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娛樂圈大佬級人物劉姓(娛樂圈的劉姓美人)
劉姓的歷史源流
世界上的主要國家,往往都有構成這個民族主體的所謂大姓,如英國的Smythe、Jones、Williams;美國Smith、Johnson、Carson;法國的Martin, Bernard、Dupont;德國的Schultz、Mueller、Shmildt;蘇聯的Ivanov、Vasiliev、Deternov等等。劉姓,則是構成中華民族主體的大姓之一。
1990年,中國大陸地區劉姓有6456萬人,占全國總人口12億人口的5.4%。俗話說,"張王李趙遍地劉""劉天下,李半邊"。劉姓的確分布很廣,但分布比例不均衡。劉姓在今日中國分布主要集中在北方和中原地區。具體從劉姓絕對人口數量在全國的分布來說,又集中于四川、河南、山東、河北四省,這4省的劉姓人口占全國劉姓總人口的36%,其中,河南和四川分別集中居住有劉姓總人口的10%,為劉姓并列第一大省,這里的劉姓分別占本省總人口的6%和5.5%。其次分布于湖南、湖北、遼寧、黑龍江、安徽,這五省的劉姓又占了全國劉姓總人口的26%。
劉姓人口中以O型血為主,占中國大陸地區劉姓總人口的31.6%;其次是B型,占30.4%;再次是A型,占28.4%;AB型只占9.6%。
一、劉姓的祖源
1、劉姓的根
從字形結構看,"劉"字是個形聲字,它"從金、從刀,卯聲"。從文字學的角度看,構成"劉"字的這3個偏旁部件中,"卯"是劉字的聲符,代表劉字的語音;"金"和"刀"才是劉字的義符,代表劉字的字義。根據語源學的規律,我們推出,劉字的本義與刀和金屬有關。 "劉"字的最原始、最根本的含義,是指稱一種戰斧。在現在最古老的漢語傳世文獻《尚書》中,就有關于劉這種兵器的記載。《尚書》的《顧命》篇有"一人冕執劉,立于東堂"一句。
我們的祖先,為什么要選用劉這種斧鉞的名稱來當做自己血緣的徽記(姓氏)呢?原來,斧鉞曾經具有極其偉大的作用和意義。文化人類學的理論認為:人類告別猿群、由動物進化為人的重要標志是:人能制造工具。 斧鉞,便正是人類所創造的最原始、最古老的工具之一。劉,又正是原始的斧鉞中的一種 (或者說,在某一支原始氏族中,他們把斧鉞稱為劉)。
當然,最原始的劉(或者說最原始的斧頭)并非金屬制品,而是用石頭制成的;它們最初也許極為粗糙簡陋,并不如今天人們所看到的斧頭那么鋒利。這從考古發現的大量原始人類使用過的石斧就可以看出。但在人類社會的童年時代,人類正是靠著劉這種粗糙原始的石器,來披荊斬棘、砍伐森木、開墾荒地,種植作物;人們也是靠著這種石器才得以抵御猛獸的襲擊和擊殺野獸獵物。 到了稍后一個時期,劉又成為原始人類早期戰爭中的重要武器。這時,斧頭因用于戰爭又被稱做戰斧,劉就是戰斧的一種。特別是在人類發明弓箭和長矛之前,劉更是人類兵器中最具有殺傷力的武器。 劉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最常見最基本的工具,也是人類用以創造文明的工具。
中國人在追溯人類歷史的起源時,常常是這樣來描述的:"自從盤古開天地……"。盤古當年用以開天辟地、創造宇宙世界的,正是一柄神奇的巨斧,也就是劉。 你瞧,那原始的巨斧----劉,是多么的神圣而偉大有力啊!
原始漢語部落從中亞向昆侖山播遷,后在甘肅與藏緬分家,東向占領汾渭流域,最后占領華北平原西部,使當地土著(蒙古群)臣服。這些漢族先民中的一支氏族定居劉邑(今河北唐縣),在征服自然和社會閱歷中,充分認識和感悟到劉這種工具的神圣作用和赫赫威力,于是便用劉來作為氏族的圖騰,開始對它頂禮膜拜起來。久而久之,劉便成為該氏族區別于其他氏族的血緣徽記,并逐漸得到了其他氏族的認同。
2、帝堯苗裔----劉姓的主源
神農氏(首都淮陽)末期,今河南新鄭出現一個強大漢語部族少典氏(有熊氏)。 同時,在今洛陽至華山一帶則居住著原始漢語部落有蟜氏。 今岐山南部的渭水支流姜水居住著原始漢語部落有牛氏。 有牛氏與有蟜氏婚姻繁衍成炎帝部落。 有熊氏娶有蟜氏,生黃帝于姬水。
黃帝長大后,先征服汾河谷地,又沿著中條山和太行山西麓向北,最后沿著桑干河走出山嶺,在今河北北部涿鹿、懷來境內的平原上定居。 炎帝八世孫榆罔氏率共工、四岳沿渭水向東遷徙,沿著黃河南岸到達今山東境內,又從山東渡河北遷,與黃帝部落相遇。兩個親緣部落為爭奪霸主,在汾河下游的阪泉地區發生激戰。炎帝被打敗,歸服了黃帝,以兩個部落為基礎,華北平原西部、汾河平原南部、渭河平原東部的諸多遠古漢語部落逐漸融合成華夏族。
這時原居山東的東夷首領蚩尤西進,原居淮南的三苗(苗瑤先祖)首領夸父也北進中原。東夷與三苗結成聯盟,蚩尤任盟主,共同對付華夏族。公元前2700年,華夏族領袖黃帝在河北省涿鹿縣大敗蚩尤夸父聯軍并殺之,蚩尤部下搶得蚩尤尸體,秘密歸葬濮陽西水坡,稱"帝丘"。 聯軍殘眾向冀州撤退,黃帝窮追不舍,東夷、三苗(九黎氏)倉皇渡黃河南逃。三苗南退長江中游,東夷東退泰山,華夏族占領河南大部,定都新鄭。經過與東夷文化之交流,黃帝的史官倉頡創制了適合漢語特點的文字---漢字。后世尊稱黃帝為人文初祖。
黃帝有25個兒子,建立12個姓氏。其中,黃帝正妻嫘祖生兩子:長子玄囂(青陽),被分封,居住在江水;次子昌意,也被分封,居住在若水。昌意娶了蜀山氏的女兒,名叫昌仆,生下高陽。黃帝死后,由孫子高陽繼位,即顓頊帝。
顓頊出身于黃帝集團而撫育成長于東夷,是東西兩大集團交融的象征。顓頊的后裔舜在東夷親戚家長大,成了有虞氏首領;顓頊的兒子娶四岳為妻,生下祝融氏,被封在河南新鄭;顓頊的外孫皋陶住泰山一帶,皋陶與兒子伯益都先后成為東夷族的領導者。顓頊都帝丘,死后亦葬于帝丘。
顓頊死后,帝嚳繼位。帝嚳,姓姬,名俊,號高辛,是黃帝長子玄囂(姬姓)的孫子、蟜極(姬姓)的兒子、顓頊的堂侄。帝嚳生于窮桑,母握裒因踏巨人足跡而生。帝嚳十五而佐顓頊,封有辛(今商丘),實住帝丘,三十而得帝位,遷都毫邑(今偃師縣西南),在位七十年,享壽百歲。死后葬于濮陽頓丘城南臺陰野之秋山。
帝嚳的四個老婆生了四個兒子:娵訾氏女常儀生摯,陳鋒氏女慶都生堯,有邰氏女姜嫄生棄,有娀氏女簡狄生契。摯被派往曲阜,與夷族雜居,接受了太昊族(該族分兩支,原支在淮陽發展為華夏族,東遷一支在曲阜發展為東夷)的文化,因此稱為少昊。契被派往灤河以東駐守邊疆統治當地的東夷部落—有娀氏部落。棄被派往汾水流域駐守邊疆統治當地的炎帝部落—有邰氏部落。
顓頊時代,太行山一位女子不小心被石頭絆倒,一滴鮮血灑在那塊石頭上,一會兒,整座山嶺全變成了紅色。后來人們將這座山嶺叫丹嶺(順平縣城西10公里伊祁山),文人都將它寫成丹陵。那滴鮮血,竟孕育成一個嬰兒。嬰兒第一聲啼哭,正巧來采藥的陳鋒氏(原居寶雞,后來主要一支遷移到河南淮陽,次要一支遷移到河北保定)女聽到,陳鋒氏抱回家中撫養,取名慶都。慶都十三歲時養母陳氏病故,就一人在丹陵山上的小茅屋生活。山下伊祁長孺夫婦可憐她收為義女。帝嚳母也姓陳鋒氏,命帝嚳納慶都為第三妃,封伊祁長襦為伊祁侯。慶都懷孕后,回娘家于甲申年生下堯。 堯從母姓,姓祁(伊祁)。堯年輕時,堯就以擅長制作陶器在遠近部落中著名。堯身材高大,面色如蠟,長著彩色的八字眉毛,眼睛中有3個瞳孔,頭發特別長。
