表長女)的順序,將八卦重新排列八個方向圖片大全,按著奇數(男性)在左,偶數(女性)在右順時針排列如下:
按順時針依次為乾、艮、坎、震、坤、兌、離、巽。這個卦序,在許多古代文獻中有記載:最早的是成書于戰國時期的文獻《大戴禮記·易本命》,在漢朝京房的等的八卦納甲法(見下圖)中也有記錄。
這個卦序在北宋時期發現的《古三墳·山墳》中記載如下:崇山君(乾)、伏山臣(坤)、烈山民(艮)、兼山物(兌)、潛山陰(坎)、連山陽(離)、藏山兵(震)、疊山象(巽),與納甲法的次序一模一樣,被認為是《連山易》的卦序。宋朝王應麟在《玉海》中認為,“初乾、初奭(坤)、初艮、初兌、初犖(坎)、初離八個方向圖片大全、初厘(震)、初巽”,是《歸藏·初經》中記載的卦序,而《初經》反應的是《連山易》的卦序。
無獨有偶,這種八卦的排列順序在貴州彝族古書《宇宙人文論》里也有一樣的記載。如下圖。第一張是彝族“八角”(八卦)圖,第二張是根據彝族古載整理的卦序,第三張是馬王堆《周易》卦序:
彝族人有自己的文字,歷史非常悠久,據彝族掌握文字的老人介紹,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夏代以前,比甲骨文還早。經過考證,彝族人與漢人在夏朝初年的時候分離,形成了彝族自己流傳至今的文化。山東龍口文化時期(大致對應了五帝時期的東夷部落,彝族在解放前一直被稱為“夷族”)的丁公村曾經出土了一個陶器,上面有十幾個文字符號,經考證就與今天彝族的文字相一致,見下圖。
彝族人相信自己是蚩尤的后代最正宗的太極八卦圖,而蚩尤則是伏羲在東方的后代。歷史上彝族的易學就非常發達,西漢的時候八個方向圖片大全,易學在中原就已經中斷了許多香火,中原學者入蜀學習易學,才有了楊雄的易學。宋代中原社會對河圖、洛書、太極陰陽魚圖的追回,也是從蜀中彝族那里得到的:
彝族人的社會直到解放前還保留著原始社會的特征,所有的文字與文化,都被掌握在族中的巫師家族手中,父子代代相傳。彝族文字大多寫在巖石、布、皮、紙、瓦、木牘、竹簡八個方向圖片大全、骨、木等不易保存的載體上,經家族代代相傳5對應什么卦,不斷重新抄錄而流傳至今。由于彝族社會發展史上未曾出現巫史的真正分離,彝文文獻多由彝族巫師世代抄寫流傳下來,且多用于巫事。這種巫師代理上天說話,指導人間事物的現象八個方向圖片大全,與五帝時期社會特征非常一致。
而彝族文字流傳的特征,給漢字以及漢族文化的起源和流傳提供了重要的旁證:最早的漢字應該也是由巫師發明并使用,而且始終只在巫師家族內部小范圍流傳,在不宜保存的載體上傳遞。換句話說,即使是夏朝的貴族,如同中世紀歐洲的貴族一樣,可能也大多數不掌握文字。他們在祭祀儀式上看到的被巫師挑選出而寫出來的文字,和我們今天看到各類法術中的鬼畫符的感覺可能是一樣的(下圖是在水族祭祀中出現的水書,如果不說明的話,感覺就像是鬼畫符)。這可能是夏代文字沒有被大規模發現的原因。而到了商代,甲骨上的文字被保存下來了因為偶然的原因被發現了,同時青銅器逐漸變多,銘文也逐漸被保存下來了。
彝族古書的內容,是以易學的八卦體系為核心,以原始宗教為主要表征的多學科融匯于一體。其包羅的內容,可歸類分為原始宗教類(此類又可分為祭祖、祭奠、祭神、消災除禍、驅魔送鬼、詛咒盟誓、招魂、祈福、占卜、祭祀神坐圖譜等經書);歷史、譜碟、神話最正宗的太極八卦圖、哲學、倫理、天文律歷、地理、文學、醫藥、農牧生產、軍事、契約、帳簿、通告、譯著、文字等。
