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藝術青春與偉大時代同行
鄉村壁畫創作中的同學們
奔走河西走廊
創新設計團隊一行在敦煌100兆瓦光熱電站進行考察
西北采風小分隊師生在敦煌莫高窟前
【藝境觀象】
藝術離不開生活,豐富的社會生活成就德藝雙馨的藝術家,更造就富有創造力與創新性的作品。美術學院社會實踐教學對培養高素質創造型藝術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通過社會實踐,學生們走出自己的“舒適圈”,在山水造化中繪寫自然之美,在人文環境里體驗文化之美,不斷充實自我,堅持實踐與專業相結合,扎根時代生活,弘揚美育精神,用青春書寫和記錄偉大的時代。
近日,中央美術學院各專業學院組織開展了為期數十天、不同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同學們在老師的帶領下來到祖國各地深入生活,進行各領域的課題研究。本期邀您賞讀社會實踐中的那些好故事和好作品。
重走絲綢之路
“‘絲路創新’的開題匯報在西安的城墻上展開,我們圍坐在六百多年的城墻上,大家提出六個議題。”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絲路創新”社會實踐分隊帶隊老師程書馨在帶隊手記中這樣寫道。
“絲路創新”實踐課題由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與英國皇家藝術學院聯合開展,課題引入跨文化研究方法與跨領域創新設計方法,旨在引導學生通過嶄新視角分析歷史上“絲綢之路”的文化融匯,并洞悉“一帶一路”沿線的潛在創新點,開展以設計為驅動力的“一帶一路”創新實踐。
4月中旬,“絲路創新”實踐分隊一行26人從北京出發,踏上了重走絲綢之路的探索之旅,先后赴咸陽、西安、天水、麥積山、蘭州、武威、張掖、嘉峪關、敦煌、瓜州、柳園、哈密、吐魯番、烏魯木齊等14個地方學習考察。一路上,列車、飯館、城墻、住地,都成了大家學習討論的“課堂”,學生們的實踐日記將這些生動的細節一一記錄下來:“上車后,列車變成了移動的課堂,每個小組開始做作業,根據前一天老師們的指導意見,對方案進行完善,最終順利抵達蘭州”;“晚上回來已入夜,我們只找到一家又辣又咸的川菜,大家邊吃飯邊一起匯報方案,今天的匯報環節加入了小組互評”。
在絲綢之路的起點西安,同學們參觀兵馬俑時發現,在法律嚴苛的秦代,每一塊磚瓦上,都要留下制作工匠的姓名,每位工匠都要為自己的磚負責,“也正是如此,千年后的我們才能看到這些以性命做保的高超的鑄造、制造工藝。以史為鑒,所以我們此次寫生的游記文字,也施行了作者實名制。”姜藝佳在由大家共同寫就的《鋼鐵戰士實踐日記》中詳細交代了這部日記的由來。
在天水,師生們遠望麥積山密密麻麻的洞窟,想象著當年的旅人如何虔誠地供奉佛像于此以求平安完成西行之旅,感受著一尊尊雕塑的藝術魅力。正如程書馨老師所說:“隨著朝代更迭,這里供奉的佛像有著不同的風格,但是相通的是都表達了人們即將踏上絲綢之路的祈愿。”
一路前行,一路收獲,一路感嘆。曾經的河西咽喉、天下第一雄關,見證了多少金戈鐵馬與保家衛國的過去!在嘉峪關,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師生們,面對這蒼涼的大漠和拔地而起的現代化城市,想到兒時習得的邊塞詩歌,不禁感慨萬千。
同學們每天觀察和搜集沿途的案例,識別在絲綢之路上進行交換的項目,繪制它們的潛在影響。大家沿著河西走廊的歷史長卷,“痛并快樂”地走完每日的實踐行程,不斷完善著自己探究與思考的內容,在穿越半個中國之后,終于來到絲綢之路的重鎮——敦煌。
