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視角讓歷史人物專題也能常做常新2016年2月21日電視新聞的采制特點
傳媒觀察
綜合新聞
相關內容記者手記|莫讓小失誤成為 優秀作品命運“休止符”
在《百年·沙飛》中,開篇的解說詞是:“總有一些人物,他的命運與歷史有著驚人的相似,他短暫的一生似乎就是為了完成某個,輝煌搭完了,生命也就戛然而止。”詩話的語言,奠定了整部片子的氣質。結尾僅用一句“百年沙飛,魂兮歸來!”作結,簡潔卻又感覺意蘊綿長。
傳媒萬象
·上海自貿試驗:以主動贏得制度創新紅利
會展論壇
·太原南站1月10日起將新增天津、秦皇島、沈陽方向動車組列車
·胡歌獲封“最有態度實力男神” 稱未來想拍電影
為此,我們又繼續深入挖掘,做成了時效性強的電視新聞專題。專題以日本友人到尋訪沙飛足跡為切入點,以沙飛拍攝的照片《與日本小女孩》為背景,以日中友好協會追尋沙飛的足跡為線索,采用開門見山的方式,集中展現日中友好協會都城支部會員到、等地尋訪沙飛足跡的情景。專題在“因”與“果”、過去與現在,戰爭與和平中,從側面書寫了沙飛的偉大,反映了珍惜和平這一重大的主題。
·一男子持四把刀搭地鐵 警方獲報奮勇逮人圖
三、用敏銳的新聞視角捕捉切入點,讓老題材成為新題材
傳媒軼事
傳媒頭條
地方傳媒
在編輯手法上,運用了鳳凰花、木棉花等一系列具有象征意義的畫面,將歷史人物專題片的價值與美學價值較好統一起來,使得沙飛這一人物在具體可感的同時,也給觀眾一種美的享受,一種人性的,一種情緒的傳達,實現了歷史人物專題的常做常新。
創作典型人物專題,需要時刻把握時代脈絡,深入社會實際,發現先進典型人物身上的時代,亦即新聞性。通常認為,歷史人物專題的時效性不強,其實歷史人物專題片的創作成功與否,與現實的時間節點選擇也有重要的關系。作為電視編導,只要善于站在時代發展的制高點,以敏銳的目光去發現和挖掘“新聞點”,就會發現歷史人物也有“新聞性”。
傳媒炫圖
2013年,我臺創作的電視新聞專題《百年·沙飛》獲得廣東省電視新聞二等。這是近年來我臺創作的以“中國攝影第一人”沙飛這一歷史人物為題材的第三個獲的電視專題。此前,我臺創作的電視新聞專題《一張照片背后的故事》獲得2010年廣東省電視新聞二等,電視專題《尋找父親沙飛的足跡》獲得2007年江門市新聞二等。同一個歷史人物題材,之所以能常做常新,首先是沙飛這位攝影家、中隊第一名戰地記者短暫卻輝煌的一生具有獨特性。其攝影藝術的不朽之作,其跌宕起伏的命運與轉折變故,為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內容。其次,華僑文化這一當地深厚的文化底蘊,為創作提供了大量素材。再次,創作者有編導意識,用敏銳的洞察力找準切入點,尋找最佳敘事角度進行敘事,使得同一個歷史人物故事,也可以常做常新。
創新思維永葆節目活力
許多年來,沙飛的名字一直是藏而不露的,直到上世紀80年代后,他才作為中國攝影史上的重要人物,從歷史深處顯露出來,漸漸為人所知。沙飛原名司徒傳,祖籍。在他短暫的38年生命中,他拍攝了唯一一組魯迅遺容的照片,作為戰地記者拍攝了中民抗戰前后方數以千計的經典照片,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創辦了《晉察冀畫報》,其中《戰斗在古長城上》《與日本小女孩》等經典照片,穿越歷史時空至今仍熠熠生輝。1950年沙飛因為在患有病的狀態下槍殺了自己的日本主治醫生津澤勝而遭到槍決。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他的名字在塵封了三十年后,才開始走進人們的視野。
從女性主義角度解讀電視劇《大丈夫》
傳媒
傳媒經濟
按照題材和主題的不同,片子的角度通常有主觀視角、客觀視角、主客觀視角、多角度表現四種。在創作《尋找父親沙飛的足跡》時,我臺曾考慮用歷史的方式。用采訪的方式,讓歷史人物前臺,以親歷者的姿態述說歷史,在專題片中屢屢采用。采訪的方式,可以從不同人的口中去呈現一個真實的沙飛,不僅可以增強真實感,還能夠感染情緒,主題。在90年代也曾制作過沙飛的專題,采用的就是歷史的方式。
直播
傳媒公益
健康時尚
傳媒聚焦
四、詩化的電視語言,讓老題材散發出新的
微電影季
·外灘、新天地平安跨年 再現出租車議價專車溢價
要想出好片,選擇切入角度非常重要。相同的素材,因其創作角度的不同可以拍出風格、品味各異的作品來。所謂角度,是指創作者觀察和反映社會生活的總視點,也就是站在什么,選擇什么方向去觀察和反映社會生活。專題片的拍攝制作就是要從事物的多面性中找出其最新、最巧的角度來深化和延伸主題。拍攝角度的選擇,不僅顯示著編導專業水平的高低,也決定著片子的成敗。
今日頭條
戰略合作
二、潛心進去,用新穎的敘事角度講好“老”故事