帝嚳看到自己的兒子有出息,便把堯封為唐侯(唐是大的意思),從此堯又被稱為"陶唐氏",意思是"能制作陶器的大的部落"。唐侯的封地在劉邑,于是堯成為管理強大的劉氏族的首領,而劉氏族以前的首領一方面佩服堯的才干、甘愿讓賢,一方面迫于天子帝嚳的威嚴也不得不讓賢。堯20歲時,接替帝嚳當上了中原部落聯盟的大首領。
堯當上天子后,離開劉邑,來到首都帝丘。為便于統治天下,也為了都免受洪水威脅,堯將首都從帝丘遷到平陽(今山西臨汾),所以平陽留下了很多堯的遺址。堯的封地劉邑的人仍然大部分居住在原地,沒有跟隨堯到首都去當官。
堯命令臣子羲氏、和氏制定歷法,教給民眾從事生產的節令。另外命令羲仲,住在郁夷,恭敬的迎接日出,并詳細安排春季的耕作。又命令羲叔,住在南交,詳細安排夏季的農活兒。又命令和仲,居住在西土,恭敬的送太陽落下,有步驟的安排秋天的收獲。又命令和叔,住在北方幽都,認真安排好冬季的收藏。
堯有兩個女兒,都嫁給了舜。堯有10個兒子,分別是監明(早死)、丹朱、開明、啟明、胤明、覺明、臥明、晦明、源明、少康。其中丹朱繼承了陶唐氏族首領職位,繼續住在劉邑。
后來,堯老了,認為兒子丹朱的德行,做劉邑陶唐氏族首領還可以,但做天子就不夠了。出身炎帝四岳的大臣向他推薦了鯀。 榆罔氏之后,炎帝部落演化為共工、四岳、氏羌三大支。共工為九州姜戎的共主,發展于今豫東北及冀南地,曾與顓頊爭帝。共工女嫁與顓頊兒子駱明(黃帝系),生鯀(姓姒),鯀被封汶山石紐(今四川省北川縣),娶有莘氏之女修己為妻,生下禹。鯀后來東遷,返回中原,被堯封于崇(嵩山)。后鯀因治水失敗喪失了繼承天子的資格。
后來四岳又推薦了虞舜。虞舜是個盲人的兒子。雖然他的父親愚昧,母親頑固,弟弟傲慢,但舜卻能與他們和睦相處,盡孝悌之道,把家治理得很好,這說明虞舜具有非凡的品行。為了考察虞舜的德行,堯把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了他,以從兩個女兒身上觀察他的德行。舜讓她們降下尊貴之心住到媯河邊的家中去,遵守為婦之道。堯認為這樣做很好,就讓舜試著擔任司徒之職,謹慎的理順五倫之德,人民也都遵從不違。堯又讓虞舜參與百官的事,亦有條不紊。又讓他在明堂四門接待賓客,四門處處和睦,從遠方來的賓客都恭恭敬敬。堯又派舜進入山野叢林大川草澤,遇上暴風雷雨,舜也沒有迷路誤事。 正月初一,舜在文祖廟接受了堯的禪讓。堯帝在位長達98年,于辛巳年去世,享年118歲。
堯逝世后,三年服喪完畢,舜把帝位讓給丹朱,自己躲到了南河的南岸。部落首領前來朝覲的不到丹朱那里去卻到舜這里來,打官司的也不去找丹朱卻來找舜,歌頌功德的,不去歌頌丹朱卻來歌頌舜。舜說"這是天意呀",然后才到了京都,重登天子之位。
帝堯陶唐氏的一支后代以陶為姓。
3、劉累御龍氏
丹朱出生時全身紅彤彤,因名"丹朱",意即"紅上加紅"。父親堯當上天子后,由于大哥監明早死,繼承了陶唐氏族首領職務,繼續住在劉邑。舜當上天子后,將丹朱改封于于房(今遂平西南40里吳房故城),為房侯,"以奉其祀,服其服,禮樂加之,謂之虞賓,天子弗臣……"的記載。這說明因"禪讓"之故,帝舜對丹朱及其家族不敢以臣下視之,對房人優禮有加。
丹朱擅長圍棋,被尊為圍棋始祖。圍棋除了游戲外,還有一個作用是用于占卜。堯將帝位禪讓舜,卻把棋藝傳給愛子丹朱,此舉是"傳舜以王權,授丹朱以神權"。也正因此,房人氏族在其后逐漸強大起來,夏、商之時,朝廷亦不敢等閑視之。丹朱嫡長子陵,襲封后以封地為姓,史稱房陵,為房氏開姓始祖,其后代遂為房姓。周朝時周昭王娶房氏,房受其始祖丹朱神明的附體,生下周穆王。丹朱第36代孫房鐘,周昭王時仍襲爵為"房邑侯",其子房沈。房沈第11代孫為漢司空房植,第12代孫房雅于前32年為清河(今河北清河縣東)太守, 房氏家族開始定居于此,并繁衍成為望族, 后又因南朝梁武帝時(502-557年間)房景伯在清河任過太守,唐朝宰相房玄齡也曾任"清河郡"守,故此"清河郡"成為房姓人最重要的郡望。
由于堯長子監明早亡,堯第九子源明把兒子式過繼給大哥監明,繼承監明的家業和廟祀。丹朱改封于房后,式繼承了陶唐氏族首領職務,繼續住在劉邑。
劉累是式的后裔。他的出生很奇特,一生下來手掌中就有一個特殊的紋飾,看上去是 "累"字。劉累的家人認為這種胎記是上天的某種預兆,是神的暗示,因此就把這位新生的圣嬰取名叫做"劉累"。劉累出生之前,劉國和劉姓本就已經存在,而且劉累本人也應該就是劉國的國君之子,他本就已姓劉,因此我們可以稱劉累為劉姓的第一個大顯祖(因為他是目前可知的有正史可查的第一個劉姓成員),但不能稱他肇姓始祖。 劉累因生下來時便有手紋的神瑞兆示,很快就被推為劉氏本族的首領。擔負著神圣的使命,劉累年輕時就離開家鄉,到豢龍氏族(惠連孫子董父)那里去學習馴服、馴養龍的本領。劉累很快就學有所成,成為當時中原部落中小有名氣的馴龍能手,并被夏朝王室召到宮中負責養龍。
這時正是夏朝第14代君主孔甲在位。孔甲在位的第三年,從黃河和漢水中各得到一對雌雄雙龍。孔甲準備用這4條龍來給自己駕車,但他自己卻不會飼養。孔甲派人去找最擅長馴養龍的豢龍氏人,但沒有找到。這時,劉累便毛遂自薦,主動請求承擔4龍的馴養工作。孔甲對劉累的舉動大為欣賞,立即批準了他的請求。最初,劉累把龍飼養得很好,孔甲對他的工作非常滿意,于是正式任命劉累為王室馴龍官,并賜給劉累"御龍氏"的姓氏,宣布由他取代豢龍氏的工作。孔甲又把顓頊之裔孫大彭氏所居之地----豕韋(今河南省滑縣韋鄉)賜給劉累作為他的封邑。 至此,劉累的家族就由劉氏族演變成了御龍氏,族人也由劉邑南遷到豕韋。
顓頊孫子吳回,在帝嚳時為火正祝融。吳回唯一的兒子陸終娶炎帝四岳族的一支鬼方氏的女媸為妻,生有六個兒子:樊、惠連、篯鏗、萊言、晏安、季連。六兄弟后來都封疆立國開姓,其中樊封昆吾,后裔形成己姓部落;惠連封參胡,后裔形成董姓部落;篯鏗封大彭,后裔形成彭姓部落;萊言封鄶,后裔形成妘姓部落;晏安封曹,后裔形成曹姓部落;季連封楚,后裔形成羋姓部落。歷史上把這6個姓再加上從彭姓分出的禿姓部落和從曹姓分出的斟姓部落,合稱"祝融八姓"。祝融八姓最初在今河南新鄭一帶,以后向南發展至河漢之間。
三子篯鏗,又叫彭祖、大彭。黃帝氏族部落聯盟以龍為圖騰,后裔氏族因地名、水名或祖先崇奉物的不同,形成了各自的圖騰崇拜。彭祖的得名,與其氏族部落善于養豕及用豕皮做大鼓有關。這個部落在典禮、祭祀或作戰時,都以擊鼓為樂,久而久之,便以大鼓為圖騰崇拜,且以大鼓的"嘭嘭"聲而姓彭。彭祖擅長調養,做的肉湯特別有營養。他因常做山雞湯獻給帝堯喝,得到賞識,被封于彭城,稱大彭國。大彭氏族部落中,有以黃帝的龍圖騰為稱號的,也有以大鼓或豕(豬)為圖騰徽號的。到大禹為華夏部落聯盟最高軍事首長時,彭壽任彭祖氏族部落長,和禹的關系親密。顓頊-炎帝共工后裔禹在涂山(今安徽懷遠)大會諸侯時,彭壽亦去參加。禹建立夏朝后,唐堯、虞舜舊國大彭國仍列夏朝諸侯。夏王啟十一年,封于西河(邑城在今山西汾陽,轄地相當于今山西西南及陜西關中華陰、大荔等黃河以西的地區)的啟長子武觀反叛,彭壽奉命帶大彭國軍去征討。武觀投降,回朝(今河南鞏義市)向父王啟請罪,被赦免為朝臣。彭壽因功被晉爵為"伯",其封國亦稱彭伯國,是夏代東方的一個大諸侯國。彭伯國與夏朝同為顓頊-炎帝后裔,一直忠于夏王室,與夏王室關系親密。后羿、寒浞篡奪夏政權后,彭伯一直不叛夏朝,后來又出兵助少康奪回了王位,立下大功。少康登上王位后,論功封賞,便封彭壽的庶孫元哲于韋地(今河南滑縣東南50里的廢韋城,今名妹村)立國。因元哲的氏族是以豕為圖騰的,又善于制造大鼓,故改姓為豕韋氏。夏代時,彭伯國勢力大,地位高,其分支豕韋國地位也較高。后來彭伯國遷往今河南原陽,周武王時被滅。
