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娛樂大亨(內地娛樂大亨)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2014年1月10日,邵逸夫的葬禮在香港舉行,與他富豪身份不太相稱的是,他的身后事格外簡單,由家人一手操辦,靈堂沒有任何橫匾和家屬花牌,只有素雅的布置。
活了107歲,邵逸夫在世間留下兩個名號,娛樂大亨和慈善大王,前者是對他給香港演藝事業所做貢獻的肯定,后者則是因為他為內地的教育事業捐了許多錢。
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曾評價:邵逸夫一生愛國愛港,艱苦創業,慈善濟世,令人敬佩。邵逸夫曾擔任港事顧問,為香港順利回歸和繁榮穩定發揮了積極作用。作為一位卓越的實業家,他在創造商業奇跡的同時,為香港乃至中國影視事業的繁榮、走向世界做出了貢獻。作為一位著名的慈善家,邵逸夫多年來致力于支持教育等社會公益事業,為促進祖國內地的教育和科學事業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與大部分富豪不同,邵逸夫的富,不止是在財力上,更是在精神上。
他這一生并不平坦,但卻始終堅持初心。前半生執著于影視夢想,建立影視帝國,后半生立于慈善,留下永恒精神。
一、
坎坎坷坷
開辟影視帝國
1907年,邵逸夫出生于寧波的一個富豪家庭,父親是當地有名的染料老板。
當時電影剛進入中國,邵逸夫的父親很是喜歡,平時就會帶著孩子們一起看。有一次邵逸夫四兄弟一起看了一部電影,就有了創辦電影公司的構想。
邵逸夫長大后,邵氏家族家道中落,幾個兒子沒一個選擇重新把家業做起來,而是按照以前的構想進入了電影行業。
1925年,邵氏四兄弟成立天一電影公司。邵逸夫因為年紀較小,沒什么突出的能力,就去做了后勤。有時候為了借一件道具,邵逸夫就得跑上幾十里的路。
但他不怕辛苦,把后勤工作完成得很好,后來又輪流在攝影組、道具組等部門工作,一年把全部部門干了個遍,為他以后自己做影視公司打下了堅實的能力基礎。
1928年,天一電影公司進入困境,同行的影業公司聯合起來對他們進行圍剿,禁止影院播放他們出品的電影。為了活下來,天一電影公司決定另辟蹊徑,以退為進開發國外市場,把目光定在了華人聚集的南洋。
于是,老三邵仁枚帶著邵逸夫一起前往南洋,開辟新的市場。在南洋,邵仁枚主要鞏固已有的電影市場及資源,而邵逸夫則要單槍匹馬開辟鄉鎮市場,他想出一個妙招,就是用流動放映車來放映電影,收到了很好的反饋。
當時中國的電影全部都是無聲電影,影視公司沒用設備和技術,只能向國外伸手。邵逸夫認為如果自己可以制作有聲電影,公司的發展絕對會有質的提升。于是2年后,他獨自坐上了前往美國的渡輪。
然而海上航行不但讓他吐得死去活來,還遇到了海難,好在船沉下去的一剎那,邵逸夫死死抱住了一塊木板。在海水中漂了一夜后,他被救援船只救起。
大難不死,必有后福。
得救的邵逸夫成功在美國學到了有聲電影的制作技術,回到國內后,他導演了中國首部有聲電影《白金龍》,引起了很大的轟動,中國電影進入有聲時代。
那之后,邵家兄弟在南洋的電影事業蓬勃發展,短短幾年就開設了上百家電影院,大有成為南洋電影龍頭之勢。然而好景不長,二戰的到來使得邵氏影業嚴重受損,好不容易建立的南洋霸業就這樣被攔腰斬斷。
無奈之下,邵逸夫決定轉移戰場。
1957年,邵逸夫二哥在香港的電影公司遇到危機,于是他直接從新加坡飛到香港,全面接手公司業務。
當時的香港電影業比較成熟,由香港富翁之子陸運濤所掌控的電懋公司是行業老大。
為了快速打開市場,對抗電懋公司,邵逸夫重金聘請了被稱為宣傳鬼才的鄒文懷。鄒文懷的前身是記者,社交圈非常廣,又擅于使用傳媒平臺和工具,他的到來給邵氏影業帶來了強大的發展動力。
而鄒文懷來到邵氏影業的第一件事就是挖人。他將電懋公司的頭號女星同時也是當時香港最受歡迎的女明星林黛約出來跟邵逸夫會面,邵逸夫畢恭畢敬,為她端茶倒水,最終以電懋公司2倍的薪酬將林黛挖了過來。
香港邵氏影業就此進入黃金時代。
人們常說,理想難實現,卻很少問自己有沒有為了實現理想竭盡所能。
邵逸夫闖上海,下南洋,飛美國,都是在為了自己的理想所努力拼搏,而每天都在說生活好難的我們呢?