敦煌的第一站不是“穿越過去”,而是“走進未來”。師生們來到了首航節能光熱電站。這座全球單機最大的光熱發電站,也是“一帶一路”發展計劃中的重要項目,能夠看到這種設計與工程創新結合的代表性項目令大家激動不已。同學們不禁開始思考:未來的城市會是什么樣子?我們與機械如何共處?能源科技如何接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如何更好地踐行“一帶一路”倡議?在莫高窟,除了震撼于精美絕倫的壁畫與佛像以外,師生們還關注到壁畫上一些有趣的服裝,如透視裝、背心、T恤、錦裙、菱形圖案絲襪和背帶褲等,包括聯珠紋、十二星座、山海經等體現當時文化融合的元素。參觀后,各小組皆在住處進行匯報,大家席地而坐,各抒己見,沒有了當初的拘謹,已然是一起戰斗、充滿默契的伙伴。
從敦煌一路到柳園搭火車,路經哈密抵達了吐魯番,最終一行人在烏魯木齊告別。為期兩周的實地調研結束了,但同學們的創新設計才剛剛開始。魏子雄、姜藝佳、明昊藂合作設計的《古絲路為背景角色互換與卡牌游戲》探索在今天“一帶一路”語境下,貨幣的面貌與意義;邢紫瑞、張樂、付鑫、白宸昊設計的《絲綢之路食物設計體驗站》聚焦“一帶一路”沿線未來食物的生產方式;彭怡然、程子穆、劉佳浩、劉昊天的研究項目《從神獸到絲綢之路上的未來生物》以壁畫、宗教故事等為線索展開想象,探究未來機械技術與動物間的關系。不少同學表示,此次社會實踐活動不僅讓他們感受到了許多往日難以體驗的艱苦和真切的快樂,更讓他們學會了如何在設計作品里融入對社會的觀察、對文化的理解和對科技的應用,更好地為“一帶一路”建設貢獻力量。
美繪鄉村
湖南新化龍灣國家濕地公園水清岸綠、鳥語花香,宛如一幅動人的水墨畫,仔細看你會發現這兒畫中有畫。來自中央美術學院造型學院壁畫系的師生,用美繪的方式,裝點濕地,改造村落,用青春的色彩點染了這片土地,也詮釋出藝術實踐課程的真正意義。
湖南省婁底市新化縣是國家級貧困縣,新化縣的榮華鄉龍灣村位于龍灣國家濕地公園內。受北京懷柔大水峪村“美繪鄉村”的啟發,2018年,新化縣配合“鄉村振興”戰略推出了“藝術鄉村”計劃,縣政府派出以縣新農村辦公室主任率領的代表團,來到中央美院壁畫系交流調研。正是這次會面,確定了龍灣村的藝術改造目標。
此后,壁畫系主任唐暉確定了以2019年4月的藝術實踐課與“美繪項目”結合的方式,讓學生們深入到新化農村創作壁畫。借助當地“五一”旅游文化節的契機,第一期首先確定繪制22幅壁畫,共計1600余平米。所有墻面均由吳嘯海老師帶領設計,先期收集創作手稿50余幅。繪制主題則以當地民俗、生態及梅山文化為立足點,同時調動壁畫系學生的積極性,共同參與設計和繪制。于雨田老師則帶領20余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分組制作,真正體會了一把“架上繪畫”創作。學生們吃住在農家,享受著勞動帶來的快樂。他們每天日出而作,盡管繪制墻面時經常迎著陽光的暴曬,畫好的墻面與底漆也曾被滂沱大雨沖毀,村里頑童還會偷偷地在畫好的墻面上補繪童真……但當站在最終繪制好的壁畫面前時,同學們真正體會到了“美繪”帶來的快樂。
今年春季,中央美術學院各院系紛紛組織學生開展下鄉寫生活動,像“美繪鄉村”項目一樣,留下了許多好故事和好作品。
中國畫學院組織學生來到了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同心縣,這里是革命老區,也是貧困地區、少數民族聚居區。師生們參觀了同心紅軍西征紀念館,共同感受革命先輩所經歷的光輝歲月,并為當地百姓創作了許多人物肖像。“暖風吹綠古塬春,半月寫生毫墨真。今日忽離難作別,老鄉情若一家親。”帶隊老師陳平創作的詩歌《離別口占》正是師生們寫生經歷的生動寫照。
人文學院小分隊的寫生地點是河南洛陽。許多學生第一次下到考古工作的探方中,親手觸摸那些千年前的土層,親眼見到考古工作人員對文物的發掘和守護。考察讓他們有機會與歷史近距離接觸,收獲的不僅是歷史知識,更是對歷史事件本身的“觸摸”。“為期六天的考察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身臨其境’。平時在課堂上、書本里學到的知識都是一個個碎片,而在看到實物和遺址的那一刻,整個知識體系就變得立體起來了。”本科三年級學生費越說。(記者 榮池)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