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生師比達歷史最好水平
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李小偉)近日,中國教育在線發布了《2018年基礎教育發展調查報告》,結果顯示:近年來我國基礎教育專任教師數量持續增長,生師比達到歷史最好水平。其中,生物學科教師數量漲幅最高。
近15年來,基礎教育階段專任教師數量持續增長,從2003年的1098萬人增長到了2017年的1369.97萬人,增加271.97萬人,增幅為24.8%。小學、初中及普通高中階段的生師比實現了進一步優化。按照教育部公布的標準,小學階段生師比應達到19∶1,初中階段生師比應達到13.5∶1,普通高中生師比應達到12.5∶1。2017年,小學、初中階段生師比分別為16.98∶1和12.52∶1,均優于教育部公布的標準;普通高中生師比為13.3∶1,進一步縮小了與教育部標準之間的差距。
近15年來,普通高中專任教師數量保持了相對穩定的增長趨勢。2017年,普通高中階段有專任教師177.4萬人,較2003年增長了70.34萬人,各學科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
從高考9個主要考試科目,即數學、語文、外語、物理、化學、地理、歷史、生物、思想品德來看,2010年至2017年,專任教師人數均有增長,漲幅排在前三位的科目是生物、地理、歷史,分別為36%、27%和21%。
據了解,這與逐步推進的高考改革科目選考有關。在新高考改革中,學生被賦予了充分的選擇權。一項針對高中生選科依據的調查顯示,依據科目成績選科的學生最多,占比69.99%;其次是依據興趣和愛好選科的學生,占比為61.47%;而依據大學專業的選科要求進行選科的學生占比為42.28%。也就是說,學生通常會選擇自己擅長的科目以獲得更高的賦分。而基于學生選考的科目組合以及自身的實際情況,學校也相應增加了生物、地理、歷史等相對容易取得高分的科目專任教師數量。
2018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同時也是我國教育事業書寫“奮進之筆”的進取之年。同年9月,黨中央召開了全國教育大會,謀劃了我國教育改革發展的宏偉藍圖,也開啟了教育現代化建設的新征程。
這一年我國各階段基礎教育事業穩步發展。一方面,教育普及化水平不斷提高,尤其是義務教育階段。2018年,學前教育入園率達81.7%,小學凈入學率達99.95%,初中毛入學率達100.9%,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88.8%。另一方面,國家整體教育經費投入不斷上漲。2017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的GDP占比為4.14%,這已是連續6年超過4%,但各地生均投入差距仍很明顯。此外,近年來,我國基礎教育在消除大班額、貧困學生扶助及鄉村教師補助三個方面也取得了顯著成就。
我國基礎教育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新現象。首先,隨著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就學人口快速向城鎮聚集。城鎮與鄉村基礎教育發展趨勢差異顯著,鄉村基礎教育生源出現整體下降的趨勢,但新增校舍面積仍在不斷增加;而發達地區與城市就學人數緩慢甚至快速增長,出現學校不足、學位不夠的現象。
基礎教育階段培訓機構的營收水平屢創新高。2018財年,好未來教育集團及新東方教育集團旗下優能中學營收分別達到116.62億人民幣和68.48億人民幣。其中,2012至2018財年好未來教育集團年度營收凈增長995%;2015-2018財年優能中學年度營收額凈增長202%。K12階段課輔機構營收的快速增長,折射出中小學生課外負擔仍然很重。“減負”問題已成為社會各方關注的焦點。
“課后三點半”現象也受到了各方關注,這是中國經濟社會及教育發展到特定階段的產物。自教育部發布《關于做好中小學生課后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以來,目前已有27個省市啟動了“中小學課后服務”。據中國教育在線調查顯示,家長仍希望學校作為解決該問題的主要渠道。《報告》指出,目前,中小學生課后服務工作還需要更多的實踐和探索,出臺更全面、更細致的管理規范。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