是否有想過如何去實現自己的理想?是否把下班之后的時間用來提升自己?是否在面對誘惑的時候能夠克制住繼續努力?
如果答案是否,又有什么資格說理性難以實現呢?
如今很多人都喜歡用努力有什么用來麻痹自己,他們說自己沒有好的家庭背景,說自己沒有好的社交關系,說老板喜歡剝削自己,所以努力沒有用。
可事實卻是,不是努力沒有用,而是他們根本不想努力,只是用這樣的借口來心安理得地當個咸魚。
愛因斯坦說,成功=艱苦勞動+正確方法+少說空話。
只有竭盡全力的人,才有資格成功。
二、
眼光獨到
將柚子皮的白筋撕下,置通風處,待干硬時,用刺有小孔的塑膠袋裝好,可用做肉類去膻的辛香料,也可放在櫥柜內防蟲蟻,或放入米缸防蟲
發展無線電視
林黛加入后,邵氏影業不斷壯大,成為了香港電影行業的龍頭。
然而在公司發展的同時,邵氏影業的危機也悄悄來臨,那就是邵逸夫的摳門。
《勇闖奪命島》絕世經典!邁克爾·貝導演、肖恩·康納利先生與尼古拉斯·凱奇領銜主演、還在等什么、就算回味起來也是很有滋味。
在邵逸夫看來,明星就像流水線上的螺絲釘,必須節約成本。所以邵氏影業的演員當時都只能按月領薪酬,經濟狀況并不好,就連當初最為紅火的女星鄭佩佩進城買東西都只能坐公車。
除此之外,他在制片費上也是錙銖必較,一次一個劇務申請20元餐費去買100個生煎饅頭,邵逸夫沒批,原因是公司內部食堂的饅頭才1毛錢1個。
在邵氏影業一家獨大的時候,這是沒問題的。但隨著競爭對手的壯大,越來越多的明星離開了邵氏影業。
同時因為邵逸夫的摳門,他錯過了一個鑄造傳奇的機會,那就是李小龍。
當年尚小有名氣的李小龍想從美國回香港發展,香港所有電影公司都搶著要簽他。他選擇了邵氏影業,要價1萬美金的片酬,摳門的邵逸夫將價碼壓到了2500美金,使得李小龍直接轉投競爭對手嘉禾公司的懷抱。
好在他改變策略,讓導演李翰祥拍起了風月片,大獲成功,止住了下跌之勢。
隨后他開始將事業重心從大熒幕轉移到小屏幕,于1967年接手香港無線電視臺,并創辦了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
而為了節省費用,邵逸夫不愿意再高價從其他公司挖明星過來,于是轟轟烈烈地造星運動開始了。
邵逸夫先是開辦了TVB藝人培訓班,每個來到培訓班的人,都能接受免費培訓,每個月還能領到3000港幣的薪酬,畢業后可以直接進入公司工作。這樣的福利吸引了一大批人前來報名。
如今我們熟知的梅艷芳、周潤發、梁朝偉、劉德華、周星馳、黎明等一眾香港明星都出自TVB的藝人培訓班。
除此之外,邵逸夫還把港姐評選比賽給接了過來,從里面挑選氣質出眾有能力的人加入邵氏影業。張曼玉、趙雅芝、李嘉欣、袁詠儀等美女演員都是邵逸夫從港姐比賽中挑選出來的。
這樣一來,邵氏影業有了源源不斷的演員血液。
借助這些血液,邵逸夫又開始推出劇集戰,開始拍起了電視劇。
《上海灘》《射雕英雄傳》《大時代》《沖上云霄》《金枝欲孽》……這些經典的電視劇全部出自TVB之手。
就這樣,邵逸夫實現了自己最初的夢想,建立了龐大的影視帝國,為香港的演藝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邵逸夫在這個過程中展現出來的勇氣、毅力值得每個人學習。
他完全可以選擇在影視事業的巔峰期轉戰房地產或者其他商業活動,那樣會比做影視賺得多的多,但他沒有,從開始到最后,都在影視行業中堅持著。
這大概就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了。
如今常聽到一句話叫不要跟我講初心,初心不能當飯吃。
的確,初心確實不能當飯吃,但初心跟賺錢吃飯并不沖突。所謂守初心,并不代表一定要去做最初想的事情,它更多的是代表一種人生態度和人生準則。