但是,歷史在人物專題片中并不是新鮮的表現形式。經過對素材的一遍遍梳理,最終我臺決定采用主觀視角進行創作。主觀視角即直接通過作品人物的眼睛,或者以創作者的口吻直接觀察生活和抒發感情的角度。作品以沙飛女兒們用體的方式追尋父親沙飛足跡的過程為主線,采用第一人稱的方式展開,通過對沙飛之女及一群沙飛的人尋找沙飛抗戰攝影足跡的全程紀錄,沙飛輝煌而悲愴的一生也隨之徐徐展開。王雁姐妹對著古長城呼喊父親的名字,在父親被槍決的地方失聲痛哭……無限的、哀思和濃濃的思念,女兒的追尋與父親的一生兩條線索相互交織,片子充滿了打動的力量。通過主觀的方式,情感得以更好地抒發,不僅可以彌補歷史人物片中再現不足的缺點,而且呈現了一個真實、有血有肉的沙飛形象,有著其他敘述方式達不到的震撼的力量。
·臨時客車別成為“凍車”
對新聞人職業的歷史回顧與現實思考
電視新聞專題通常是當日或近日重大新聞動態的綜合補充和深化,非常重視時效性。2010年,日本與中國的關系變得日漸微妙。5月12日,日本宮崎縣來的日本友人到尋找沙飛的祖居地。在采訪中得知,這群日本友人是沙飛研究者。領隊的來住新平當時已是77歲高齡,上世紀80年代,他們于沙飛所拍攝的照片《與日本小女孩》,多次到國內沙飛戰斗生活過的地方尋找他的足跡,致力于推動日中友好往來。在沙飛祖屋前,來住新平得知鄰居張大爺童年與30多個同伴曾被日本兵抓走做過童工而只有三人返鄉時,來住新平緊緊握著張大爺的手向他道歉,并說:“你要長命百歲……我們一起活到一百歲吧。”我們用鏡頭記錄下這一個個感人的瞬間,這些日本友人多年來對沙飛研究,推動兩國友好交流,不僅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也從側面反映了沙飛的偉大。
如2005年,我臺首次拍攝沙飛專題時,除了一本沙飛的傳記外,我們沒有再多的素材。為此,我們記者千方百計聯系到沙飛的女兒王雁,恰好當時她也正在整理父親沙飛當年的資料。我們記者跟隨王雁女士和一群沙飛的研究者奔赴、山西等地,到當年沙飛戰斗過的地方尋找沙飛的足跡,采訪了一大批沙飛當年的戰友,通過一位位老同志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的敘述,我們了解了一個個關于沙飛的故事,也留下了第一批珍貴的素材。2010年,我們創作《一張照片背后的故事》,也是從王雁女士那里得知日中友好協會到尋訪沙飛的消息。因此,只有沉下心去,持續積累,素材才會不斷出新,老題材才能挖掘新的內容。
藝術展播
傳媒管理
傳媒產業
·亞冠日本參賽隊元旦出爐 恒大又遇老冤家
作為電視新聞專題,在重視新聞性的同時,更要兼顧專題的藝術性表達,藝術形式決定了一部片子的氣質和品位。增加電視專題的文化品位是提高觀賞性的實質性要素,轉變電視藝術表現形式,老題材也能散發出新的味道。
一、根植華僑文化富礦,沉下心去積累最鮮活的素材
2012年,是沙飛誕辰百年,從5月起,一系列的紀念活動在日本及、上海、廣州、等地舉行。沙飛的題材,、鳳凰衛視等大近年都曾經做過較為詳盡的電視專題片、電視紀錄片,這次我們采用了一種比較詩化的藝術語言來展現沙飛輝煌而短暫的一生。
摘要:歷史人物專題,是電視人物專題的重要組成部分。一部電視專題片的成功與否,可以說關鍵因素是采制過程中的角度與主題的把握。本文通過對我臺以“中國攝影第一人”沙飛為題材分別創作的三個獲專題創作實踐的分析發現,歷史人物專題的創作,只要強化編導意識,做個有心人,沉下心積累素材,創新敘事角度,用敏銳的洞察力找準新聞切入點,老題材也可以常做常新,創作出讓人的人物專題。
網站首頁
(作者單位: 來源:《視聽》2015年第12期)
真人秀節目人物形象塑造研究
·云南香格里拉獨克古城對游客
·太原南至沈陽北間將開通高鐵列車 運行7小時38分
影像中國
中國網評
一線傳真
深耕本土文化,當地獨具特色的風土人情是地方的共同特點,也是地方臺創優出精品的法寶之一。
圖片新聞
素材積累是專題片創作的第一塊基石。作為縣級,不可能常有機會像大臺那樣鴻篇巨著似地對人物進行全景式的大型紀錄片的創作,更多的是進行人物專題片或紀錄短片的創作。但的這些歷史文化名人及其后代都不在居住,分散界各地,因此要創作這類歷史人物專題,素材的積累就顯得尤為重要。多年來,我臺一直重視籍名人的素材積累,并已經形成我臺的一個傳統。首先是與其后人保持長期聯系,及時了解新的動態;其次通過實地采訪拍攝積累第一手素材;再次,盡可能多地收集與整理多方面的歷史資料和素材,形成自己的“名人檔案庫”。
央視這節目的尺度 是要趕超“跑男”嗎?
滾動新聞
傳媒研究
關鍵詞:歷史人物專題;沙飛;敘事角度;新聞性;藝術語言
·年關到了,英國“有點煩”
傳媒專題
視頻報道
傳媒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