過了4年,也即孔甲七年時,劉累負責馴養的4條神龍中,突然死了一條雌龍。劉累害怕事情被發現,干脆將龍肉煮熟,做成一道菜,派人送給夏王孔甲。不料這龍肉的味道還非常美,孔甲不知實情,吃了還大加贊賞,并派使者向劉累再次索求龍肉。劉累無法拒絕,又不能說出實情,一不做,二不休,又把剩下的3條龍相繼殺了。孔甲一吃不可收拾,不繼派人向劉累求要龍肉。可是,龍是罕見之物,哪能隨便就能抓得到的?劉累在3條龍都被孔甲吃了之后,因為找不到龍,這才知道闖了大禍,害怕事情敗露后會族滅家亡,于是帶著他的一部分族人偷偷逃離夏朝都城,遷到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魯山縣一帶隱居起來。 劉累的族人,從此一分為二:一部分隨劉累遷到魯縣一帶;一部分則繼續留在豕韋一帶。
劉累因"屠龍事件"逃到魯山后,原來的劉氏族(即御龍氏)中有一部分隨他遷到今河南魯山一帶居住下來。為了避免招搖,劉累族人主動放棄了夏王賜給他們的御龍氏的名號,對外仍以他們原來的舊氏族名稱----劉氏相稱。 這支遷到魯山的劉氏部族,仍然尊堯帝為本族的始祖。
遷到魯縣的這支劉氏族,后來又因為某種原因(也許是想進一步隱居避禍吧)而繼續遷徙,最后向北到達今河南省偃師縣南一帶,在此定居下來。 于劉氏族長期居住生活于此,這一帶后來出現了一系列與劉氏有關的地名:劉累城,在今河南偃師縣南;劉氏久居之地后來就叫做劉聚(偃師縣南40里緱氏鎮之南20里的劉莊),此外這里還有劉亭、劉水、劉澗等地名。 這支劉氏族的生命力非常強,他們在河南偃師一帶以"劉"為族姓徽記頑強地生存下來,歷經夏商周數百年,一直到西周初年才被周成王征服、吞并。但生活在這里的古老的劉氏族并未立即滅亡,而是由臣服于商王朝的氏族政權,演變為姬姓周王朝統治下的臣民。后來鄭國日益擴張,偃師的劉氏族被鄭國吞并,劉氏成員則變成了鄭國統治下的普通公民。他們一部分仍留居鄭國,另一部分向東遷徙到今山東曲阜附近,并在那里留下了"劉"的地名。 前712年,東遷洛陽的周平王為了擴張地盤,從鄭國手中奪取了劉等4處地方,使之變成周朝新都城王畿之內的城邑。前599年,周定王又將劉封給他的弟弟季子做領地,建立起姬姓的劉子國。季子去世后被謚為"康",因此又被稱為劉康公。季子的后人,以采邑為氏,稱劉氏。于是劉子國的王族是姬姓劉氏,百姓則是祁姓劉氏。
姬姓劉氏除了要統轄自己的劉子國事務外,還長期擔任東周王室的卿士等官職,負責周朝王室的婚姻大事和外交禮儀。 春秋時期,姬姓劉氏又與晉國的范氏世代結為婚姻。姬、祁兩支劉氏家族在春秋時期聯為姻親,這也是劉姓歷史上的一段佳話。如,始祖劉康公就娶范氏為妻,生子劉夏。劉夏,史稱劉定公,周景王時(公元前544--520年),劉夏出任周王室正卿,開始操縱東周朝政,成為當時地位顯赫、勢力強大的貴族。劉定公也娶范氏為妻,生子劉摯,史稱劉獻公。這個時期周朝王室的朝政,由以劉摯為首的姬姓劉氏家族控制操縱。劉獻公沒有嫡子,他的庶長子劉卷繼任劉子國國君,這便是劉文公。劉卷擁立太子姬猛為周王(即周悼王),不久,周悼王去世,劉卷又擁立悼王的弟弟姬匄為新的周王(即周敬王)。公元前510年,劉文公在諸侯的幫助下,修建成周城,將周敬王從王城遷到成周。劉文公的兒子是劉桓公。劉桓公之后,劉氏子孫仍在東周王室任卿士,但其地位已不如從前。直到周貞定王時期(前468--441年),劉氏家族因為在王室內部斗爭中失敗,家族徹底衰落,其領地劉子國也被王室滅掉。姬姓劉氏家族,從歷史長河中消失不見了。劉子國的祁姓劉氏仍然存在,成為現在劉姓的先祖之一。
劉累出奔魯縣后,孔甲就削了他的御龍氏稱號,又收回了劉累的封地豕韋,把它重新賜給它的舊主人大彭族的豕韋氏,而將居豕韋的劉氏族驅逐出境。劉累的這部分未來得及逃走的族人被趕出豕韋之后,只得重又回到原來的祖居舊地劉邑居住。他們這時已被迫取消御龍氏的族稱,仍舊以劉氏為自己的氏族名稱,仍奉祀堯帝。
4、商豕韋氏-唐國-杜國
夏商鼎革之際,因劉邑靠近商的勃興地灤河、永定河,且雙方同為帝嚳后裔,所以率先歸順商朝,并一起攻打夏王朝。夏桀二十八年,商王成湯在消滅了親夏朝的彭姓豕韋、顧、昆吾溫等國,就將留居在陶唐氏舊地的這支劉氏,重新封到豕韋故地,并讓他們繼承豕韋氏的氏族稱號。
但商湯建國之后,為了興滅國、繼絕世,又允許彭姓豕韋氏復國,并封豕韋為伯爵。這時,劉累的后裔只好再次取消豕韋氏稱號,仍回到劉邑。直到商朝中期,商高宗武丁(前1250─1192在位)中興,于武丁55年再次消滅了彭姓豕韋國,又復封劉氏族人為豕韋氏。彭姓豕韋氏亡國后,一部分舊貴族輾轉逃到了今陜西扶風縣境內,建立了韋方國,依附于以周原(今扶風與岐山縣交界)為都的西周。周武王滅商時,韋國君遐率軍參加。這樣,經過幾次反復,劉氏族便又從劉邑遷回豕韋(從今河北唐縣來到河南滑縣韋鄉),而且再改陶唐劉為豕韋氏。
公元前1160年,商王封自己的小兒子于豕韋,將居住于那里的祁姓豕韋氏舉族遷移到堯(祁姓豕韋氏始祖)都平陽附近的夏墟(今山西冀城西),與夏遺民雜居,首領仍號稱唐侯,國號又由豕韋氏改為唐。
公元前1050年,周武王伐紂滅商,大量追封三皇五帝后裔,在將祁姓堯帝的一支后裔(也有人認為是姬姓黃帝后裔)封于薊(今北京市廣安門)、一支后裔封于被周文王滅亡的九黎族黎國故地(春秋時遷都于山西黎城縣東北的黎侯城,后為晉國所滅)之后,又將已經存在的亦屬祁姓堯帝后裔的商朝舊國唐國加以追認,仍封唐侯。
周武王為表彰韋伯遐的功績,便恩準韋方國返其祖先的豕韋故地(今河南滑縣東南50里的妹村),稱韋伯國;又準其同宗的彭伯國在今河南原陽縣復國。
西周建立幾十年之后,周成王(前1042─1021年在位)時,因唐人與舊主商人暗通款曲、最后聯合作亂,便派周公滅掉唐國,把唐國故地封給他自己的弟弟叔虞作封地,而將唐國人遷徙到首都鎬京附近的杜城[炎帝裔后土部落圖騰崇拜為杜樹(古稱甘棠樹,今稱野刺梨),遂將居地(今長安縣東南杜曲)稱杜城]加以監視,改封為杜氏,降爵為伯。至此,劉氏族又從今山西冀城西遷到杜城,在這里建立自己的部族政權,并從此由唐國人改稱為唐杜氏。
并非所有的唐國宗師都遵守周成王命令遷到杜城,一部分唐國宗室率領族人離開唐國散在諸侯各國,以古國名唐為氏,成為今日唐姓的主源(唐叔虞的后代中也有姓唐的,構成唐姓的旁支)。