社會是一個大染缸,在其中待久了,難免會沾染上雜亂的顏色。
而守初心即是說,無論我們做什么,都不應該忘記自己曾經的熱血和善良,要堅持我們做人的準則,一如最初時那樣。
三、
從娛樂大亨
到慈善大王
1985年3月2日,邵逸夫的三哥去世,幾個兄弟中,他與三哥關系最好,所以感到非常悲痛。三哥的去世讓他感嘆人生苦短,錢財再多也只是身外之物。
他知道三哥在新加坡的口碑不太好,不僅對員工吝嗇,在公益慈善方面也沒什么貢獻,就算他想改變已經沒有機會了。邵逸夫不想步三哥的后塵,便開始投身慈善事業。
1985年,他給內地捐贈了第一棟教學樓,自此之后,直到他去世,總共為內地高校捐贈了6013棟逸夫樓,遍布中國31個省市,總計捐贈金額達到47.5億港幣。
為何邵逸夫能夠獲得社會的廣泛贊譽?并不只是因為他捐贈的金額非常大,更是因為他是真心實意地在做慈善。
許多富豪、明星做公益慈善,主要是為了給自己披上一層光環,讓自己顯得高尚、正能量,卻并不怎么關注公益慈善本身。
而邵逸夫不同,他給自己的捐贈定下了嚴格的條件:
基金會向外捐款,受捐方必須有一個專門的額賬戶來放置捐款金,每一筆的費用都必須公開,不得濫用。而向高校捐贈逸夫樓時,他規定,樓先建,建到一半拿50%的建筑費用,等到竣工核驗完成后,再拿剩下的50%。除此之外,每捐贈一棟逸夫樓,當地的教育行政機構就必須提供配套設施和配套資金,一般規定大學1:3,初高中1:1,即若一棟逸夫樓100萬,那么教育行政機構就得拿出300萬的配套資金給大學,100萬的配套資金給初、高中。
這不僅保證了他的教育基金能夠用到實處,也敦促了內地的教育行政機構將錢用到點子上,使得內地的教育事業有了更好的發展。
邵逸夫在商海中奔波半世,浮華浸染,卻未曾有過心靈上的安逸。而他在耄耋之年投身慈善教育事業,不只是從娛樂大亨到慈善大王身份上的轉變,更是對心靈的洗滌與升華。
如今他人已遠去,他的影視帝國或許會在將來的某天被其他人所替代。但他做慈善所種下的善果則會一直存在,為中國的教育事業源源不斷地提供著能量。
曾經在網上看過一句話,叫金錢可以為你買到一條狗,但只有愛才能讓它搖尾巴。
在世上生活的越久,越能感覺到錢的重要性——它是生存的基礎,也是讓生活變得更好的最有效工具,但錢永遠不會是我們最終要追求的東西。
邵逸夫先生身價百億,卻一直節儉,將錢都用在了該用的地方,這才是真富豪。而從他的慈善事業中,我們可以知道:富有的最終訴求,不是享受消費的快樂,而是將其升華成美德,給心靈以慰藉。
市場上常出現假粉絲,所以買粉絲時應細辨,慎買發黃、發綠等色澤鮮艷的粉絲;用水煮時有酸味或其他異味的粉絲應引起警惕。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
-
內地娛樂大亨(內地娛樂大亨)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2014年1月10日,邵逸夫的葬禮在香港舉行,與他富豪身份不太相稱的是,他的身后事格外簡單,由家人一手操辦,靈堂沒…
-
內地娛樂女主持人(霍震霆內地女主持人)
011977年,朱玲玲憑借出眾的外在條件和精彩的表現獲得了香港小姐冠軍和最上鏡小姐兩個獎項。當時霍英東是比賽的評委,霍震霆陪伴父…
- 內地娛樂nan主持人(主持人大賽娛樂類主持人)
- 內地娛樂闖關節目(國內闖關節目大全)
- 內地娛樂節目模仿秀(影視模仿秀是哪個綜藝節目)
- 內地娛樂節目模仿秀(歌唱模仿秀綜藝節目)
- 內地娛樂節目收視率(內地電視劇年度收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