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新聞的特點第二十五屆中國新聞電視評論電視專題的特色與不足點評
在本屆中國新聞參評作品中,電視評論共有14件,電視專題共有42件。在電視評論作品中,來自央視的有1件(占7.1%),來自省級(直轄市)的有10件(占71.4%),來自地市級及以下的為3件(占21.4%)。在電視專題作品中,來自央視的有4件(占9.5%),來自省級(直轄市)的有24件(占57.1%),來自省會城市或地市級以下的為14件(占33.3%)。
一、基本情況與數據發現
2.用錯典故、照片等資料
在獲的15件作品中,幾乎都是關注國計民生中的重點與熱點事件的。獲電視評論一等的作品——浙江廣電集團的《“電商”與“店商”誰能爭鋒?》,通過對杭州四家接連倒閉的大型實體百貨商店和以阿里巴巴為代表的大型電商企業的調查與采訪,關注當下社會的熱點話題——電子商務和“互聯網+”,并以此為基礎,探討中國經濟發展這一重點問題。獲專題一等的作品,上海的《食品工廠的“黑洞”》則將目光聚焦于涉及利益、受社會普遍關注的食品安全問題,通過對美國歐喜集團上海分公司生產線歷時3個多月的隱性采訪,揭露了大型食品生產企業的食品安全問題。此片不但引起了國際的普遍關注,還直接促成了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相關條款的完善。
此外,少量節目在采制過程中,存在音視頻質量較差的情況,如音響過于混雜、被采訪者錄音不清晰、嘈雜等,影響了作品的收視收聽效果。
毋庸置疑,電視評論和電視專題是電視新聞中的“重武器”,在引導和推動社會進步等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近年來,新以其信息海量和極速特征,極大地沖擊著傳統電視新聞的生產和。在這樣的媒介生態下,間的新聞競爭焦點逐漸由“首發”和“獨家”之爭轉移到了“觀點”與“角度”之爭,電視評論與電視專題的重要性更加凸顯。
在當今中國,以電視為代表的主流場和以網絡為代表的民間場出現了分化。在這樣的語境中,電視評論和電視專題節目要想進行有效的引導,就應當在主流價值觀、和邏輯的前提下,盡可能地彌合兩個場之間的裂隙,從而形成共識、獲得認同。而要達到這一目的,如何表達就成了關鍵。
電視對語言文字的使用起著一種榜樣、示范、引導甚至推動的作用。國家新聞出版也在2005年發布了《關于加強電視節目字幕管理》的通知。此次被撤銷的作品中,字幕、解說詞中出現的文字語法錯誤或不規范的情況仍然比較普遍。
此外,電視作品在文案寫作中的語法錯誤還體現在標點符號錯誤、標題用繁體字、前后表述不一致、主持人表述有誤等方面。
二是同期聲字幕不規范。同期聲字幕的作用,一方面是確認人物的談話內容,消除語言差異帶來的障礙,以免產生誤讀、現象;另一方面是幫助聽力較弱的觀眾理解節目內容。因此,同期聲字幕不僅要對同期聲中不明確、不完整的信息進行修正,還應在正確傳遞人物談話內容的基礎上,盡量與同期聲內容一致。此次參評作品中,這兩方面不規范的情況都存在。
作為中國新聞評選工作的一名“新兵”,擔任的工作又是審核委員會委員,本來是輪不到我來進行點評的。但受《中國記者》的邀約,加之在審核過程中多少有一些體會,所以欣然接受。然而畢竟是第一次參與,缺乏與往年的比較分析,只能是就事論事,有感而發。如有不當,還請新聞界同仁。
三、促認同——注重表達的故事化與電視化
【注釋】
[1]唐緒軍:“講好有血有肉的中國好故事”,日報/2015年/2月/8日/第8版