周公東征平叛,周成王又遷封韋伯國于防(今山東菏澤東南成武),去加強對東夷的統治。韋國歷史上數次被商朝-陶唐欺壓,幸虧西周幫其復仇,所以一直都忠于周王室,與齊、魯共同監視東夷,護衛周王室。東周時期,韋伯國弱小,被魯國逼迫,又南遷于同宗的大彭國的故地彭城(今徐州),仍稱韋伯國。韋伯國傳到周赧王時期,與彭伯國同時滅亡。彭伯國人由河南原陽逃回故地彭城,與同宗韋伯國人會聚。
唐國遷于杜城時,國君為暉,更國名為唐杜國。暉娶王氏為妻,生子智。智妻魏氏生子皙,晳娶金氏生子貫。貫娶熊氏生子行義,行義娶姜氏生子知。知娶魏氏生子鼎方,鼎方娶戎氏生子聰,聰娶曾氏生子伯。伯即位為杜國國君后,又稱杜伯。周宣王召杜伯入王室做官,封為"伯"爵。公元前785年,周宣王寵妃女鳩,看上了英俊的杜伯,就去引誘他。杜伯拒絕了女鳩的勾引,女鳩惱羞成怒,誣告杜伯欺負她。周宣王就把杜伯抓起來處死。杜伯被屈殺死,他的子孫大都逃往中原,杜伯的叔伯兄弟及后裔沒有受到案件牽連,繼續留在杜城,杜國繼續存在。后來周王為杜伯平反。春秋初年杜氏國被秦所滅,前687年秦武公置杜縣,前65年因漢宣帝筑陵于此,改名杜陵。
杜伯次子溫叔,逃到魯國去,始以故國名杜為氏。魯昭公時(前541--前510年),魯國公室大權被季孫、叔孫、孟孫三貴族控制,溫叔后裔杜泄被叔孫豹聘為家臣。魯定公時(前 509—前495年),季平子的勢力已強于叔孫、孟孫兩家,想要盡捕殺叔孫豹的家臣,杜泄懼,攜家人偷跑出魯國,投靠楚昭王(前515—前489年)。杜泄子杜綽任楚國大夫。杜綽長子杜段以才學著名,襲父職任楚大夫;杜綽次子杜摯,西入秦,被秦孝公任為朝臣,反對商鞅變法。杜段子杜赫因叔父杜摯曾任秦國大臣,對強秦十分向往,便投靠了秦昭襄王,屢建奇功,被秦國拜為大將軍,封于南陽衍邑,于是稱"杜衍"。
杜赫少弟未隨兄長入秦,而是遷居魏地繁陽(今河南內黃縣東北),傳至漢武帝時以豪族被遷于茂陵(今陜西興平市北)。西漢末年有杜鄴,與杜欽(杜周之孫)均以才學聞名,漢哀帝即位后,杜鄴任御史大夫,出任涼州(治今甘肅張家川縣)刺史。杜鄴之子杜林,任王莽新朝的扶風(治今陜西興平)郡吏,更始年間農民軍殺王莽后,杜林和弟杜成避難于河西(治今甘肅武威)。漢光武帝時(25—57年),杜林勸割據河西的同郡人隗囂歸順東漢,不聽,杜林遂辭別隗囂東返,因教導輔佐劉秀子東海王有功,被召回洛陽任少府卿,46年,又拜大司空。杜林子杜喬,官至丹水長(今陜西商縣)。
杜赫子杜秉,任秦朝上黨郡(今山西長治市)太守。杜秉子杜札,漢文帝至漢景帝時(前179—前141年),任南陽太守。杜札子杜周,少年時代生長在南陽杜衍。時南陽太守義縱,發現了杜周的才干,遂委以吏職。前127年武帝營建茂陵,又徙各地豪杰富商于茂陵,杜周一家也在遷徙之列。經義縱推薦,御史大夫張湯以杜周為廷尉史。后杜周為御史中丞,成為有名的酷吏。漢昭帝時期(前86—前74年),杜周病逝,賜葬于平陵(今興平市北),其子居住在茂陵,去世后亦葬于平陵。
杜周有三子:延壽、延考、延年。漢武帝時,延壽、延考分別擔任河南、河內太守。杜延年,首先作大將軍霍光屬吏,昭帝始元年間因告發上官父子與蓋主、燕王謀反有功,被封為建平侯。此后得霍光賞識,漸近中樞重務。宣帝即位后,杜延年又因擁立功封侯益土,居九卿位十余年。霍光卒后,延年先后為北地太守、西河太守,因選用良吏,捕擊豪強而復得宣帝信任。 前65年,漢宣帝將丞相、將軍、列侯、吏二千石和家產達百萬者遷到杜陵定居,杜延年也以列侯、二千石身份由茂陵移居杜陵。同時茂陵杜鄴也遷到杜陵。杜延年就是后來的京兆杜氏的始祖。
杜延年長子杜緩,跟隨中郎將趙充國擊匈奴,前52年,回長安任太常,封建平侯。漢元帝時,經濟衰退,西羌反叛,杜緩捐資數百萬錢支援軍隊。杜緩之子杜業,官至太常,痛恨宦官、外戚專權。
杜延年第六子杜熊,官至郡太守。杜熊之子杜少卿,官至荊州(治今湖南常德市)刺史,任職數十年,杜姓人遂慕名遷居荊州郡所。杜少卿有子杜穰,任諫議大夫。杜穰之子杜敦,任西河郡(治今內蒙伊克昭盟東境,后移于今山西離石縣)太守,杜姓人就有移人者,匈奴亦有的慕名改姓杜。杜敦子杜邦,任中散大夫。杜邦有三子:杜賓、杜宏、杜繁。杜賓有兩子:杜翕、杜崇。杜翕子杜契,任孫吳謀士,后專心學道教,隱居于蜀(今四川),家人亦居蜀;杜崇子杜畿,有三子:杜恕、杜理、杜寬。杜恕子杜預。
杜預時,京兆杜氏達鼎盛,杜預長子杜錫為吏部郎、尚書左丞,杜預次子杜尹為弘農太守,杜預三子杜躋為新平太守,杜預少子杜耽為涼州軍司。但永嘉之亂打斷了杜氏家族的正常發展,杜預諸子流徙播遷。杜躋后裔淹留北方。
杜尹于永嘉亂時率部伍退守洛陽一泉塢,為亂兵所害,子孫淹留北土。北魏末至東魏初,杜尹六代孫杜顒,為征西將軍、金紫光祿大夫。自杜顒開始,即以京兆之少陵為家族墓地。入唐后,杜顒裔孫杜行敏,官常州刺史、荊益二長史,封南陽襄公。杜行敏生杜崇愨;杜崇愨生杜希望,玄宗時官至太仆卿、隴右節度使。杜希望生杜佑,累任德宗、順宗、憲宗三朝宰相;王叔文進行改革時,充度支鹽鐵等使,主持財政工作;806年,拜司徒,封岐國公。杜佑編著《通典》,吸取歷代統治經驗,為唐統治服務。杜佑孫杜牧。
杜錫子杜乂隨晉室南渡后定居建康,承父祖余蔭,在江左士族中享有"才名冠世"的美譽,杜乂之女杜陵陽又為晉成帝皇后。
杜耽永嘉亂發時正滯留河西,為涼州軍司。杜耽次子杜某,隨父親杜耽暫避涼州,仕前涼張軌。及苻堅平涼州,杜某兒子始遷返關中,直到宋武帝劉裕伐滅后秦,杜某孫子杜坦、杜驥才跟隨劉裕過江。
杜耽長子杜顧,于永嘉之亂后即隨晉元帝南渡,并在襄陽定居,為襄陽杜氏之祖。杜顧為西海太守,杜顧子杜遜為魏興太守。杜遜長子杜靈啟為南齊給事中。靈啟子懷珤為梁、秦二州刺史。懷珤九子在平定548年侯景之亂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也在平亂的過程中,襄陽杜氏參與了梁宗室的權力之爭,幾乎滅門。
杜遜次子杜乾光,仕齊為司徒右長史。乾光子漸,為梁邊城太守。漸生君錫、叔毗二子。叔毗一直保持著儒學傳統,叔毗叔侄四人"各領部曲數百",擁有大宗田產以及強大的宗族武裝勢力,是勢力相當強大的地方豪強。551年,西魏大將達奚武圍蕭循于南鄭,叔毗作為蕭循使節至長安請和,從此留居長安。此后,杜叔毗一支比其它僑姓士族率先一步回歸北土,進入北周統治集團。北周閔帝時,叔毗為都督、輔國將軍、硤州刺史等職。567年,因率部南征伐陳,為陳人所害。
叔毗生廉卿、馮石、安石、魚石、黃石五子,其中,魚石為隋河內郡司功參軍、獲嘉縣令,其他四子仕宦不詳。魚石之子依藝為河南鞏縣令并定居鞏洛,襄陽杜氏又完成了一次新的遷徙。自永嘉之亂前杜耽離開洛陽算起,在大約300年后,其子孫后代又復歸中土,而此時襄陽杜氏的籍貫實際上已再次與郡望分離。
杜依藝子杜審言(646~708),字必簡,高宗咸亨年間進士,武則天時曾任膳部員外郎,因結交張易之等被流放峰州,后起復為國子監主簿,修文館直學士。他早年與李嶠、崔融、蘇味道合稱為"文章四友"。其詩格律嚴謹,清新雄健,在五律方面成就突出。杜審言子杜閑,曾為兗州司馬和奉天縣(今陜西乾縣)令。
