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怪俏皮 讓校服不再OUT
今年早春,當李寧攜手迪士尼推出“重返80年代”米奇體操系列后,原本僅屬于八零后“廣播體操”校園回憶,以趣怪俏皮的卡通模式吸引了九五后。一時間,年輕人興起了由紅藍黑拼色塊的校服風潮。
近日,為了致敬母校60周年誕辰,北服廣州校友與FDC面料圖書館聯手演繹一場大秀,首次將中國最高規格時裝院校頂尖設計師聯合秀的形式,牛仔拼格紋、雪紡配西裝等“看似新時裝,內里裝著校服魂”的作品呈現……對此,時裝業資深設計師告訴記者:“中國時尚學院派設計力量的覺醒,顯然是從帶著少年印記的時代開始。在未來十年間,校服設計或者帶有校服元素的設計都將是新的爆點。”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譚偉婷 圖/圖片資料
校服
傳統定義被煥新
徐嘉敏,Iconic品牌主理人、國際專業時尚買手總監,作為90后新生代的一員,她認為校服的形象與審美早就應該從傳統觀念的“桎梏”中釋放出來。“走在米蘭、巴黎或是日本街頭,男男女女們都搭配得很個性化、很有特色,一時間你根本分辨不出來到底這個人從事什么職業或是不是學生身份,你的第一反應只會是:穿得真好看。” 徐嘉敏表示,近年全球的時尚都在復古化,尤其是校服,對于年輕人來說,這也許是代表著某種社會規范的形象,而現在卻可以被自己打破。“對于中國獨立設計師來說,校服本身自帶一種刻板印象的基因,校服設計的創新,本身也是一種對舊傳統的大膽挑戰。” 徐嘉敏認為,對比起國際設計師,中國設計師的難度要更大。
“目前國內普遍學校一年四季幾乎只有兩套校服(夏季和冬季),也就是說無論是上文化課還是體育課或者是藝術課,男生女生都穿著同一套寬松闊大的運動服,確實很難與培養審美這件事掛上鉤。”邵詩茹,廣東十佳服裝設計師、Studio S.R創始人、曾任職于Dior巴黎,她笑著告訴記者:“新一代年輕人與我們小時候不一樣,我們即使再不喜歡千人一面的校服,也會默默忍受,但現在的孩子們會找到渠道勇敢表達出來。”
“我們在研究為什么孩子們都喜歡跑去角色扮演漫畫或游戲里穿著各種不同職業身份的服裝呢?比如火影忍者的忍者服,美少女戰士的水手服,甚至是海賊王里面的海盜服,它們其實都有象征性意義的。” 在邵詩茹看來,打破壁壘這件事完全可以從最基礎的服裝開始,這也是一種少年時期的“美育”的養成,“在國外,有不少女生可以因為某高校的校服太美而紛紛報考,我們為什么不可以?”
新潮一:
設計元素多元化
條紋斜杠、LOGO標識、明艷色塊、運動束口……這些校服或制服上的熟悉的設計元素,在現代的目光看來,其實擁有無限潛力,但卻被固化在舊有的載體上無法釋放。
章新文,北服廣州分校的獨立設計師,他告訴記者,我們現在看得到的校服設計,很可能還停留在30年前。“比如當時的校服設計,基本是借鑒國外設計的一些成熟元素來改良,它們不需要呈現性別差異或者過多的個性魅力,只需要傳遞青春活力感就行了,于是就有了我們看到的各種亮麗色塊的碰撞,黃藍綠等。”在章新文看來,年代視野的局限性讓設計師們留下盲點,但設計元素本身是可以被沿用的,“以校服為例,帶有情感標識的LOGO,帶有學校人文氣息的色調,這些元素只需要用現代設計手段去點一下睛,比如亮色中引入中和的過度色帶,比如傳統具象LOGO的抽象圖案化處理等,時髦度馬上就能上來。”
新潮二:
創新面料提升舒適度
根據網絡上不完全統計的數據統計,目前國內校服的面料都比較單一,大多數不太通氣,款式也呈現比較單一的狀態。對此,徐嘉敏與邵詩茹多認為,除了在設計元素的“軟件”入手外,校服制服還需要從“硬件”上進行升級,尤其是服裝面料以及功能性上。
徐嘉敏告訴記者,校服首先可以嘗試運用多元化面料來提高舒適度。而邵詩茹也認為,目前校服可以根據不同的課程需求首先設計出不同場景的校服,比如運動風、日常風、正式裝等。
新潮三:融合中國元素
校服的設計還應該融入當下流行元素,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審美。
徐嘉敏舉了個例子:這一套制服風時裝,設計靈感來源于中國山水紋理,整體采用真絲材質的面料,在用料上講究光的效果,在陽光的照射下,有水的波光效果也有山脈的紋理圖案,腰部選用金色的編織中國結,整體流動靈活,優雅沉穩。在她看來,這些傳統的中國元素同樣可以“潤物細無聲”地加入校服設計當中。
另外,邵詩茹特別提出了對于中文字的設計理解。她告訴記者:“其實中文字隱含多種設計意義,不論哪種字體,橫豎撇之間充滿力與美的呈現。” 在邵詩茹看來,服裝是緊貼肌膚的一層柔軟之物,如果能成為“可以真正融入生活中的設計”,那才是有溫度的情感傳遞。邵詩茹認為,這些單純的通過顏色表達情感還不夠,未來的設計進化可以從更多細節著手,“例如校服禮服套裝能不能設計為男生打領結、女生帶蝴蝶結?讓生活充滿更多儀式感。”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