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次全國“愛耳日” 上海午間新聞加入“手語”直播中央電視臺午間新聞
唐文妍告訴記者,經過兩個月的備戰,她基本已摸清哪些新聞好翻譯、哪些新聞難翻譯。“外國地名、科技術語最難,如何準確翻譯,有時要動點腦筋。”
為做好手語直播工作,市殘聯選了5名手語翻譯快速準確、符合上鏡要求的人擔任午間新聞手語主持。其中,有原《傳真》手語主持人葛玉紅、、顧忠,還有新加盟的陳伊佳和唐文妍。陳伊佳2012年畢業后在徐匯區業余大學工作,她對記者坦言,剛得知自己要擔任午間新聞直播的手語主持人時,心里著實忐忑了一段時間。“從今年1月起,我們輪流參加午間新聞的直播演練,鍛煉心理素質。慢慢的,心里的底氣足了。”今年,他們還接受了上海開幕式及兩院報告電視直播手語播報的。
外國地名科技術語最難翻
5名手語翻譯輪流主持——聾人看懂新聞,是我們最大滿足
1990年出生的陳伊佳,畢業于南京特殊教育職業技術學院手語翻譯專業。如今,她每周五都要走進上視大廈,為新聞綜合頻道午間新聞作手語直播。從這個月開始,原來每周錄播一次的15分鐘手語新聞節目《傳真》推出“升級版”,改為每天半小時。直播對手語主持人有什么新要求?他們如何適應新工作?
“愛耳日”公益音樂會舉行
直播難度比錄播大很多
新聞播報語速較快,手語也要打得快,這可能造成觀眾視覺識別跟不上。但如果手語主持人加工篩選后再翻譯,又可能造成信息表達不全。這種兩難情況如何平衡?陳伊佳告訴記者,“如果拿到新聞備稿,我會提前用手語打一遍,事先對翻譯難點想好應對辦法。碰到現場連線或臨時更改內容,就要靠自己的應變了。”如今,對“經濟新常態”、“自貿區擴區”、“反腐倡廉”等詞組,陳伊佳都能準確打出。
日前,第五次“愛耳日”公益音樂會在上海音樂廳拉開序幕。音樂會由上海市殘聯、市婦聯、市衛生計生委等十七家單位共同主辦,近1200名觀眾欣賞了演出。上海市聾兒康復中心的孩子們通過歌舞表演《蟲兒飛》、《只有媽媽好》展示了聽力康復的,來自知音沙龍的自閉癥兒童送上了歌曲《真善美的小世界》。
今天是第16次全國“愛耳日”。有研究表明,12%到15%的青少年的聽力健康受到娛樂性噪聲的影響。市殘聯有關人員告訴記者,今年“愛耳日”宣傳活動期間,市環保局、團市委、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市文廣局、上海市通信管理局等部門都將做好宣傳和監管工作,旨在全社會對非職業性噪聲、特別是娛樂性噪聲的重視,促進社會養成安全用耳的習慣。上海市聾兒康復中心將派出服務小分隊深入社區為居民開展知識宣講、免費測聽、助聽器保養等服務。
一家人正在邊看晚間新聞邊吃飯,陳伊佳卻有點魂不守舍。她扒兩口飯就停下來,盯著電視機,雙手快速比劃著一些動作。“要做手語新聞直播,平時不練可不行。每天的晚間新聞,就是我的最佳訓練時間。”
“錄播節目中,手語主持人既能看到字幕機完整的文字提示,也可通過全程聽到新聞語音。而在直播中,我們只有在主持人播報時才能看到文字提示,播放新聞視頻時只能聽著里的語音進行同步手語翻譯,這要求注意力必須時刻高度集中。”手語主持人唐文妍長期從事手語翻譯工作,她告訴記者,翻譯直播節目時上會承受很大壓力,還要適應鏡頭帶來的感。
此外,和漢語有普通話和地方言之分一樣,手語也有中國手語和一些地方的自然手語之別。在電視節目手語播報中,本市部分老年聾人看不懂中國手語是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為盡量貼近這些人的觀看需求,午間新聞的手語直播在推廣中國手語的同時,也進行了上海自然手語播報的嘗試。幾名手語主持人經常利用業余時間向聾人請教自然手語,學習聾人的手語手勢和語法,然后融入到新聞直播工作中。
嘗試手語方言貼近需求
導讀:手語主持人唐文妍長期從事手語翻譯工作,她告訴記者,翻譯直播節目時上會承受很大壓力,還要適應鏡頭帶來的感。為做好手語直播工作,市殘聯選了5名手語翻譯快速準確、符合上鏡要求的人擔任午間新聞手語主持。
比如,有些外國生僻地名一時難以翻譯,即使用手語將拼音打出來,聾人也很難理解,這時就需要用其他方法來表示。“比如法國昂熱市,就可以翻成法國西部的一個城鎮。”唐文妍說。
如今,每周一到周五,五名手語主持人每人負責一天的直播工作,周末兩天則是五人輪流值班。“聾人每天都能看到新聞、看懂新聞,獲取最新的社會資訊,就是我們最大的滿足!”陳伊佳說。
“我們語,一般是按照漢語語法組詞造句,但聾人的手語有時并不這樣。比如,聾人手語往往會先打出眼睛看到的東西,‘你看那邊有一個蘋果’會打成‘蘋果在那邊,你看’。”唐文妍告訴記者。
直播類電視新聞節目有別于錄播節目,無法及時打上字幕,這成為困擾聾人看懂電視新聞的最大障礙。同時,對手語主持人來說,直播的工作難度也比錄播大許多。