杜閑子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鞏縣的瑤灣。未能進士及第,仕宦不繼,天寶中,杜甫由洛陽移居長安,處境日下。安史之亂爆發后,杜甫避走三川,歷盡艱辛。后流落劍南,為西川節度使嚴武幕僚。大歷中,杜甫出瞿唐,下江陵,至耒陽時,貧病而死。
杜杲字子暉,京兆杜陵人也。杜杲祖杜建,魏輔國將軍,贈豫州刺史。杜杲父杜皎,儀同三司、武都郡守。杜杲學涉經史,有當世干略。其族父瓚,深器重之。瓚時仕魏為黃門侍郎,兼度支尚書、衛大將軍、西道行臺,尚孝武妹新豐公主,因薦之于朝廷。
《火星人玩轉地球》又是一部充滿回憶的電影、
杜杲兄長杜暉/徽,位至儀同三司。杜暉的兒子杜咤,隋昌州長史。杜咤長子就是唐初宰相杜如晦,杜咤次子杜楚客。杜如晦長子杜構襲爵,官至慈州刺史;杜如晦次子杜荷娶城陽公主,貞觀中,與太子承乾謀反,坐斬。
杜如晦叔父杜淹,字執禮。杜淹祖杜業,周豫州刺史。杜淹父杜征,河內太守。杜淹子杜敬同襲爵,官至鴻臚少卿。杜敬同子杜從則,中宗時為蒲州刺史。
杜月笙先祖由浙江海寧遷至上海浦東川沙鎮。1888年杜月笙出生,自幼父母雙亡,14歲從家鄉來到上海謀生,先在水果店當學徒,后拜青幫陳世昌為"老頭子",進入黃金榮公館當差,獲得賞識,由傭差上升為鴉片提運,并負責經營法租界三大賭場之一的公興俱樂部。1925年7月,杜月笙在租界與軍閥當局庇護下,成立"三鑫公司",壟斷法租界鴉片提運,成為與黃金榮、張嘯林并稱的"上海三大亨"之一。直接部署實施"4一二"大屠殺后,又及時轉向工商、金融業,在黑白兩道建立起空前的勢力網絡。作為成員十萬的上海黑社會組織首腦和縱橫各界、呼風喚雨的"聞人",他被稱為"三百年幫會第一人"、"上海皇帝"。
5、晉國風云
杜伯的長子隰叔,從杜國逃到晉國(劉氏的唐國舊地)避難,在晉國受到重用,先任晉國的大夫,不久又官任士師(負責掌管法律、刑罰、訴訟)。隰叔的后裔便以官為氏,改為士氏。隰叔生二子,分別叫做士蒍、士薦。 士蒍,字子輿,最初繼承父業做士師。
武公代晉之后僅一年就死了,兒子獻公即位。春秋初期的一系列篡殺事件和自己的父祖的所作所為使獻公深深體會到了身邊眾多公室近親的威脅。為了消除這種威脅,獻公開始謀劃殺掉"桓莊之族"(即曲沃桓叔和莊伯的后代),獻公滅公族的得力助手是士蔿。士蔿挑唆群公子趕跑了富子(桓莊之族中的富強者),又殺掉了游氏(亦桓莊之族)一族,最后卸磨殺驢,再聚殺光群公子。這時,晉國國內已基本沒有公族勢力了。
為了嘉獎士蒍的功績,晉獻公升士蔿為司空(掌管土地、水利、工程建設),并將隨地(今山西介休東南)賜給他作采邑。于是,士蒍的族人都來到隨地定居,居住在隨地的士蒍后人遂以采邑名為氏,稱為隨氏。士蒍的后裔除一支姓士氏、一支改姓隨氏外,另有一支又以士蒍新擔任的官名----司空為氏,還有一支則以他的名字士蒍為姓氏。
士蒍生成伯缺,成伯缺生士會。士會,字季,以祖輩的士、隨為氏。士會是活躍于春秋前期晉國政治舞臺長達半世紀之久的一位顯赫人物,也是劉姓、范姓共同的大顯祖。士會早年任晉國大夫,輔佐晉文公(前636---628年在位)、晉襄公(前627---621年在位)。前633年的晉楚城濮之戰中,代任戎右之職的士會勇猛奮戰,使晉軍以弱勝強,大敗楚軍,從此奠定了他在晉國政治舞臺上的牢固地位。前621年,晉襄公去世,太子夷皋年幼。大臣們決定廢除太子,另擁立襄公的弟弟(當時在秦國任亞卿之職的公子雍)為新的晉國君主。因公子雍正是士會的姑姑杜祁與晉文公的兒子,與士會有親戚關系。于是,晉人派士會與另一位大臣先蔑一同出使秦國,前往迎接公子雍回國繼位。但是,當士會和公子雍在秦國軍隊的護送下回國尚在途中時,晉國的國內政局又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前620年,以趙宣子為首的晉國大臣們迫于晉襄公夫人繆嬴的壓力,復立年幼的夷皋為國君(即晉靈公),并派兵阻擊秦軍,阻止士會和公子雍回國。為此,秦晉雙方在令狐(今山西臨猗縣西)至刳首(今陜西合陽縣東南金水入黃河處)一帶展開一場大戰,秦軍大敗。士會不能再回晉國,被迫呆在秦國避難,開始了他長達7年的流亡生涯。他的妻子兒女和和大部分族人隨后也紛紛從晉國逃到秦國,與他會合。
秦國在士會的幫助下,為了報復晉人,多次出兵攻打晉國,奪取了晉國的武成、羈馬(今山西永濟縣南)等地,晉國軍隊從此彼于奔命。 鑒于秦國重用士會給晉國造成的巨大威脅,前614年,晉國的六大臣決定為士會平反昭雪,將他請回晉國。士會返回晉國后,再次受到重用,出任上將軍(晉國三軍統帥之一,地位僅次于中將軍即元帥)。前593年,士會因消滅赤狄有功,被晉景公封為中將軍,并兼作太傅之職,從此開始執掌晉國國政。
士會除了繼承爺爺士蒍的采邑隨地外,前592年士會退休時又被晉景公加封了一塊新的采邑----范(今河南省范縣)。士會的叔伯兄弟繼續住在隨地,而士會及子孫則搬到新的采邑范居住,開始以范作為自己的姓氏。后來士會在范邑終老去世,被賜謚號為"武",因此史稱他為"范武子"。
士會死后,兒子士燮(范文子)承襲卿位。士燮曾以上軍將的身份參加了晉齊鞍之戰,以中軍佐的身份參加了晉楚鄢陵之戰。士燮說晉國的先君到處征伐是因為周圍強敵環繞,不戰勝他們就會導致國家削弱滅亡,現在三強(秦、狄、齊)已服,只剩下楚國還是晉國的對手,不如留下楚國作為外部壓力,以避免國內的變亂。后來,正如士燮所料,楚國戰敗后,晉國國內大亂,晉厲公滅了郤氏,欒書、中行偃又殺了厲公。
士燮死后,兒子士丐(范宣子)承襲卿位。士丐做了中軍佐,和上軍將荀偃(中行偃)一起攻下逼陽(今棗莊市南),孔子的父親叔梁紇是個大力士,也參加了這次戰斗。中軍將知瑩死了之后,荀偃繼任,荀偃死后,士丐才做了中軍將。士丐死后,兒子士鞅(范獻子)走上了前臺。
開啟干白葡萄酒的軟木瓶塞:將酒瓶握手中,用瓶底輕撞墻壁,木塞會慢慢向外頂,當頂出近一半時,停,待瓶中氣泡消失后,木塞一拔即起
秦晉"遷延之役",欒黡(欒書的兒子)弟欒咸和士鞅一起沖進了秦軍軍陣。結果,欒咸死在秦軍之中,而士鞅跑了回來。這下欒黡可不答應了,士鞅只好逃到了秦國的族人劉家(士會留在秦國的后裔)。后來,欒黡死,士鞅又回到了晉國,做了公族大夫。 欒黡的兒子欒盈從曲沃反攻的時候,盟友只有魏氏(曾先后和欒黡及欒盈同掌下軍)。士丐把曲沃許給了魏氏,就這樣,魏氏被輕易地拉到范氏一邊。士鞅最后消滅了欒氏,做了正卿。前497年,趙鞅替代士鞅做正卿,范、趙兩家開始發生沖突。最后,趙氏聯合韓、魏、知(智)趕跑了范、中行。范氏家族領袖范吉射出逃朝歌,依靠衛國、鮮虞國及家族勢力的支持實行割據,至前490年春再度被打敗,范吉射逃往齊國避難。范氏在晉國的土地與財產被智、趙、韓、魏瓜分殆盡。
在此家族歷史巨變的過程中,族人或轉隸四族,或流亡國外,其中一部分徙居楚國宛城(今南陽市),出了一個狂人范蠡。楚國宛令文種慧眼識才,相約范蠡入越。適越,范蠡為越王勾踐手下三重臣(文種、計然、范蠡)之一。前473年,勾踐滅吳后隨即北上中原,成為春秋晚期霸主。范蠡感知勾踐只能共患難而不能共安樂,決定激流勇退,超然辟世。范蠡北入中原,到齊國經商,不久就致產數千金,齊人亦意聘其為相。他感到盛名易招禍端,便輾轉來到曹國國都陶(今山東定陶)定居下來,號陶朱公。
