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故事:片頭曲中山裝問候語(圖!新聞聯播開頭圖片
海霞:2007年12月6日晚首次亮相《》,被網友譽為“新晉主播中最端莊的女主播”。
祥:是《》的第一代主播,也是建國后第一位進入白宮采訪美國總統的記者。
郭志堅:2007年12月9日晚首次亮相《》,被網友譽為“新晉主播中最帥氣的男主播”。 (來源:華商晨報)
“你給我每一天都是新鮮。”走過30年的《》看似波瀾不驚,事實上,改變和創新一直是這一欄目不變的追求。
羅京:對全國觀眾來說,他就是《》最熟悉的面孔。
和《》有關的故事
1994年7月21日,《》直播了亞太一號衛星發射的情況,首次實現同步編排。
如果不是特別關注,可能很多人都已經忽略,昨天正是《》30周年的紀念日。
在業內人士看來,他的這次創作經歷足以被載入中國電視音樂史冊。事實上,除了這首樂曲之外,他還有其他無法被忽略的作品,就是那首著名的《同一首歌》(blog,同一首歌吧)。
楊柳:1989年7月進入央視,現為《子午書簡》、《電視詩歌散文》主持人。
最早時,《》的片頭問候語是“觀眾同志大家好”,后來為以示親切,改成了“觀眾朋友們大家好”。
最早的主播:李娟、祥(祥吧)
去年羅京在接受采訪時介紹說,《》的主播大多數時候都是穿著西裝,就連顏色也沒什么變化,包括發型都要保持一樣。“前兩天我和臺長說,我得剪頭發。我說燈光師看了我的頭發害怕,怕把燈打穿了,出來影子要扣錢的。我是為燈光師剪頭發?墒桥_長不同意,說剪完了頭發,大家就不認識你了。”
中新網12月9日電 接連三日以“以老帶新”方式讓三位年輕主播相繼“登場”后,《》節目12月9日再度有一位新人亮相,男主播郭志堅作為資深女主播的搭襠,首次坐上這檔節目的主播臺。
中途離開的主播:薛飛(薛飛吧)、杜憲、楊柳、賀紅梅
薛飛:上世紀80年代任《》主播,1992年赴匈牙利。
邢質斌:進入央視主播新聞20多年,是《》節目組資歷最老的主播,被年輕的電視觀眾親切地稱為“邢奶奶”。
新晉主播:海霞、李梓萌、康輝、郭志堅
1981年10月1日,央視開始在《》之后天氣預報。
在直播時,新聞稿中的文字會出現在主播正前方的電腦顯示器上了,主播眼睛看著顯示器,就好像在看著觀眾一樣。盡管只是照讀,但主播們長年來依然承受著巨大的壓力,每次播音時都高度緊張。
30年,他們了《》從稚嫩到成熟,而我們也了他們從青澀到穩重的改變。
關于問候語
經過30年的發展,如今的《》已成為全國人民獲得新聞信息的最主要渠道之一,在國際上也有重要影響。從娛樂的角度來說,《》還是全國收視率最高的欄目。
康輝:2006年6月5日晚首次亮相《》,被網友譽為“新晉主播中最穩重的男主播”。
上世紀90年代的一天,《》播音員張宏民一反常態,播音時沒穿西服,而改穿了中山裝。這一舉動立刻引起軒然大波,紛紛派人打聽其中緣由,因為他們認為,衣著的改變象征著氣候的變化。而實際上只是因為當天值班的播音員因故請假,張宏民被臨時拉來“救火”,由于時間緊迫,沒穿正裝的張宏民只好把同事的中山裝借來應急,沒想到竟引起海外的一番猜測。
1987年7月1日,《》播音員由一人主持改為兩人主持,節目結束時,打出編播制作人員名單。
李娟:學院第一批播音專業,1973年被選調入央視,1980年成為《》的第一代主播。
“我們就像解讀密碼一樣看。”一位駐華記者這樣說過。
1991年9月1日,《》通過國際衛星頻道世界,覆蓋全球。目前,《》在全世界17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18個記者站(點),并與CNN等全球知名的電視機構建立了新聞節目交換合作關系。世界重大突發事件常常成為《》“本臺剛剛收到的消息”。
新:新鮮
1982年9月1日開始,將重大新聞的發布時間由原來的20時提前到19時的《》里發布,從而確立了這一欄目新聞發布機構的權威地位。
