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港臺娛樂圈衰弱(為什么香港演員都比較有型)
中國最會聊天的節目《圓桌派》第四季上線了,又能看到揣著明白裝糊涂的情色小主持竇文濤跟老友們喝茶聊天。
在《鏘鏘三人行》停播之后,《圓桌派》就成了排解憂愁,提升素養的必備之選。
每期節目里竇文濤和梁文道都是口吐蓮花,把節目節奏調理的異常流暢,而且還能讓嘉賓舒舒服服地談話。
可是,在王晶這一期里,竇文濤和梁文道便吃了癟,不但跟不上王晶的思維,還不時被王晶懟到啞口無言。
兩人關于電影的學識和理論在王晶面前如同小學生一般,本來應該像往常一樣輕松愉快地談天說地,卻成了尷尬的面面相覷。
雖然過程磕磕絆絆但是王晶這期的節目質量卻很高,滿滿的干貨與香港電影的趣料。
我們一直以為周潤發就是《英雄本色》的主演,他瀟灑的美鈔點煙,帥氣有型的風衣,在很長時間理論都是一代人模仿的對象。
然而,見證了這段經典的王晶告訴大家,其實,周潤發當時只是去客串,小馬哥這個形象也不是為他定制的。
只是在客串的過程中,吳宇森覺得他演的部分極其吸睛,便逐漸增加他的戲份,乃至加成了主演。
發哥演《英雄本色》時的狀態也比較隨意,甚至同劇組的狄龍在一次山頂聊天中讓他認真一點。
他的回應充滿了做人嘛,最要緊的是開心的香港本色,對迪龍說:演戲嘛,輕松一點啦,然后他就憑借《英雄本色》Mark一角獲得了金像影帝。
這找誰說理去,果然是認真你就輸了。
談到與周星馳為什么不合,王晶沒有回避,直截了當的在節目中說明了原由,是因為周星馳想做導演了,與自己的想法有了不同。
但是他恐怕是香港電影圈里最最欣賞周星馳的人,在其他演員或導演與星爺鬧翻后的不再理睬或回踩不同。
王晶對周星馳的敬業態度和演技的認可簡直達到了迷弟的地步,他認為周星馳的演技非常之高,在喜劇這一領域,未來三十年不會有人超過他。
這樣是非分明的王晶,不禁想讓人了解下他的事跡。
就王晶來說,其實他最厲害的,第一是編劇,第二是監制,第三是演員,第四才是導演。
他可以白天拍周星馳的《逃學威龍3》,半夜拍成龍的《城市獵人》,一天一夜輪軸轉,還能在一年之內執導七部電影,監制5部電影,參演3部電影。
1990年的圣誕節,本欲休息的王晶接到了老板的命令,給了他十個字整蠱專家,周星馳、劉德華,下星期要開機,新年要上映。
王晶詢問可否緩緩,老板說很難,因為他已經把片子賣出去了。
這時的王晶展現出了他強大的編劇能力,在片場邊拍邊寫,不僅能讓《整蠱專家》如期上映,質量還是中等偏上水平。
當時他個人的狀態和沖勁可以算是職業生涯的巔峰,如果撇開電視劇,單電影而論,王晶已經原創了至少100個故事。
在當《古惑仔》的監制時,為了讓劉偉強安心于電影的拍攝,他在劇組資金運轉緊張時,賣掉了自己的商鋪,湊了六百多萬。
《無間道》在拍攝期間也遇到了資金困難,同樣是王晶挺身而出,帶著劇本敲開了寰亞老板林建岳的辦公室,苦口婆心地勸說他投資,自己也拉來了一些投資。
最后,我們才得以看到千禧年后香港電影的巔峰之作。
演員身份的王晶最容易被人忽視,其實他年輕時也喜歡在自己的電影里客串個小角色,討喜的外形和欠扁的表情都使得他變得出彩。
至于現在為何不出演,其實與周星馳的情況類似。
當一個人到了某一個年紀,面對不了自己像年輕時那樣擠眉弄眼,也很難去說服自己再去逗人開心,因為拍喜劇要比其他類型的電影累十倍。
談及自己爛片之王的評價時,王晶云淡風輕,那些人是因為嫉妒。
事實好像真是這樣。
在他導演的二百多部電影里,他說沒有一部是自己特別滿意的,但是自己幾乎沒有讓投資者虧過錢,對于商業片他錙銖必較。
但是在文藝片和好人屬性上,他卻很是大度。
曾在在劉德華的公司將要破產之際給了他六部片約,讓其熬過了最艱難的時期,也等來了杜琪峰的《暗戰》。
在香港電影逐漸走向沒落之時,其他有點本事的人都在想別的出路,只有王晶堅守香港,什么片子都接,不敢說大賺,至少回本。
養活了許多沒工開的香港人,也保留了香港電影的種子。
因為喜愛文藝片,他也去拍過文藝片,1999年的《笨小孩》讓葉德嫻捧回了金馬影后,自己賠了個底朝天,從此不再拍攝文藝片。
但這并不代表他不再關注文藝片,許鞍華拍攝《天水圍的日與夜》和《天水圍的夜與霧》時,無人投資,他出錢。
前者勉強回本,后者打了水漂。
如今的許鞍華早已不缺投資,但她接觸過王晶后才發現原來他是個貨真價實的監制和出品人,懂劇本、懂演戲、懂市場,是個專業的多面手。