戰國時代,魏國范睢(范雎)為逃避政治迫害,化名張祿西走秦國,位居相國,帶動了范氏在關中的興盛。范睢后裔范明友在西漢中期官拜度遼將軍,奉命統領二萬人馬出擊匈奴,因功封平陵(今山東歷城)侯,其大部子孫回遷南陽順陽(今淅川縣)。
西晉左將軍、雍州刺史范晷,南陽順陽(今淅川)人。永嘉亂,范晷子范汪攜族人渡江南徙。范汪任東晉安北將軍、徐兗二州刺史,范汪子范寧任臨淮太守、豫章太守。范寧子范泰為中書侍郎,桓玄執政時被廢黜,徙居丹徒。劉裕滅桓玄,范泰出任東陽太守,助劉裕打敗盧循,屢被升遷,先后擔任侍中、尚書常侍兼司空等職。范泰子范曄就是《后漢書》作者。范曄因參與政變被處決,其子范藹、范遙、范叔蔞同時遇害。后人中只有范藹子范魯連,因其母為公主之女,得全性命。范曄侄孫范縝繼承與完善了范曄的無神論的思想,范曄的無鬼論發展為范縝的神滅論。
范滂為東漢司隸校尉,初居汝南征羌(今商水縣堰城縣交界),后裔一部徙河內,一部徙代郡(今大同)。唐朝武則天時,范滂后裔范履冰當過宰相。范履冰生三子:冬芬、冬倩、冬昌。安史之亂時,范冬芬一支遷居徽州,成為徽州始祖。范冬昌之孫范平,唐憲宗時,先遷蘇州吳縣,后又遷居豫章(今南昌)豐城縣,為江西范氏始祖。范平生范俊,范俊生范逢,范逢生三子克昌、克寬、克仁。范克仁生范進,遷居長安范坊。874年,范進4世孫范堃率家離開長安范坊,遷居福建汀州黃連縣(今三明市寧化縣屬),為寧化范氏始祖。范堃曾孫范如節的長子范衡、三子范衍,一度遠遷至湖南醴陵,后又返遷福建清流縣,旋又由清流縣遷徙寧化縣石壁村。范衡子范十郎,官長汀縣丞,生11子,輩分是百。因族人聚集石壁村,人滿為患,乃攜家人又遷至汀江之濱的上杭縣城開基創業,自號"寧壁"。
870年,范冬倩孫子范隋調任浙江麗水縣丞,后因戰亂不得北歸,遂定居蘇州吳縣。范隋曾孫范仲淹兩歲的時候,父親在徐州過世,母親謝氏帶著他改嫁到了山東長山縣(今淄博西北鄒平縣長山鎮河南村)朱文翰家。范仲淹生四子:范純佑、范純仁、范純禮、范純粹。范純祐生范正臣,范正臣生范祖禹;范純仁生五子:正民、正平、正思、正路、正國;范純禮生正己;范純粹生五子:正夫、正圖、正謩、正輿、正需。 范正國開基江西臨川。明洪武年間,范正國的十世孫范岳山任隆慶倉大使,因失職被充軍沈陽,其三子范孝文一支世居沈陽。至清朝時,范孝文七世孫范文程仕歷清初四帝,子孫留居北京。南宋范成大也是范隋后裔。
6、劉姓復姓
前614年,當士會和他的大部分族人重返晉國時,他的一支子孫后裔,卻繼續留在生活了7年之久的秦國。這支留居秦國的士會后裔,從此在秦國落地生根,繁衍生息下來。他們因為沒有隨、范等領地,又沒有司空、御龍、士師的官銜,于是便選擇他們的著名顯祖----劉累的姓氏,正式恢復劉姓。他們就是今日中國第四大姓劉姓的復姓始祖。
這樣,劉姓自從舜時監明子劉式封劉得姓,至夏朝孔甲改稱御龍氏,此后又相繼改稱豕韋氏、唐國人、唐杜氏、士氏、隨氏,至此正式恢復了"劉"的血緣徽記。純粹的中華劉姓的歷史,至此才完成序幕,開始進入正場。
復姓大始祖定居秦國之后,生子劉明,劉明生劉遠,劉遠生劉陽。劉明之后,這支定居秦國的劉姓家族都沒有封侯進爵,為官任職,只是作為秦國的一個普通姓氏和普通家族而生存繁衍下來。他們象一般的秦國百姓一樣,要服兵役和徭役。到戰國時期,這個劉氏家族在秦國已傳遞繁衍了十多代。
大約公元前3世紀初,有一個當時正在秦國服兵役的劉陽的第10代孫,在隨秦國大軍一起攻打魏國的戰爭中中被魏國俘虜,遂滯留在魏,并且一去不復還。這樣,劉氏宗族的一支又從秦國遷到魏國。 魏國是由當年士會執政的晉國分裂而成的一個國家,劉氏從秦遷到魏國,也可以說是回歸到了祖居故鄉。 不知是因為魏國乃劉氏故國的緣故,還是因為自己有特別的才能,這位劉氏祖先因被俘而遷居魏國后,竟然受到了魏國的優待和信任,成為魏國的大夫。魏大夫劉某一家居住在魏國首都大梁(今開封市),這位大夫還在這里生了一個兒子,名叫劉清,就是劉邦的曾祖父。
公元前231年,秦國滅亡魏國后,就強迫大梁的居民向東遠遷到泗水郡沛縣豐邑。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年老的劉清又不得不率領這支剛從秦國遷移到大梁不久的劉氏家族,隨大梁居民一起再次從今河南開封遠距離遷徙到沛縣,落足于豐邑中陽里力村疃(今江蘇省豐縣趙莊金劉砦一帶)。中陽里力村疃,東南距離當時的豐邑有12里,原是白銀河邊的一個地荒人稀、交通不便的小村寨。后來,因為劉姓宗族在此拓荒創業,此地才漸漸地人煙繁盛起來。
劉清遷到力村后,為了避免秦朝的迫害(因為劉清的父親是魏國大夫,劉氏家族也就屬于秦國要防患的對象),曾隱姓埋名,改姓金氏,改名叫金流。后來時間長了,大難已過,金流便又恢復劉姓,仍名劉清。因曾姓金,又復姓劉,劉氏宗族遂把他們所居住的地方力村疃改名為"金劉莊",以作紀念。直到抗日戰爭時期,才因人們在此挖土筑砦,金劉莊又改稱為"金劉砦"。
劉清娶妻李氏、程氏,生二子:劉仁、劉發。劉發是燕王劉澤的爺爺。 劉仁,本名劉榮,字仁,號豐公,是劉邦的爺爺。 傳說劉仁善于治家,生財有道。在他的辛勤經營和治理下,劉家很快便成為當地有名的巨富。劉豐不但會理財,為人還樂善好施,是遠近聞名的大慈善家。
劉仁娶妻趙氏、梁氏,生二子,老大名叫劉煓,老二就是荊王劉賈(可能又名劉叔,絕嗣)的父親。 劉煓(或作劉湍),字執嘉,就是漢朝著名的太上皇。 劉煓年輕時就仁愛俠義、豪爽灑脫,愛酤酒賣餅、斗雞蹴鞠,又喜歡結交市井豪杰、江湖朋友。劉煓平時為人也樂善好施,頗有乃父豐公的風范,因而深受當地鄉鄰的敬重,被人們尊稱為"太公"。
劉煓娶妻王氏,名叫含始,史稱劉媼。劉媼在漢建立以前逝世,后來母以子貴,被追謚為"昭靈夫人"。劉煓與王含始共生育了4個兒子:伯、仲、季、交。 劉伯早年去世,其子劉信封羔頡侯。劉信也無子早死,劉邦就把庶長子劉肥過繼給長兄劉伯為嗣。次子劉仲(又名劉喜),漢朝建立時封為代王,他的兒子劉濞后來又被封為吳王。第三子劉季,就是劉邦。第四個兒子劉交,漢朝開國后被封為楚元王,南朝宋劉裕就是劉交的后代。劉邦建立漢朝后,劉煓被尊為太上皇,劉氏家族也舉家從古豐邑遷到長安皇宮居住。
劉煓與王含始還生育了一個女兒,比劉伯、劉仲小,比劉邦大,很早就死了,劉邦稱帝后追謚她為"宣夫人",在高后七年(公元前181年)再加封"昭哀后"。
劉邦做皇帝后,接受部下婁敬定都關中的建議,把國都遷到了長安,并因此賜婁敬姓劉。
項羽失敗后的項氏家族中諸項氏支屬,劉邦皆不誅殺,是因為項羽的叔父項伯在"鴻門宴"上幫助劉邦脫險之緣故。項伯后裔被賜劉姓,封為射陽侯,被稱為項劉。項劉后來遷到浙江東部,因和吳越王錢廖的名諱相犯,又不是真正的劉姓,于是項劉再次改姓,將劉字去掉卯字頭,再去掉豎刀旁,改成了金姓。
二、劉家的鼎盛:漢朝
公元前202年,劉邦在今山東定陶汜水北岸稱帝,開創了劉氏漢家天下,一個強大統一的漢帝國,矗然屹立于世界東方。漢帝國的建立,奠定了我們統一的漢族和偉大的漢文明的基礎。漢字、漢語、漢族、漢文化,至此也因劉姓開創的漢帝國而定名。