這種特點與漢族流傳的易學的特征非常一致,與中華文明的形成過程也一致:從對天象的觀測中產生歷法;從對天象歷法的解讀中,產生了原始的文明;對文明的記錄產生了文字;文字文明秘密流傳,直到周朝才被貴族大量掌握,到春秋才被孔子傳授給平民百姓。當然這種文明,在今天看來,是以原始的巫術的形式展現出來,里面又包絡了自然社會方方面面的知識。各地出土了大量的戰國秦漢時代的竹簡,里面大部分內容都是巫術和占卜類的5對應什么卦。這說明了文字最開始的功用,就是溝通人神,順帶記錄天象歷法的,即便到了秦漢年間,也仍然保留了文字的原始功用。
彝族八卦的這種卦序與今天《周易》里的卦序、先天、后天八卦圖卦序完全不同,這反映了這種卦序5對應什么卦,是非常久遠的一種卦序。這種卦序,在先天八卦純邏輯推演的卦序基礎上,考慮了人為的社會性因素:將代表男性的卦(乾,父親;艮,小兒子;坎,二兒子;震,大兒子)都放在左邊,代表女性的卦(坤,母親;兌,小女兒;離,二女兒;巽,大女兒)都放在右邊,而且父母離小兒子小女兒最近。這種卦序反映了彝族社會的家族關系,同時應該也是《連山易》頒布時,對天下秩序的一種解讀。
相傳《三墳》是記載上古三皇時期的三部文獻匯編,用上古文字寫成,最開始被記載在陶器上,因此稱之為“墳”。《三墳》一直被夏商周皇家所收藏,到春秋時期還有人能讀懂最正宗的太極八卦圖,但之后就失傳了,歷來沒有人留下只言片語。北宋發現的《古三墳》里記載了《連山易》、《歸藏易》八個方向圖片大全、《乾坤易》的三種卦序,64卦排列體系與卦象(卦的象征性含義),以及后人對卦象的解讀。由于其中的內容幾乎在之前聞所未聞沒有旁證,再加上其中有些內容自相矛盾,因此歷來被當做是偽書。
但是從上面古人文字記錄的《連山易》、帛書《周易》、彝族八卦的順序與《古三墳》連山的卦序的對應來看,這部書的部分內容,至少在戰國時期已經存在了,因此不可能完全是偽造。從其中的內容來看,最有可能的是和《太公兵法》、《禮記》、《山海經》之類的文集一樣,在原始資料的基礎上,在戰國時候被當時的學者根據當時的情況結合傳說給整理出來的,其中保存了一部分《連山》、《歸藏》的內容,然后用當時的語言整齊劃一重新寫了出來。因此,《古三墳》里所描述的三套體系未必反映了真實情況,卻更可能是戰國時候編纂者所認知到的情況,至少這里面保存了部分戰國時的知識體系 。所以這種采用了月相與太陽歷結合的卦序,極有可能就是反映了《連山易》的八卦卦序。依據《古三墳》,連山六十四卦的體系應該如下,與帛書《周易》的六十四卦序一致:
這套體系里,將君(乾)、臣(坤)、民(艮)、物(兌)、陰(坎)、陽(離)、兵(震)、象(天象,巽)與八卦一一對應并進行了解讀,體現了當時對社會秩序以及重要自然現象的認識。或許最初八卦的讀法就是很具體的君臣民物陰陽兵象,而不是抽象的乾坤艮兌坎離震巽(乾坤二字都是戰國的時候開始出現的,所以之前必定有其他名稱)。另外,從民與艮的對應來看,或許艮卦的名稱,最初就是從“民”字而來(如下圖最正宗的太極八卦圖,兩個字都和眼睛相關)。
- 標簽:八卦圖讀法
- 編輯:唐明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