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馬精武,馬精武 李苒苒,馬精武演過的電視劇
演員馬精武
中文名:馬精武
民族:漢族
出生日期:1937年
職業:演員
畢業院校:北京電影學院
代表作品:《風從東方來》、《艷陽天》和《金光大道》
主要成就:中國影視演員、導演
馬精武圖片
馬精武,中國影視演員、導演。1937年生于新疆烏魯木齊。中國電影家協會會員、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理事、中國電影基金會副秘書長。1960年畢業于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馬精武是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教授。1977年至1980年任表演系領導小組成員。曾任表演教研組組長、主任教員。1995年任教授。妻子李苒苒也是北京電影學院的退休教授。
妻子:李苒苒
馬精武 李苒苒
家庭生活
妻子:李苒苒,也是一位電影教師。
1934年12月出生,籍貫大連。1960年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本科畢業,同年在北影廠演員劇團工作,兩年后調回北京電影學院,在表演系任教。歷任主任教員、表演教研組組長。1988年起任表演系教研室主任,1995年離休。自1962年任表演藝術課程教學起,注重教學改革,成績顯著,許多學生成為當代著名演員。1980年為教師藝術實踐活動編寫話劇《我、你、他》舞臺演出、獲好評。劇本發表在中國劇協主辦的《劇本》月刊上。1981年為學生編寫電影劇本《端盤子的姑娘》,1985年為學生排練蘇聯多幕話劇《外交官之家》(中央電視臺播出)。1987年為學生排練美國多幕話劇《夏日煙云》,均任導演。1992年為學生編寫多幕話劇《青春不會等待》,并任導演,同年改為八集電視連續劇,任導演。1993年與人合著《電影表演藝術基礎論》,并負責全書的統稿。
兒子:馬川
《揚男翹女》制片人
個人經歷
教授課程
教學主要開設的課程有:《表演藝術》、《電影表演理論》、《影視表演創作實踐》。指導畢業多幕劇的排演及演出。撰寫表演教材、理論文章和著作及演員表演評論文章等約三萬字,劇本創作約二十萬字。
所獲獎項
1991年獲學院先進個人獎,1994年獲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1995年與李苒苒、劉詩兵、張建棟合著的《電影表演藝術概論》是我國第一部較系統、全面論述電影表演學科的著作。獲1996年廣播電影電視部頒發的高校科研成果三等獎。
2008年至今擔任藝典藝術教育(藝典藝術培訓學校)表演專業客座教授、藝考專家。
座右銘
錢的前面有比錢更值錢的東西,決不被金錢所惑、決不為金錢而活。
人物生平
出生在草原上的馬精武幼年跟隨父親四方云游,直到上中學,父親才把他送到烏魯木齊。1956年北京電影學院首次招收表演本科班,馬精武南下上海考場,通過蘇聯專家嚴格的考試,脫穎而出。1960年,馬精武以優異的成績留校任教。并先后在影片《風從東方來》、《艷陽天》和《金光大道》中飾演角色。1981年導演影片《端盤子的姑娘》、《被跟蹤的少女》等。1986年后編導電視連續劇《西廂記》、《馬周艷遇》等。近年主演電影《七劍》和《夜宴》飽受關注。
他在教學之余,還積極參加藝術創作活動。曾在多部故事片中擔任主要角色。例如:60年代中蘇第一部合拍故事片《風從東方來》、以及《停戰以后》、《穿山巨龍》;70年代的《艷陽天》、《烽火少年》、《金光大道》、《火娃》;80年代的《叛國者》、《我、你、他……》、《行竊大師》、《大驚小怪》;90年代的《大紅燈籠高高掛》、《悲喜人生》、《鑄劍》、《青蛇》、《天國逆子》、《太陽有耳》、《古城童話》、《走進澳門》等。
擔任導演的故事片有:《笑比哭好》、《端盤子的姑娘》、《我、你、他……》、《好女婿》、《歡樂常在》、《被跟蹤的少女》、《故鄉的旋律》等。
他除了在故事片中的創作之外,還參與了上百集電視劇的創作,并在其中擔任主演、編劇、導演、藝術指導等。
創作之路
馬精武在幾十年的藝術創造和表演教學實踐中,選擇了性格化創造的道路。在他的創作生涯中塑造了性格不同的各種角色。有正面小生,如影片《停戰以后》的新華社記者、話劇《最后一幕》的演劇隊隊長。有不同類型的老生,如影片《艷陽天》中七十多歲的貧農飼養員馬老四;還有影片《叛國者》中的昆蟲學家、教授。有性格內在深沉的,如影片《我、你、他》的建筑工程師;還有性格熱情剛毅的,如影片《風從東方來》中國游擊隊員王德民(青年時代)等。他還在影片《金光大道》中出色地扮演了一個很有色彩的反面人物張金發。他一直很重視對生活的觀察和積累。在參加農村的各種工作及巡回演出和影片拍攝中,幾乎跑遍整個中國。加上他熱情、平易近人的性格,使得他在生活的海洋中,廣泛地結識了各個階層的各種各樣的人物。他的朋友,既有畫家、音樂家,又有工廠的工人和鄉村的農民。既有鐵路系統的、醫務界的,也有部隊的……。這些積累是他塑造各種人物的寶庫。他常常對學生說:“了解人的工作是演員第一位的工作,是重要的基本功。然而,要把生活變成藝術,還必須靠演員多方面的藝術才華和熟練的表演技巧。”
他走上性格化創作道路的第二個條件是他博采眾藝、多才多藝。他有豐富的想象力和很強的模仿力。在學院舉辦的化妝比賽中,他模仿的高爾基獲得首獎。他還喜愛書法,繪畫、捏泥人。他捏的泥人繪聲繪色、造型優美,別具一格。對各種藝術的廣博興趣與愛好,增強了他的形象思維能力,同時也大大地幫助了他在人物塑造上的外部性格化。他是個動靜相間的人。他常常一個人悶在屋子里靜悄悄地刻圖章,練書法,捏泥人,繪布景,寫劇本……,有時可以一動不動地坐上一整天。馬精武也擅長喜劇,他在學院學習期間的保留節目新疆歌舞“雙送禮”,在六十年代、七十年代都有出色的喜劇效果,每次演出都得多次謝幕。1981年,在他參導的影片《端盤子的姑娘》和《笑比哭好》中展現了他的喜劇才華。
馬精武在創作上的另一個特點是探索與創新。他常說藝術就是要創造、要創新。他主張電影表演不能完全承襲舞臺上那種戲劇化風格表演,應該走一條生活化、電影化的道路。在教學中,他主張依據電影的藝術特性進行革新,使表演教學電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