在中國歷史上,劉姓稱帝、王者達66人,如東漢、西漢、蜀漢、漢,前趙、南朝宋、南漢、后漢、北漢、偽齊(劉豫)等政權。前后歷時650年余。是中國建立封建王朝最多最久的姓氏。其中劉邦建立的西漢歷214年,劉秀建立的東漢歷196年,劉備建立的蜀漢歷42年,三漢共計452年,是中國封建社會時期最長的一個朝代。
近500年的漢家天下,劉邦的龍子龍孫們在最優越的生活條件下成幾何級不繼繁衍增長。終西漢一代,劉姓就建立有30多個王國,400多個侯國。到西漢末年,可以享受免稅特權的劉姓皇族就達10萬之多。兩漢加起來,劉姓封王者和繼者王位者數以千計,而封侯者和世襲為侯者數以萬計。到蜀漢三國之世,劉姓已由豐沛劉氏開基始祖劉清一人之身發展為當時世界上最龐大的宗族,擁有上百萬之眾,分布于全國各地,"遍地劉"的格局基本形成。 今天,世界上絕大多數劉姓宗族成員,都宣稱出自漢朝皇族,自稱為漢之子孫、漢室之后。劉氏家族中甚至流行有"漢后無二劉"的說法。
兩漢歷史上的劉姓漢家皇朝共有26個皇帝、數百個親王,上萬萬個諸侯。這些眾多的漢家劉氏宗族皇室成員,又可以分為如下幾大宗派:
1、 非嫡系大宗派。
屬于與劉邦關系比較疏遠的早期西漢皇族,如劉邦堂兄弟荊王劉賈和再從兄弟燕王劉澤家族。燕王劉澤家族的后嗣現在已經斷絕無人,但現在還有劉姓族人自稱出自劉賈之后。
2、 劉邦二哥代王劉喜大宗。
劉仲(劉喜)是個老實本分的莊稼人,最得太上皇喜歡。當年太上皇就多次拿劉邦與老二劉仲相比,說劉邦不如劉仲,罵他好逸惡勞,沒出息。前201年正月,劉邦將劉仲封為代王,統轄今河北、山西一帶。匈奴于前200年入侵代國,毫無軍事才能的劉仲只好獨自棄國逃回洛陽。劉邦大怒,便于前199年9月革去劉仲的王位,貶為合陽侯。劉仲后裔現在人數不是很多。
劉仲有兩個兒子:劉濞、劉廣。
荊王劉賈死后無人繼位,劉濞便由沛侯晉升為吳王,統轄東南3郡53城,定國都于吳(今蘇州市)。前154年,劉濞便帶領楚、趙等7國公開叛亂,后被周亞夫擊敗,劉濞被殺,吳國滅亡。劉濞的子孫,除太子劉駒逃亡閩越外,其他均不知下落。
劉廣被封為德侯。前185年,劉廣之子劉通嗣任第二代德侯。前151年,劉通之子劉龁嗣封第三代德侯。劉龁子劉何于前113年嗣封為第四代德侯。劉何做德侯僅1年,便在漢武帝削藩政策之下被削除侯爵,德侯王國滅亡。前62年,漢宣帝下詔恢復從前被廢爵位,改封德侯劉廣玄孫長安大夫劉猛為泰山侯。前1年五月,漢帝哀又下詔將劉廣玄孫之孫劉勛封千戶侯。公元9年王莽篡位,泰山侯國被廢除。 劉廣這一支到東漢時產生了司徒劉崎和太尉劉寬父子。 劉廣后裔到隋唐時期非常興旺,形成劉氏的一大郡望---弘農(今河南靈寶縣)劉氏。
3、劉邦弟弟楚元王劉交大宗。
這一派人數眾多,構成后世彭城劉氏中的主要部分。
劉交因跟隨高祖打天下有功,被封為楚王,定都彭城(今徐州市)。 楚國當時統轄薛郡、東海、彭城共3郡36縣。劉交的兒子眾多,見于記載的有7個:太子劉辟非,早逝;次子劉郢客,初封上邳侯,官任宗正,后承嗣王位;劉禮封平陸侯;劉富封休侯;劉歲封沈猶侯;劉藝封宛朐侯;劉調封棗樂侯。 劉郢客在位4年去世,傳位給長子劉茂。劉茂響應吳王劉濞,成為"七國之亂"的骨干,后兵敗自殺。劉交第三子劉禮繼任為第四任楚王。劉禮傳子劉道,劉道傳子劉注,劉注傳子劉純,劉純傳子劉延壽。劉延壽認為漢武帝的兒子廣陵王劉胥很有可能當皇帝,便極力巴結依附他。結果,被漢武帝處死,楚國滅亡。 劉延壽的后裔有名叫劉璠者,從彭城徙居南康(今江西贛州市),后裔發達,形成隋唐時期劉姓的一大郡望--南康劉氏。
劉富原被封為休侯,后來,漢景帝改封劉富為紅侯(紅侯國地在今山東泰安縣東北)。 劉富生5子:長子劉登繼位為紅懷侯,次子劉辟強和3個弟弟留居首都長安,在漢朝廷任職,以便供養祖母楚元王夫人。紅懷侯劉登傳子紅敬侯劉嘉,劉嘉傳子紅哀侯劉章,前124年,劉章無子絕嗣,紅侯國滅亡。 然而,紅侯劉富留居京師的那一支子孫,日后卻極為興盛發達,成為劉氏宗氏中最優秀的代表。86年漢昭帝即位,霍光輔政,起用宗室成員,劉辟強被任命為光祿大夫、長樂衛尉,不久又升任宗正之職,當時已80歲高齡了。劉辟強的兒子劉德,字路叔,父親去世后,劉德接替宗正一職,后因被人陷害,被免職貶為庶民。后來在霍光夫關照下,劉德復出,任青州刺史,后又復任宗正。漢宣帝即位后,劉德因擁立有功,被封為關內侯,后又改封為陽城侯。劉德于前63年去世,兒子劉安民承襲為第二代陽城侯。劉安民傳子劉慶忌,劉慶忌傳子劉岑,劉岑兒子的時候,爵位被王莽廢絕。
第二代陽城侯劉安民的弟弟劉向,專心研思儒家經術,其著作《別錄》為我國目錄學的奠基之作。劉向的子孫后裔,便以"天祿"、"藜照"、"藜閣"等為堂號,自稱藜閣劉氏,以紀念劉向這位杰出的顯祖。 劉向生了3位優秀的公子:長子劉伋,《易》學教授,官至郡太守;中子劉賜,官任九卿丞,早逝;少子劉歆,便是西漢末年著名的大學者和政治家。 劉歆好古,現在的《左傳》,就是由他整理后流傳于世的,他因此成為西漢古文經學的代表人物。劉歆所著《七略》,為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圖書分類目錄。劉歆因少時與王莽同為黃門郎,關系密切,王莽篡漢后,劉歆被王莽重用,被封為紅休侯,后又升任新朝國師,封嘉新公,成為新朝群臣中僅次于太傅王舜和大司徒平曼的顯貴重臣。然而,劉歆畢竟姓劉,不滿意王莽篡漢,公元23年,劉歆被迫自殺。劉歆生有3子1女,女兒嫁給王莽的兒子王臨為妻。 劉向、劉歆的家族,是一支非常優秀的宗室分支,子孫們興旺發達,并繁衍成今日劉姓中的重要分支---藜閣劉氏。 劉向后裔世居彭城,分居叢亭里、綏輿里、安上里和豐縣、沛縣、呂縣等處。
棗樂侯劉調,是劉交的第六子。劉調傳子劉應,劉應傳子劉慶。劉慶因漢武帝削藩,被削去侯爵,棗樂侯國滅亡。棗樂侯族的后裔,主要居于沛國相縣(治所今安徽淮北市濉溪縣),隋唐時期子孫發達,蔚為當時劉氏的一大郡望---沛國相縣劉氏。
竹林七賢之一的劉伶,字伯倫,宿縣人,是劉交后裔。魏末,曾為建威參軍。晉武帝初,召對策問,強調無為而治,遂被黜免。他反對司馬氏的黑暗統治和虛偽禮教。為避免政治迫害,遂嗜酒佯狂,任性放浪。一次有客來訪,他不穿衣服。客責問他,他說:"我以天地為宅舍,以屋室為衣褲,你們為何入我褲中?"他這種放蕩不羈的行為表現出對名教禮法的否定。唯著《酒德頌》一篇。
4、劉邦庶長子劉肥大宗。
這一大宗在現代劉姓中還有后裔,人數比較多。
漢高祖劉邦共生育了8個兒子:劉肥、劉盈、劉如意、劉恒、劉友、劉恢、劉建、劉長。 除嫡子劉盈和四子劉恒先后繼位做皇帝外,其余6子均被封為親王。但其中漢惠帝無后絕傳;趙隱王劉如意和趙共王劉恢均被呂后殺害,無子嗣封,族亡國廢;燕靈王劉建在位15年去世,本來有個庶子,也被呂后殺害,以致絕后國亡;趙幽王劉友一支人丁凋落,僅傳3代便絕后。這樣,劉邦8子中,僅有3房有后裔延續下來,即長房劉肥、第四房文帝劉恒和幺房淮南王劉長等4支子孫。 劉肥的后裔,大多都散居于中國北方地區。六朝隋唐時期劉姓的25個郡望中,就有高密(青島濰坊之間)劉氏、瑯邪劉氏、東萊(今山東萊州市)劉氏等郡望是劉肥之子劉章的后裔。據族譜記載,今山東即墨和天津大港一帶的劉氏宗族,也是齊王劉肥的后裔。