到現在她都對王晶專業能力的認可沒有過動搖。
王晶在《圓桌派》里提及自己為何投資許鞍華的文藝片,是因為這筆錢在自己的能力承受范圍之內,要是再多他也負擔不起。
沒有他人說的那么高尚,他就是要為文藝電影做些什么,而是他有這個能力,以及不想看到好導演、好電影被埋沒。
這個從香港電影起起伏伏的狂潮中走過來的鬼才,面對外界對他的盛譽,坦然處之,對待批評,也是氣定神閑。
在《圓桌派》里王晶也談到了香港電影的崩潰,這是一代人的情懷,也是一代人的傷心。
上世紀六十年代,當香港電影在全世界急劇擴張時,《紐約時報》曾有一位影評人酸溜溜地說香港電影盡皆過火,盡是癲狂。
但有趣的是,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這句調侃竟成了香港電影榮耀的標記。
只是如今,這股火不再有劍拔弩張的生命力,也很難再次展現出傲立的姿態,而香港電影的衰落的原因絕不止一條。
市場。
香港電影衰落了,是因為臺灣市場崩了,很多時候香港電影只要拿到臺灣的錢就能回本,其他地區都是純利潤。
《分手信》時間可能會改變很多、人事物都會有所變化、但最初的感覺、愛的感覺、有時不會變淡、不會消失、請相信永恒、
養肥了的麻雀不會飛,香港電影也是這樣。
他們過度依賴臺灣市場,導致他們瘋狂無底線地開工拍片,最終臺灣市場過于飽和,香港電影就此無計可施。
人才斷裂。
叫得上名字的香港演員,只有老一輩,成龍、周星馳、張家輝、梁朝偉、梁家輝、劉德華、郭富城、劉青云。
最好的資源又都在這些人手里,內地觀眾對這批演員的認可度比其他輩分的演員都要高。
中生代里,僅有余文樂、吳彥祖、古天樂、謝霆鋒、陳冠希、林家棟,但就是這幾根獨苗也所剩無幾。
《卡薩布蘭卡》Casablanca 1942年8.7永遠的《北非諜影》,永遠的英格麗·褒曼。
謝霆鋒成了廚子,陳冠希依舊沒有解禁,余文樂世界仔,資源很虐,吳彥祖資源同樣虐,林家棟得了影帝還是籍籍無名,只有古天樂左手老板右手演員,一把抓。
年青一代里,除了陳偉霆、林峰之外,如果不百度恐怕能夠想起的演員沒有幾個,而且他們的主要陣地又都在電視上。
女演員就更別提了,老一輩近乎隱退,從中生代開始便已經很難找出像吳君如這樣依舊活躍的女演員。
盡管港臺資本一直在竭力推新人,諸如天庭宴之類,但是在大陸市場已經被內地流量小花、小生占據的情況下,即使在選秀類的綜藝節目里強行插入也收效甚微。
青黃不接的人才斷裂,光靠資本的堆砌很難成氣候。
進口片地涌入和內地觀眾的口味變刁。
在互聯網還不那么發達的年代,香港電影的盜版碟比國外的電影更容易進入內地市場,一眾小年輕在千奇百怪、光怪陸離的香港電影里肆意長大。
隨著互聯網的逐漸普及,盜版碟沒有了生存空間,人們看世界的途徑也不再單一,國外諸多高水準或工業化產出的片子叫人眼花繚亂。
俗話說久病成良醫,看得多了,有了世界觀,便開始學會篩選,口味不再單一,香港電影對內地觀眾的滿足感也就漸漸模糊。
形形色色的燈紅酒綠會使人迷失,同時,也會讓人的胃口變刁。
曾經,你劈個叉我都會震驚;如今,你下腰加劈叉,我都很淡然。
其實《大話西游》的兩極狀態就能代表繁對簡的沖擊。
起初遭遇票房失利,但是在新世紀之初碰上了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在內地如病毒般蔓延,人們對里邊的臺詞、動作,如數家珍,將其奉為神作。
可是,在諸如劉鎮偉之流及我們地不斷地透支下,觀眾對這類題材已經免疫,再多的一萬年也無法擠出大家的眼淚。
而且對于《大話西游》類的摒棄也不覺可惜,因為就算失去了你,我還有更廣闊的大森林,何必糾結于一棵歪脖子樹。
香港電影人的格局太小。
格局小是因為香港人在時代的推進中變得停滯不前、舉步維艱、大惑不解,甚至有些夜郎自大。
香港人要適應中心的轉變,之前的亞洲金融中心慢慢被新加坡取代,香港回歸大陸后不能像以往那樣發展,大陸經濟也開始崛起,香港的競爭力不再唯一。
這是香港這塊土地的命運,也是他們必須要接受的改變。
思想、文化、經濟的碰撞,由從前的在香港便能看世界,到現在的在香港只能看香港,眼界的轉變不應改變成狹隘,而是更加的包容和開放。
擁抱未來,才能有未來。
《反貪風暴4》里有一句臺詞:坐牢,是香港年輕人唯一的出路。