羅京認為,《》主持人是一個“萬金油”式的人物,“主持人一心可以多用,經常是眼睛盯著提示器,嘴里播著新聞,手里挪著稿子,耳朵聽著導演的要求,還要不受其他人交流的影響。”
李修平:1989年由甘肅上調央視主持《》及各檔新聞節目。
關于衣著
除了形象一成不變外,主持人還要保持嚴肅、莊重和沉穩的形象。對此,羅京拿同為央視主持人的畢福劍(畢福劍吧)作比較:“唱歌我比畢福劍強,可是即使在他的節目中我也不敢表現。我們節目的形式不同,決定了表現方式的不同。所以,我走在街上,人家看到我會說那不是羅京嗎,可是沒有人過來。要是看見畢福劍,肯定很多人跑上去喊老畢。”
上世紀90年代中期的一天,臺里接到一位領導打來的電話,仍應使用“觀眾同志”的稱呼;但不少觀眾認為,“朋友”的稱呼有著更廣泛的涵蓋面。經反復考慮,片頭語仍然采用了“觀眾朋友們大家好”。
眾所周知,《》對主持人的形象有著嚴格的要求。
:1986年至今一直在央視新聞中心工作,現任播音組組長。
昨日19時,央視《》準時。張宏民和邢質斌一如往常地為全國觀眾播報新聞。
1991年12月19日,《》主持人開始使用新聞提讀器,大大增強了主持人和觀眾的交流感。
賀紅梅:曾是《》的“小字輩”。1994年4月1日,央視新聞節目大改版,部里就確定由她和康輝共同主持《世界報道》。
李梓萌:2006年6月5日晚首次亮相《》,被網友譽為“新晉主播中最漂亮的女主播”。
《》發展史
杜憲:上世紀80年代任《》主播,2000年受聘鳳凰衛視。
他們,天天見!
多年后,回顧自己當初為央視《》創作樂曲的經歷,孟衛東坦言:“首先應當莊重、大度,以保持國家級形象。另外,旋律要優美,格調要清新,色彩要明麗,要有,還要給人以美感。”短短一段16秒的樂曲,他竟先后寫了十幾段來反復比較淘選,只為了能“讓樂曲中的每一個音符都要與國家級相符。”
現任主播:羅京、、邢質斌、張宏民、李修平、王寧(blog,王寧吧)
1988年12月1日,中央臺新聞中心正式成立,確定了采、編、播“一條龍”的管理體制,通過體制創新來推動《》的發展。
1981年春天舉行的青島會議作出兩項重大決定: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都是央視的集體記者,有責任有義務向央視供稿;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必須轉播《》。《》由此構建了世界觀眾群體最大的新聞網。
1983年10月18日,《》第一個駐外記者站———記者站建立,蒙古族記者包拉白成為第一位駐站記者。
1996年1月1日起,《》由錄播改為直播。
1976年7月1日,第一次試播《全國電視》,時間10~15分鐘,只有外景片,沒有播音間的口播。這就是《》的前身。
1992年12月19日,央視在美國建立了記者站。
1984年~1987年,《》開始派遣駐外記者,并加強了國際新聞的報道。
播:主播
關于形象
1979年9月1日,央視創辦新欄目《國際新聞》;1980年,隨著《》的改進編排,《國際新聞》逐漸并入《》。與此同時,《》的時間增至30分鐘。
關于播音
這首短短16秒的樂曲在1988年3月從作曲家孟衛東的手中誕生并被《》啟用為開始曲之后,便以每天一遍的高頻率在央視每晚的黃金時段播放,至今沒有更換過,孟衛東也因此被人們譽作“每天都能聽到他作品”的作曲家。
30年,有一群人陪伴著《》一走過。
張宏民:1982年畢業后進入央視工作。
到昨天,《》走過了整整30年;到今年,《》的片頭曲也有20年的歷史了。
聯:聯系
王寧:1989年被選入央視任新聞播音員,與央視少兒節目主持人“金龜子”劉純燕是一家人。
1978年1月1日,央視《》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