獲二等、三等的作品在題材選擇上也是抓主流、抓熱點。《解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關注意識形態建設;《讓成為一種!》關注國家重大戰略問題;《解密“獄中八條”》和《代號221——原子城往事》關注黨和國家重大歷史問題;《金國慶:與國一起成長》則展示了個人命運與祖國發展息息相關的主題。另外,《建設國際海上救援 彰顯國家主權——西沙海域大救援的》《念斌:從死刑到無罪》《中國人的飯碗》《京津冀 大棋局需要大局觀!》《陽新“清風”行動(上、下)》《尋找“炎黃”》《忠誠無限:夫妻國旗班》,分別關注、進程、糧食安全、城市治理、群眾線教育實踐活動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重大問題。
四、樹標桿——力求制作的嚴謹性與規范化
抓主流·促認同·樹標桿
中國新聞是經中央批準常設的全國新聞作品最高,其獲作品理應成為新聞界的范例和標桿。從這個意義上說,不論是從思想內容到藝術水準,從圖像、聲音到文字、創意,每個節目的各個構成要素,都應該力求嚴謹和規范。換言之,只要有明顯差錯或不規范,都不應獲。這一點,在《中國新聞評選辦法》中,有著明確的。
□ 文/張紅軍
第二,央視和省級(直轄市)作品明顯優于省會或地市級作品。就電視評論和電視專題兩個類別而言,央視和省級(直轄市)獲率分別為80%和29.4%,而省會或地市級作品獲率只有5.9%。雖然這一數據受到報送總量的影響,但作品本身的質量,包括選題視野的寬窄、敘事能力的強弱及制作水準的高低,恐怕才是最重要的原因。
經過審核和評選,最終獲的電視評論作品為6件,占參評作品總量的42.9%;獲的電視專題作品為9件,占參評作品的21.4%。在獲的6件電視評論作品中,有5件來自于省級(直轄市),有1件來自于央視;在獲的9件電視專題作品中,有5件來自于省級(直轄市),有3件來自于央視,有1件來自于省會城市。
1.語言文字使用不規范
再來看全部56件作品,選題涉及黨群關系、反恐、體制、創業、基層管理等諸多國計民生的重點熱點問題。這充分說明,關注當下中國的重大變化和社會熱點問題,是進入優秀作品行列的前提和基礎。
關鍵詞 中國新聞 電視評論 電視題材 點評
由以上數據可以看出,首先,電視評論作品的參評數量遠遠小于電視專題作品。這也使得電視評論作品的獲率是電視專題作品的兩倍。究其原因,應該是在有限的報送名額之下,各家為爭取多獲而質量較弱的電視評論作品所致。這一現象,了電視評論節目在當下中國新聞作品中處于劣勢地位的事實,這與新下電視評論應有的地位形成了鮮明的反差。
內容提要 在當今中國,以電視為代表的主流場和以網絡為代表的民間場出現了分化。在這樣的語境中,電視評論和電視專題節目要想進行有效的引導,就應當在主流價值觀、和邏輯的前提下,盡可能地彌合兩個場之間的裂隙,從而形成共識、獲得認同。
再次,要充分發揮電視“圖像化”的特質,以增強效果。《讓成為一種!》充分利用各種電視化表現手段:百度指數、圖片、圖形、圖表、專家采訪、大學生采訪、連線采訪、畫中畫等等,可以說是“利用圖像進行評論”,使抽象的政策變得可觀可感,增強效果。《“電商”與“店商”誰能爭鋒?》更是調動一切手段獲取素材,從重大新聞事件的畫面資料到圖片、圖表、動畫,甚至是李克強總理和眾多互聯網“大咖”的采訪,極大地增強了作品的吸引力。
其次,要講有血有肉的中國好故事。“什么樣的故事才是好故事?我以為,那些能為社會凝聚共識,為匯聚合力,為‘中國夢’的實現提供動力的人和事,就是能夠‘中國’的好故事;那些看似平凡普通卻意味雋永,能夠映照出時代的小事,就是能夠‘中國聲音’的好故事。”[1]此次獲的作品中,不論是《解密“獄中八條”》和《代號221——原子城往事》這樣的“中國”的歷史故事,還是《尋找“炎黃”》《忠誠無限:夫妻國旗班》《金國慶:與國一起成長》等這樣以小見大的現實故事,無不注重挖掘細節、注重情節,使得故事精彩、有血有肉。