有藝術渲染,也是現實體現,老一代香港人務實、肯干,隨香港一起成長,新一代香港人,在繁華大都市里,緬懷過去,浮躁,壓力大。
這也印證了一句話,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他們習慣了錦衣玉食,受不了粗茶淡飯,所以變得不理性,變得憤怒,變得固守,變得不知變通。
由600多萬香港人構成的香港電影也是如此。
他們的文化和思想與內地難以產生共振,習慣了宗教、政治、性和屎尿屁的香港電影,再加上島民思想,讓他們的視野不夠開闊。
香港電影的狀態不在,但不等同于香港電影就是賣情懷、搞組合,雖然香港電影在大陸有著龐大的觀影群體,但是狼來了的故事一兩次還行,再多幾次就不靈了。
所以,香港電影首先要改觀北上拍電影不能像當時對待臺灣市場那樣,就是為了圈錢,然后不管不顧地拍片。
大陸的市場遠比臺灣市場的容量大,且觀影人群復雜、城市分級又明顯,在拍電影時需要考量的因素繁多,一招吃天下顯然行不通。
其次在內地的制度下,香港電影如果跟不上潮流,一味地堅守推翻規則、打破禁忌,水土不服便很快顯露出來。
如北上還在一線的香港導演,王晶、林超賢、徐克、周星馳、成龍、陳可辛等人。
王晶口碑不佳但影片確實賺錢,《追龍2》后他也拿捏不住了,《追龍3》不知能否挽回頹勢。
徐克沉迷在特效里無法自拔,想象力已不復存在,票房和口碑皆跌;周星馳本來是一手好牌,但是只為錢拍電影的他,情懷梗已經不是王牌。
成龍大哥近幾年的狀態和影片質量,大家有目共睹,只是他這個年紀還在拍動作電影,實則值得敬佩。
陳可辛北上自《中國合伙人》一炮打響之后,他完全成了內地導演的樣子,《親愛的》、《中國女排》、《李娜》,無一不是內地管用的題材。
只可惜,《投名狀》敗北之后,在吳君如的建議下,陳可辛一心專注于文藝片和傳記片,不再涉及商業片。
剩下的林超賢,才是真正北上成功的香港商業片電影人,他對內地趨勢和政策地跟隨以及共情琢磨的很透徹。
《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還有接下來的《緊急救援》,哪一部不是叫好又叫座,都有政府背書,這樣片子不僅政治正確而且觀眾也賣帳。
在保留香港電影的專業度之外,從內容到外觀,全然是大陸電影的影子,如果不強調林超賢是香港導演,大部分人都會認為這就是內地的電影。
這些林超賢式的影片在表面幾乎看不到香港電影的影子與內核,這才是與市場融合最默契的模樣。
但是,這種主旋律式的電影,放在其他香港電影人手里,都會束手無策,因為他們的格局里就會自動屏蔽掉這種類型。
坐井觀天不可怕,可怕的是篤信天空真的只有井口那么大。
香港電影并沒有死,也不會再重現輝煌,只是不要活在過去,趴在老本上過日子,否則中終有一天會坐吃山空,這將是對華語電影沉重的打擊。
華語電影有了香港電影的專業、臺灣電影的文藝、內地電影的容量,才能夠形成百花齊放的爭鳴盛世。
如果在國際上只有張藝謀、姜文,而無侯孝賢、楊德昌,以及王家衛、吳宇森,那在國外的李安,是多么的寂寞。
一旦寂寞,便會無敵;一旦無敵,離衰落便只有一步之遙。
推薦閱讀
購物謹防發票七陷阱:借口無發票;發票無品名;不注明換貨日期;以購銷合同代替發票;消費者承擔稅金;不蓋公章;加蓋“不退”圖章。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
-
為什么港臺娛樂圈衰弱(為什么香港演員都比較有型)
中國最會聊天的節目《圓桌派》第四季上線了,又能看到揣著明白裝糊涂的情色小主持竇文濤跟老友們喝茶聊天。在《鏘鏘三人行》停播…
-
港臺娛樂圈被大陸全面超越(港臺娛樂圈新聞)
好久不在內地活躍的王祖藍突然被爆料,已經正式辭去TVB首席創意官一職。吃瓜群眾一臉懵逼,畢竟他去年才剛被邀請回巢TVB當高層,這首…
- 新文化楊震華新文化股東渠豐國際及楊震華擬減持不超198%股份
- 上海市浙江商會品牌委員會成立新文化董事長楊震華當選聯席主任-新文化楊震華
- 簡述韓國的文化特點150秒回顧825位在韓志愿軍烈士回國之路
- 北京金一文化發展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第五次臨時股東大會決議公告
- 韓國服飾文化知識韓國美女金泰熙展示流行服飾穿衣小貼士(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