劉肥,是劉邦長子,但劉肥的生母曹氏,只是劉邦年輕時的情婦,按嫡長子繼承制,劉肥沒有資格成為太子。劉邦稱帝后,封劉肥為齊王,建都臨淄,統轄膠東、膠西、臨淄、濟北、博陽、城陽等6郡73縣,齊國不僅大,而且非常富饒。劉肥的兒子,見于記載的有13個:劉襄、劉章、劉興居、劉罷軍、劉寧國、劉信都、劉安、劉將閭、劉辟光、劉志、劉卬、劉賢、劉雄渠。 劉肥去世后嫡長子劉襄繼位為第二代齊王。不久,惠帝去世,呂太后篡權。呂后對齊國劉氏家族這個最大的藩王很不放心,便采取又打又拉的雙管齊下政策。她先是將齊國所轄的濟南郡割給她的侄兒呂臺,封呂臺為呂王。不久又將齊哀王的兩個弟弟朱虛侯劉章和東牟侯劉興居封為侯爵,調到長安。幾年后,呂后又削掉齊國的瑯邪郡封給瑯邪王劉澤。呂后死后,齊哀王與瑯邪王都起兵攻打長安,朱虛侯劉章則在長安做內應,一舉消滅了呂氏勢力。漢文帝劉恒登基后,將被呂后削除而原屬齊國的城陽、瑯邪和濟南等3郡都還給齊國。劉襄傳子劉則后,漢文帝劃出齊國的城陽、齊北2郡,封朱虛侯劉章為城陽王,封東牟侯劉興居為齊北王。兩年后,漢文帝又將劉肥的其余10個兒子均封為列侯:四子劉罷軍封管侯,五子劉寧封丘侯,六子劉信都封營平侯,七子劉安封楊丘侯,八子劉將閭封楊虛侯,九子劉辟光封朸侯,十子劉志封安都侯,十一子劉卬封平昌侯,十二子劉賢封武成侯,十三子劉熊渠封白石侯。劉則絕嗣,劉肥長子劉襄一支至此滅亡。這時,漢王朝決定將齊國削弱。漢文帝下詔將齊國分割成許多小王國,分別封給劉肥的6個兒子:老八楊虛侯劉將閭,嗣封為新的齊王,繼承劉肥的爵位;九子劉辟光晉封為濟南王;十子安都侯劉志晉封為濟北王,取代因謀反被殺的原濟北王劉興居;十一子劉卬晉封為膠西王;十二子劉賢晉封為湽川王;十三子劉熊渠晉升為膠東王。前154年正月,吳王劉濞發動"七國之亂",齊藩家族大都卷入了這場叛亂,7個叛亂國中,齊藩劉肥一族便占有4個:即膠西王劉卬、膠東王劉熊渠、淄川王劉賢、濟南王劉辟光。另外,齊藩系的管侯劉戎奴、氐丘侯劉偃、營平侯劉廣也都參加了叛亂。平亂后,漢景帝沒有廢除齊國,而是讓劉將閭的太子劉壽繼任為齊王。同時將參加叛亂的齊藩劉肥一族的膠西王劉卬、膠東王劉熊渠、淄川王劉賢和濟南王劉辟光等處死,并廢除了這4個諸侯王國,將其封地收歸中央所有。同時被誅的還有參加叛亂的管侯劉戎始、氏丘侯劉偃和營平侯劉廣等。齊藩王族經此打擊之后,一蹶不振,日益衰落。劉壽傳子劉次景,劉次景死后無子,齊國絕傳,漢武帝因此趁機將齊國廢除,收歸中央。齊國滅亡后,齊藩家族的眾多王侯大都被削除,僅剩下城陽和淄川兩個王國。
城陽王國(治今莒縣)的創建者劉章,是劉肥的第二個兒子。劉章娶呂祿之女為妻,生子劉喜。此后歷經劉延、劉義、劉武、劉順、劉恢、劉景、劉云、劉俚,直至公元6年王莽篡位,城陽王國被廢。 第六代城陽王劉順生育了許多兒子,長子劉恢承嗣為城陽王,次子劉丘封都平侯,三子劉山封棗原侯,四子劉文封箕愿侯,五子劉勛封高廣侯,六子劉佼封即來侯,七子劉談封庸侯,八子劉興封昆山侯,九子劉根封折泉侯,十子劉淵封博石侯,十一子劉用封要安侯,十二子劉勇封房山侯,十三子劉憲封式侯。式侯劉憲生數子,長子劉霸承襲爵位為第二代式侯,劉霸無子,劉憲的次子劉萌繼任第三任式侯。王莽廢式侯國。劉萌有多個兒子,長子劉恭,更始時官任侍中,襲爵為第四任式侯;第二個兒子是劉茂;第三個兒子就是赤眉軍皇帝劉盆子。
城陽王劉章九世孫劉津,被光武帝劉秀封為平萊侯,徙居東莞(今沂水縣)。劉津有一后裔劉撫(東晉彭城內史),劉撫長子為劉穆之(劉宋尚書右仆射)的父親;劉撫次子是劉爽(山陰令),劉爽子劉仲道(余姚令),仲道生五子:劉欽之、劉秀之、劉粹之、劉恭之、劉靈真。劉靈真生劉尚,宋越騎校尉;劉尚生劉勰,蕭梁文學評論家,著有《文心雕龍》。
劉志是劉肥的第十個兒子,最初封安都侯。原齊北王劉興居謀反被殺后,劉志被漢文帝晉封為齊北王。七國之亂平定后,原淄川王劉賢被殺,劉志又被改封為新的淄川王。歷經劉建、劉遺、劉終古、劉尚、劉橫、劉友、劉永,至王莽篡漢,淄川國被廢。
5、劉邦兒子淮南王劉長大宗。
這一派的劉姓后裔形成隋唐時期劉姓的一大郡望--高唐劉氏。這派劉氏人數不多,主要分布在今安徽、江蘇等地。
劉長的生母趙姬原是趙王張敖的姬妾。前196年,淮南王英布謀反被殺后,劉邦封小兒子劉長為新的淮南王。劉長在前174年派兒子劉但陰謀勾結匈奴與閩越,公開發動叛亂,敗露后,劉長的王位廢除,發配到蜀地。前164年,文帝將原淮南王國的故地一分為三,分別封劉長所生的3個兒子:劉安承襲劉長的爵位,出任第二代淮南王;劉勃晉封為衡山王;劉賜晉封為廬江王。第二代淮南王劉安則是漢初皇族中最優秀杰出的人才,把為政、治學、做人的討論匯編成書,這就是流傳至今的《淮南子》。劉安在煉丹的過程中,還發明了豆腐。 劉安晚年陰謀篡位,被朝廷發覺,他畏罪自殺。武帝廢除淮南王國,將淮南故地收歸中央,改為九江郡。淮南王宗族至此滅亡。
劉勃原封衡山王,前153年改封為濟北王。劉勃有7個兒子,長子劉胡繼承王位,其余6個兒子在公元前126年被漢武帝同日封為列侯:劉不封陽安侯,劉騫封榮關侯,劉何封周望侯,劉則封陪繆侯,劉信封前侯,劉樂封安陽侯。劉胡傳位給劉寬,劉寬因謀反被朝廷處死,濟北王國也被廢除,改為北安縣。劉寬的另外5個兄弟也都被封為列侯:劉曜丘封五據侯,劉龍封富侯,劉遂封平侯,劉成封羽侯,劉楚封胡母侯。其中,老五羽侯劉成一支,終西漢一朝一直延續有后,直至王莽篡漢時才被削去爵位。
淮南王劉長的第三子劉賜原被為廬江王,后被改封為衡山王。因參與淮南王劉安的叛亂陰謀,畏罪自殺。衡山王國也被朝廷廢為衡山郡。
淮南王劉長的后裔,主要分布在今江蘇、安徽一帶,是今日劉姓中較小的一個分支。六朝隋唐時期劉姓25望中的高平(今山東巨野)劉氏,就是出自淮南王劉長之子濟北貞王劉勃一支。
PAGE
15
炒菜時冒出的油煙中含有害物質,若整天泡在廚房做菜,會導致腰酸背痛、乏力,應注意一打開燃氣開關就打開排氣設備,炒完菜再抽一會。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
-
內地娛樂圈大佬級人物劉姓(娛樂圈的劉姓美人)
劉姓的歷史源流世界上的主要國家,往往都有構成這個民族主體的所謂大姓,如英國的Smythe、Jones、Williams;美國Smith、Johnson、Cars…
-
內地娛樂圈大佬級人物劉姓(娛樂圈劉姓明星有哪些)
點 上 面(藍色字關注),想要第一時間看到最新內容?點擊頁面右上角的三個小點,將我們設為星標吧,這樣您就可以每天(免費)收到文章了。上世…
- 創業者的英文向全球創業者發出邀請!2019PlayABC第二屆英語教育年會即將開
- 馬云演講秀英文向馬來西亞青年創業者分享失敗經驗2022年10月7日
- 怎么創業呢白手起家如何創業白手起家開公司(企業都是怎么白手起家的)
- 怎么創業呢白手起家如何白手起家創業(畢業大學生如何白手起家創業)
- 白手起家如何跳過原始積累2022年10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