2015年11月8日,中央局常委、中央處同志在會見第二十五屆中國新聞獲代表時指出,新聞戰線要聚焦“十三五”,深化“走轉改”,激發正能量,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有力支持、營造良好氛圍。以我的理解,聚焦“十三五”,就是要抓主流,就是要關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過程中的重點與熱點;深化“走轉改”,就是要落實“三貼近”要求、增強新聞宣傳的吸引力、感染力,就是要促認同;激發正能量,就是要凝聚社會共識,促進社會溝通、匯聚社會合力。期待明年會有更多更好的新聞作品!(作者是南京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副院長,影視研究所所長,南京大學紫金傳媒研究院執行院長)
一是錯別字頻出。比如,將“心理”錯寫為“心里”,“截至目前”錯寫成“截止目前”,“疑議”錯寫為“疑義”,主持人把姓氏“牟”讀作móu,應讀 mù,等等。尤其是“的”“地”“得”的錯用現象尤為普遍,在56件作品中,出現“的”“地”“得”誤用的高達13件,有的單個作品中僅此類錯誤就有七八處之多。這一現象之所以如此普遍,除制作人員工作不認真之外,相關人員文字能力不扎實、缺少相應的監督機制等也是重要原因。
采編制播人員業務素養不足,導致作品出現硬傷。比如,有的作品把劉備說的“勿以善小而不為”當成諸葛亮所說。電視評論《如此做秀》中,在官員做秀的段落,解說詞提到“事故現場,嘴上心情沉重強調嚴肅處理,握手慰問之余竟滿臉笑容”,所配畫面是領導同志在建筑工地視察工作的照片!電視專題《趕考上》采用的資料照片中,領導同志右側是因被判處死刑的某官員。這類問題雖然不多見,但也明顯出相關采編制播人員粗心馬虎、不夠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
首先,電視除代言公權外,還要自覺站在百姓立場,代百姓發聲,以事實說話。以《食品工廠的“黑洞”》為例,2014年4月,記者接到觀眾爆料,反映上海福喜公司長期使用過期原料制作食品。在其他途徑無法獲得一手的情況下,記者深入工廠進行隱性采訪。在接下來的3個多月的調查過程中,記者始終站在百姓立場上,以利益為先,通過確鑿、邏輯嚴謹的采訪和拍攝,以事實說話,不刻意渲染,最終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
當然,選題抓主流并非意味著作品的立意和導向正確。《中國新聞評選辦法》明確:“凡存在導向不當、有不良社會影響以及新聞要素不全、事實性錯誤和意思表達不清或有歧義等情況的作品,不得獲。”在此次參評作品中,個別作品導向明顯不當。例如,電視專題《跳神的人》中,主人公采訪同期聲中多次出現宣傳封建、思想的表述——“它就是神,所以婦女就不能(參加),(不能)讓的東西去碰這個神”;電視評論《害命“大師”緣何能“神醫”歸來?》用大量篇幅分析胡萬林成功的秘訣,而不是揭露及其危害,沒有達到警示、和普及科學的作用。再比如,電視評論《硬幣砸疼了誰的心》用“惡作劇”來定性企業對待職工的惡意行為,顯然是不妥當的。
比如,“每月收入一千五、六”應為“每月收入一千五六(百元)”。再比如,同期聲為“覺得哪里可以搭把手幫個忙”,字幕被改成了“可以幫忙”;同期聲為“7月初吧,開始準備辦理”,字幕為“今年7月初開始準備辦這個證”;同期聲為“開發計劃排得非常緊密”,字幕為“我們的開發計劃排期會非常緊”。
電視新聞作品是文字、圖像、聲音高度融合的一種新聞形態,和、、網絡作品相比,想要達到精品水準,難度更大、要求更高。也許正因為如此,今年的差錯率依然較高。在電視評論和電視專題共56件參評作品中,有差錯撤銷的作品有13件,約占總數的四分之一。這些差錯所反映出的問題比較具有代表性,值得各級和新聞工作者重視。
三是解說詞存在語法錯誤。比如,“諱莫如深的死亡,就這樣被他豁達地化解開來”“在一個偶然命運轉機的機會”等語句存在搭配不當、詞語重復等語病。又如,電視專題《一顆印章管審批》中,“濱海新區封存的109枚審批公章被國家博物館永久收藏;109個章合并成一枚公章后,審批相對集中”,量詞使用前后不一致,“顆、枚、個”隨意混用。
二、抓主流——關注國計民生中的重點與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